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原則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概念,它不同于弗洛伊德更為著名的“快樂原則”,因為它表達了成熟的大腦避免瞬間滿足而傾向于長期滿足的能力。這兩個概念都與弗洛伊德創造的心靈理論部分有關:自我 , 事實上,更準確...
現實原則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概念,它不同于弗洛伊德更為著名的“快樂原則”,因為它表達了成熟的大腦避免瞬間滿足而傾向于長期滿足的能力。這兩個概念都與弗洛伊德創造的心靈理論部分有關:自我,事實上,更準確地說,現實原則是自我的產物,而快樂原則來自本我,如果一個人還沒有成熟和現實,它可能會統治自我src=“1234560”/>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治療的一個目標是控制病人;一些現實原則的例子對理解它是有用的。節食的人選擇不屈服于欲望,因為她知道滿足欲望,從而滿足快樂原則,是一種短期的空虛的滿足感,它阻礙了節食的目標。一個沒有錢的人和朋友一起購物,即使有強烈的購買誘惑,他也決定不去購物。購物者意識到,任何購買的滿足感都不能超過節儉和謹慎理財的真正需要實相原則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概念選擇會得到回報節食者可能更容易減肥,因為在想吃的時候一直不吃東西。購物者不會因為沒有超支而擔心。本質上,人們不喜歡即時的滿足,因為他們知道這種滿足會阻礙以后的快樂。這是一種以長遠的目標來判斷形勢的能力,并避免本我現在對快樂的不斷需求在大多數人看來,他們最容易得到的是一種自我滿足的原則,至少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能很容易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自我對本我的控制極不發達。如果現實原則不到位,自我就會產生另一種動力。超我介入,造成內疚,因為一個人一直嚴格遵守快樂原則自我被困在本我的“應該”和超我的“不應該”之間,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人會因為不斷地滿足眼前的欲望而變得痛苦,然后不斷地感覺到他們不應該這樣。不難找到成年人這樣生活的例子,雖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健康專家都采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模式。從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精神分析的一個目標就是控制本我。為了獲得成熟和更好的自我意識,人們會逐漸發展現實原則,學會通過做出更好的選擇來推遲快樂在傳統的精神分析模型中,這可能是幾年的工作,即使是在工作中,大多數人有時也會選擇獲得即時滿足,而不是采取更具調節性的立場,即選擇仍能獲得好處的延遲滿足
-
發表于 2020-08-01 23:49
- 閱讀 ( 1777 )
- 分類:醫療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