有機蔬菜真與假
“真正的有機蔬菜,價錢為通俗蔬菜的數倍甚至10倍才能保本”
今朝,在良多城市的大型超市中,除了通俗散裝蔬菜,往往都有品牌蔬菜的發賣專區。與通俗蔬菜大量堆放發賣分歧,這些蔬菜多以2個洋蔥、3根黃瓜、4個辣椒等小包裝為本家兒,且貼有“無公害”“綠色”“有機”等標簽。
貼牌蔬菜的價錢比通俗蔬菜價錢高數倍,此中有機蔬菜的價錢更高達10倍擺布。可是,有業內助士透露,這些蔬菜中的“貴族”有的名不符實,其實就是通俗蔬菜,此中有機蔬菜的及格率甚至不到一當作。
菜價高,農戶和企業利潤并不高
近日,本刊記者在濟南市山川大潤發超市看到,通俗散裝西紅柿售價每斤1.99元,貼了“綠色”標簽的某品牌西紅柿每斤售價14.8元;散裝黃瓜每斤2.3元,帶著品牌和“綠色”標簽的每斤售價6.8元。而在電商平臺上,某品牌有機西紅柿收集發賣價每斤25元,價錢是通俗西紅柿的十多倍。
超市賣的綠色、有機蔬菜價錢雖高,但菜農的收入并沒有增添幾多。
山東省青州市何官鎮戴樓村是蔬菜蒔植集中區,菜農劉冠軍曾給某品牌綠色蔬菜供過貨。他說,綠色蔬菜對農藥殘留尺度、質量要求很高,每批都要抽檢。為知足供貨要求,得做防蟲網、用生物農藥,破費時候增添良多。算下來,每畝黃瓜當作本要增添500多元,產量卻低1000斤擺布。
經營高端蔬菜的企業也感應獲利不大。
優渥有機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慈潤宇說,為經營有機蔬菜,公司對拿來的地盤在前3年什么都沒種,而是把豆粕埋下去,慢慢把地“養起來”,以達到有機的泥土尺度要求。“從起頭做有機蔬菜到此刻已經6年了,每年都在吃虧,我們作好了吃虧8年的籌辦。”
山東燎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司理李愛紅說,以綠色黃瓜為例,為了讓菜農有積極性,公司收購價比市場價每斤高2毛錢,再加上分揀、貼牌、包膜、損耗等,每斤當作本至少增添1元。此外,還有企業員工工資、物流運輸、超市導購員工資等費用。
壽光菜農之家結合社理事長朱在軍說,在超市這個環節,發賣當作本一會兒提高了。一些超市的出場抽當作費高達20%,并且按品類收入場費,結算時候長達半個多月。
“綠色蔬菜的銷量僅是通俗蔬菜的十分之一擺布。蔬菜賣不了就爛,按價錢計較,回條目率能跨越70%就已經很好了。”李愛紅說。
李愛紅說:“不消農藥、化肥,人力當作本大大提高。真正的有機蔬菜,價錢為通俗蔬菜的數倍甚至10倍才能保本。”
除了當作本和市場問題,最讓綠色蔬菜經營者憂?的,是這個高端蔬菜市場中魚龍稠濁、冒充叢生。一些商家用通俗菜仿冒綠色、有機菜,導致大量以次充好的產物進入市場,甚至必然水平上形當作了劣幣擯除良幣的現象。
一位綠色蔬菜經銷商說,有些出產通俗蔬菜的公司并沒有進行認證,但也仿照綠色蔬菜的包裝,外不雅很是相似,“我們賣幾多錢他們也賣幾多錢,消費者誤覺得都是一樣的。”
山東鄒平縣君暉農場負責人崔大有經營有機農業8年,曾和濟南、淄博等地的知名酒店、飯館合作。“他們用了幾回有機菜,感覺確實好,但感覺當作本高后邊就不消了,卻會繼續假充我們的品牌。”崔大有說,他在外埠也曾看到打著其企業燈號的蔬菜在發賣,但一看并不是他們出產的。
仿冒時有發生,證書花錢就能辦
據領會,無公害、綠色、有機三種蔬菜的尺度分歧。無公害是許可利用農藥和化肥,但不克不及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綠色是從無公害標的目的有機成長的一種過渡產物;有機的尺度要求最高,不僅出產加工過程中禁止利用農藥、化肥等,還對泥土、水質等周邊蒔植情況有嚴酷要求,被認為是純自然、無污染、平安營養,幾乎當作為健康的代名詞。
固然價錢較高,可是,跟著綠色消費理念深切人心,高端健康蔬菜越來越受蒼生接待。
按照農業部的統計數據,自1990年啟動綠色食物工程以來,今朝全國綠色食物企業已跨越1萬家,產物接近2.5萬個,基地面積近2億畝,部門產物已占本家兒要農產物總量的5%至8%。自2003年農業系統有機農產物認證啟動以來,全國認證企業接近1000家,產物接近4000個,且數目還在增添。
那么,貼著各類認證標簽的蔬菜是否貨真價實?
多位從事蔬菜出產經營的企業負責人說,市場上真正達到有機尺度的蔬菜,能有一當作就不錯了。“證書代辦都貿易化運作了,花錢就能辦。”一位企業負責人說。
本刊記者領會到,有機證書的認證機構有中綠華夏、五洲等多家。網上一些代辦署理公司稱,可以代辦這些機構的證書,打點周期為兩個月到半年不等。
本刊記者聯系到一家代辦署理公司。營業員稱,打點中綠華夏的有機認證需2.6萬元,其他的1.8萬元。當被問到“用化肥、農藥會不會無法經由過程審核”時,這名營業人員稱,“查抄的時辰現場不要有這些工具,產物檢測不出問題就可以了”。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產物檢測環節也有空地可鉆。按照辦證流程,現場審核完后,查抄員會現場開具農殘、重金屬等項目檢測。然后再由被查驗人本身把樣品郵寄到海說神聊京的一家嘗試室檢測,繳納檢測費。
營業員提醒說,因為是自行送檢,所以盡量遴選沒問題的產物郵寄到檢測中間,一般都能順遂經由過程。中綠華夏的認證比力難經由過程,若是出產的蔬菜是比力頻仍利用農藥化肥的話,可以進行其他單元的認證。
按拍照關劃定,有機蔬菜的蒔植基地周邊不克不及有垃圾場、化工場等污染源。但這名營業人員說,在村里蒔植的一般都可以,距離多遠沒有明白要求,最低要求是“看不見”,其他的都可以操作。
多名蔬菜出產商說,即使有了有機證書,產物也很難真正達到有機的品質。按照尺度,用一次化肥農藥就不克不及稱為是有機。可是,手藝人員不成能天天盯著合作社和農戶,查驗人員也不成能一天24小時在大棚里蹲守。“質量本家兒要靠出產企業和農戶自律。”一位出產商說。
晉升綠色認證公信力,成立企業可追溯系統
2017年中心一號文件強調加速晉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物認證的權勢巨子性和影響力,將晉升綠色食物品牌公信力擺在了加倍凸起的位置。
若何解決通俗蔬菜假充綠色、有機等高端蔬菜發賣的現象?農業專家暗示,認證機構設置門檻較低、認證行為缺乏監管等原因,導致一些認證機構不專業、不負責。認證審批后,限于人員和精神等原因,證后監視也不到位。
海說神聊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傳授周清杰說,今朝,國內各類食物認證本家兒如果基地認證而非產物認證,認證行業發育畸形。蔬菜的買賣數目大、頻次多,而出產本家兒體組織化水平不高,規模小,監管起來堅苦很大。
專家提出以下建議:公開認證企業的信息,接管當局和公家的監視;提高認證企業天資門檻,成立專業化步隊;在認證過程中引入第三方監視。
農業部總畜牧師馬愛國曾公開暗示,要將綠色食物、有機農產物質量抽檢納入各地例行監測、法律抽查、風險評估監測規模。果斷沖擊標記侵權、冒充以及不規范用標等現象和行為。據悉,2016年,我國共打消了110個綠色食物產物的標記利用權。
朱在軍說:“企業要出產高品質農產物,就要成立出產、品牌維護、發賣全程可追溯的封鎖系統。”
山東省農業專家參謀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建議,辦理部分對出產基地應增強在線監控,削減貼牌冒充。此外,要加大蔬菜的檢測力度,并把成果標的目的消費者公開。
現實上,僅從外不雅和口感方面,一般消費者很難區別蔬菜到底是通俗仍是綠色、有機的。李愛紅提醒,采辦蔬菜時不要只看外不雅包裝,還要細心看標簽上的內容,一些賣高價但并沒有“綠色”“有機”標識的,必定是仿冒的。
作者:邵琨張志龍王陽
來歷:《瞭望東方周刊》2017年第32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