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全民參與“記賬“”的方式。那么何為“記賬”呢?比如說,我們在微信上將一塊錢轉給了某B,則騰訊會在我們的賬面上減去一塊錢,在某B的賬面上增加一塊錢。當然,這個比喻里的記賬是狹義上的,如果廣義上的話,數據交換也是一種記賬行為。因此,數據庫的變化可以看做是一種廣義上的記賬行為。
在有“區塊鏈”這個概念之前,那大家是各記各的帳,互不往來。比如,我們在微信上消費,由騰訊來進行后臺記賬;在淘寶上消費,則由阿里來負責。現在在“區塊鏈”系統中,依然是騰訊記它自己的帳,阿里記它自己的帳。不過這個帳是互相分享的。因此,在一段時間內,任何人的數據發生變化時,“區塊鏈”系統會將記賬最好最快的那個人的賬本發送給系統內的所有人,這樣大家就都有了一份完整的賬本,同時也都備份了一套完整的賬本。
雖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效率,不過這點效率相對于數據安全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因為整個系統并沒有一個中央大賬本,如果某個人想篡改他人的賬本,那么他就必須控制整個“區塊鏈”系統的大多數人的分系統。否則,他即便篡改了某個分系統的賬本,但是“區塊鏈”系統會參照多數人的“賬本”而否定這個篡改賬本的真實性。
“區塊鏈”系統主要解決了中介信用問題。比如,過去兩個互不認識的人,他們之前肯定沒有相互信任可言,那么他們之間“借錢”則必須有一個可以共同信賴的人進行擔保才能完成這個“借錢”行為。同樣的,對于網絡數據庫來說也是這樣。但是有了“區塊鏈”系統以后,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因為整個數據是共享的,我們彼此是相互信賴的。
總之,“區塊鏈”系統我們可以看做是一個去中心數據庫的系統。即每個分系統都參與數據記錄,同時與其他人分享,從而得到一個完整的數據。因此,每個分系統都擁有完整的數據庫,但是相應的其他數據庫的數據真實與否有賴于整個系統大多數分系統的對照。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