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科學的你,是否身邊總少不了執迷于諸如「螃蟹與柿子不克不及同食」的親友,常令你切齒痛恨?
●常說的「食物相克」,指兩種或多種食物一路服用后,因食物之間彼此「拮抗」制約而導致中毒;或是在體內發生寒涼、溫熱等配伍效應,致病致死
同樣痛心的或許還有科學工作者。早在1935年,平易近國生化學者對「食物相克」做了史上初次驗證研究。
他們從184對「相克」食物中挑出14對較常見的組合,別離喂給鼠、犬、猴及人(嘗試者本身)食用。成果,人畜在24小時不雅察期內均毫發無傷。
●平易近國報刊對史上初次「食物相克」嘗試的報道。嘗試牽頭人,生化學家鄭集師長教師極為長命,享年110歲
2006年,蘭州大學聯袂哈爾濱醫科大學,又做了規模更大、更嚴酷的嘗試:遴選上百名自愿者連吃17種熱點相克食物組合3-7天,依舊是人畜安然。
然而遺憾的是,歷經跨越宿世紀的科普后,「切齒痛恨」仍將持續。
2011年央視的隨機調查顯示,九當作以上受訪公眾仍對食物相克深信不疑。另據2008年在蘭州大學的一項調查,即即是該校在校生,認為應避免食物相克的比例也占到73%。
●國內某知名大學食堂內的「食物相克」通告牌,亮點是附有破解良策
能賺得一輩輩中國人深信不疑,或許是因為,在「食物相克」的宿世界里,生命過于懦弱,唯有心存敬畏才能保命。
據研究統計,從241部古代傳宿世醫學文獻中共搜羅出食物相克(相反)組合388對,食用后能死人的竟占了一半,達193條之多,且不少死狀慘烈。
這些恐怖的記錄,背后到底有何依據?
風從虎,云從龍,雀肉配酒生淫蟲
在故國醫學理論中,并沒有「食物相克」的提法,但存在極為相似的概念:食物相反。該詞最早呈現于元代,概念的雛形降生更早,漢代醫書中已頻仍論及某些食物不成同食。
因為古今炊事布局的差別和外來物種傳入,今世「食物相克」在食材種類上較古代顯著豐碩,理論上也雜糅了不少現代營養學概念,但其根底始終不脫中醫配伍、食療范圍。
古籍中大量說起的相克食材,如花生與黃瓜、蜂蜜與蔥等,絕大部門也都傳承至今。
●1935年「食物相克」嘗試頂用到的一組食物相克組合:花生、黃瓜
文章開首螃蟹、柿子的例子,不單在今世食物相克界擁有極高的知名度,也是古籍「食物相反」記實的大熱點。
有學者統計,這兩個仇家在241部本家兒要古醫書中被說起了112次,現存最早的出處可追溯到唐宋,可謂積厚流光。
若不幸蟹柿同食,文獻記錄的后果實足駭人,計有猝死、吐血、腹痛、泄瀉、出血、吐逆、眩暈等22種嚴重不良反映。
●《金匱要略》中的「食物相克」,不良反映均記錄明白,不以「尚不明白」糊弄。中醫倡導藥食同源,食物搭配與藥物配伍的事理相通,有所謂七情,此中之一即「相反」,指分歧藥物(食物)之間發生或加強毒副感化的伍配關系
至于柿蟹合謀殺人背后的道理,用中醫陰陽五行惡馬惡人騎理論即可完美詮釋:
天有四時,人有五臟,食有五味、寒涼;螃蟹和柿子都屬火,火火相克,兩者又都性寒,異于常理,所以克起來加倍毫無所懼,動輒能殺人。
●東漢醫書《金匱要略》對部門食物相克當作因的闡發注解,圖表來歷《食物相反的古文獻研究》
近似的詮釋套路不乏其人,以下再舉三例:
雀肉、李子不成同食,是因為雀肉五行屬陽,李子屬陰,陰陽相反;
羊肝、椒不成同食,是因為椒味屬金,羊肝屬木,金克木;
羊肉和羊肝等食物搭配什么都輕易「悲傷」,因為「羊」和「心」都五行屬火。
除了這種四平八穩但略顯古板的陰陽五行系統,古籍中還有一種更為常見的理論系統來闡釋食物何故相愛相殺,本家兒要援引中醫「取象比類」、「物類相感」的思惟,畫風雖不甚嚴謹,但想象力橫溢。
如鱉肉與莧菜不成同食,記錄見于醫書《金匱要略》,其實源于西晉張華《博物志》中的一則神話傳說:取棋子大的鱉肉與莧菜攪拌,投入水池中,不久都釀成小鱉。
古代大夫據此認為,鱉肉與莧菜同食,會在體內生出「癓瘕(某種像小鱉的腫瘤)」。
又如赤豆和魚鲊(某種咸魚干)不成同食,不然患消牽蘿補屋癥(糖尿病)。唐代《外臺秘要》對此的詮釋是:腌魚酸咸異常,木石遇鹽尚且干涸,人吃久了不牽蘿補屋才怪。
●前人認為鱔魚是魚卻像蛇,有悖常理,偶然吃傷吃壞了便唯鱔是問,導致其被認為與多種食物組成相克。此外,良多不常見食材,如老鷹肉、鱷魚肉、蛤蟆肉等,也因為近似的原因,當作為食物相克的常客
當這種「取象比類」「物類相感」理論遭遇傳宗接代等人生重大問題時,想象力還能翻番。
「懷胎」作為中醫重點看護范疇,歷來禁忌頗多。古代醫學認為,配偶女懷孕時代接觸外界事物需非分特別小心,一旦稍有失慎就會受到壞工具「相感」,導致胎兒形體、稟質發生某種轉變,追悔莫及。
好比,毫不能讓妊婦見到山公,不然胎兒今后不免脾氣頑劣;不成以讓妊婦食兔肉,不然胎兒大要率兔唇;也不成以食用生姜,不然胎兒輕易多指畸形;不克不及接觸泥巴,會導致小兒七竅封鎖等,紛歧而足。
●孫思邈《備急令媛要方·養胎第三》有云:「受胎三月,逐物轉變,稟質不決。」
妊婦專屬的「食物相克」,道理也與上文千篇一律,記錄頻次較高的有如下三例:
忌雀肉和酒同食,因麻雀「其性最淫」,而酒「動火助欲」,會令孩子長大后***無恥,嫖賭敗家。
忌糯米和雜肉同食,前人憑經驗知道食用不清潔的肉類可能罹患寄生蟲,而糯米很像蟲子,兩者同食,會讓胎兒化為「寸白蟲」,即絳蟲。
忌豆醬和雀肉同食,則是因為雀卵有黑點,豆醬顆粒也有黑點,黑點屬性也會傳染胎兒,讓胎兒斑點滿面。
●古醫書記錄雉與菌子、木耳搭配輕易生痔瘡,僅因「痔」「雉」同音,而木耳、菌子為發物
經由過程上述聳人聽聞的例子,也就不難理解所謂「取象比類」、「物類相感」的現實意涵:
天然界的特征,在同類或相似事物之間可以轉移轉化,「同聲響應,同氣相求」;人也可以經由過程攝取某種食物而獲取它的特征,這種特征可以來自外形,也可以來自某種「屬性」,正所謂「風從虎」、「云從龍」,食筍「挺然亦翹然」。
顯然,這與風水禁忌破解術中,講究用獅虎、刀劍、本家兒席等惡形辟邪破煞的厭勝術、禳解法共享統一套思維模式,歸為一種感應巫術算是恰到好處(拜見大象公會文章《像本家兒席一樣辟邪》)。
不外,鑒于中外文化交流積厚流光,中國人對食物相克機制的理論闡釋,從來也不會止步于本土聰明。
吃蒜一斤,少活百天
古籍記錄的相克食材中,肉類和水產是進場頻次最高的食物種類。二者凡是都是節慶和宴會中的本家兒角,前人不常食肉,保鮮手藝也有限,一旦暴飲暴食不免罹患各類疾病,很難不被曲解為肉類食材輕易「相克」。
相較而言,蔬菜被認為性味安然平靜,且屬于勞動聽平易近日常食用之物,也就較少相克的例子。但蔬菜中也有一群顯著的異類:「五辛」,包羅大蒜、韭菜、蔥、噴鼻菜等13種含有刺激性氣息的蔬菜。
據統計,在47對被最遍及記錄的食物相克組合中,「五辛」類食物有九對,跨越了五分之一。
●被古籍高頻記錄的「五辛」相關食物相克配對,圖表來歷《食物相反的古文獻研究》
這并不是因為中國前人對蔥蒜有什么出格的嫌棄,這類食物禁忌傳統其實源于印度。
據《佛國記》記錄,古印度「舉國人平易近悉不殺生,不喝酒不食蔥蒜」。玄奘《大唐西域記》也說印度「蔥蒜雖少,啖食亦希」,只有較低種姓的人才吃蔥蒜,不與高種姓人士接近。
這或許與婆羅門對干凈的過度追求有關:蔥蒜穢臭,輕易發生污穢的聯想,而喜食蔥蒜的賤平易近原本也不成接近。
釋教擔當了這一傳統,《楞嚴經》即認為:五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惡,十方天仙,嫌其臭穢」。經常食用會導致情面志波動,公德損失,永墮無間地獄,「是故求菩提者,當斷宿世間五種辛菜也。」
釋教傳入中土后,五辛禁忌很快被本土的道教所接收。
唐代傳奇《枕中記》中即列舉了修仙的十大禁忌:「一勿好淫,二勿位陰賊兇暴,三勿醉酒,四勿穢滿不凈···八勿食葷膩、五辛···」另一部道教典籍《上玄高真延壽赤書》說得更嚇人:「食蒜···計食一斤損算一百日」,三四斤吃下去,一年的壽命就折沒了。
除了影響自身當作仙大業,《太上洞玄靈寶法身制論》一書還進一步認為,亂吃蔥蒜,會讓神通掉效,「上詣道場無分,中請神明無分,下化男女無分」,叫天天不該,影響日常造福塵寰。
古代持久醫、道不分炊,大量中醫典籍出自道士之手。唐宋今后固然醫道分途,但中醫在食療、攝生方面始終與道教化生術連結著千絲襪縷的聯系,也就很天然擔當了對「五辛」的嫌棄,逐漸演化出各類與之相關的食物相克。
一種外來思惟,自此完當作了它的本土化轉型。
●在相克食材中,比起肉、菜、谷,果類數目較著偏少。這也與道教對各類生果、干果的推崇有關。除了一個反例:李子。這并不難理解,果子發展于戶外,餐風飲露,得六合鐘靈,日啖百果天然有利于當作仙,但對太上老君李耳,仍是應有起碼的敬畏,李子就不要吃了
得益于中漢文化這種兼收并蓄、包涵性極強的特點,近代以來,跟著西方科學手藝的傳入,不少古老的東方聰明挾洋自重,煥發了第二春,「食物相克」也不破例。
出格是文革以來,百萬光腳大夫扎根農村,將現代醫學手藝和傳統中醫聰明熔于一爐的創舉,給后來的食物相克學家以極大開導。只是受限于物質的困頓,那時已沒有幾多食物種類供其推演,理論成長才一時陷入障礙。
●從某省出書的《光腳大夫手冊》目次頁中,不難發現該書內容包含萬象,有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有適用打針方式,還有原槍彈和生化兵器防護竅門
改開后,跟著食物的再次豐碩,相愛相殺的客不雅前提從頭具備,各類中醫理論雜糅現代營養學理論的食物相克詮釋系統起頭大量涌現。
如雞肉、兔肉不成同食,輕易腹瀉的記錄,可見于《飲膳正要》等多部古籍。
今世食物相克學家在對其做注解時,往往先用中醫寒涼理論心猿意馬基調:「雞肉性味甘溫,溫熱之性,兔肉甘寒,涼性,冷熱雜進,腹瀉無疑」。
接著,便輔以現代營養學加持:「兔肉與雞肉各含激素和酶類,進入人體后反映復雜···從而刺激腸胃道,導致腹瀉」。中西連璧,似乎上了雙保險。
至于古老的蟹柿斗,也有了新解:螃蟹富含卵白質,與柿子的鞣酸連系沉淀,凝固為難消化物質,因鞣酸具有收斂感化,能按捺消化液排泄,致使難消化物質滯留在腸道內發酵,使食者呈現吐逆、腹脹、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
可惜,食物相克學家們百密一疏:全國富含卵白食物多矣,何止是蟹?嘗試證實,即便大量同食,離中毒仍有很大距離。
●蟹柿斗也是鄭集1935年「食物相克」嘗試的14種食物組合之一
「辯證地看」
本著凡事不過火、不偏不倚的立場,其實要從「食物相克」中發現「靠譜」,找幾處可取之處也不難。
例如,古籍中與河豚有關的食物相克記錄有57條之多,且多能致死,這當然無論若何也錯不了。野生河豚的血液、肌肉、內臟攜帶劇毒,在處置程度有限的古代,怎么吃都是作死行為,搭配什么也就不主要了。
別的,上文提到的鱉與莧菜不宜同食,還有一個衍生版本:因新生的蕨菜與團魚的的腳掌有一些相似之處,古代常把蕨菜稱為「鱉」,既如斯,莧菜同樣不成與之同食,不然也會「生小鱉」。
而現代研究表白,蕨菜具有證據明白的致癌感化,古書上所謂的「小鱉」、「癓瘕」,很大一部門實為腫瘤,也算是歪打正著。
最后,《金匱要略》還記錄:韭菜與白酒不成同食,不然輕易「神昏目暗」。這一條固然并沒有什么科學實錘,但按照「取象比類」、「以形補形」的傳統聰明,不難詮釋為:韭菜吃多了,不免一身韭氣,酒韭諧音,效力加倍,當下不宜等閑測驗考試。
文|姚白莞
大象公會 | 常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知道分子的進修基地。微信搜刮「大象公會」(idxgh2013),領受更多好玩內容。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