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助聽器是最早為聽力受損人士設計的助聽器之一。這種助聽器由一個晶體管隔層供電,通常不超過一副卡片。從這個盒子到一個戴在一只耳朵里的模制件之間的電線。早期的身體助聽器使用真空管,使之成為兩到三個比新型號大...
身體助聽器是最早為聽力受損人士設計的助聽器之一。這種助聽器由一個晶體管隔層供電,通常不超過一副卡片。從這個盒子到一個戴在一只耳朵里的模制件之間的電線。早期的身體助聽器使用真空管,使之成為兩到三個比新型號大幾倍。如今,除了偏好更大的設備或極度聽力損失的情況外,后耳式(BTE)助聽器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身體助聽器。

助聽器用戶更容易使用耳垢阻塞。助聽器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588年,當時的文獻記載,木制助聽器的形狀看起來像動物的耳朵,但到了18世紀末,漏斗狀的裝置被稱為小號,通常被聽力有問題的人使用。小號第一次商業化生產是在1800年。當19世紀后期更復雜的助聽器被制造出來時,它們是桌面模型,體積太大,不容易攜帶

BTE輔助裝置將揚聲器放在耳朵的開口處,并塑形成適合使用者的后方;第一個身體助聽器是1903年發明的,被稱為"聲學圖標"它體積龐大,但足夠小,電池盒可以放在手提包里。話筒接收器還必須戴在身上,才能接收傳輸到聽筒的聲音。隨著技術的進步,提供放大功能的真空管也可以變得更小,自從1947年晶體管在美國發明后,佩戴在身上的輔助設備變得更小更方便使用。今天,身體助聽器只是眾多助聽器中的一種,有些人更喜歡這種助聽器,特別是那些聽力嚴重受損的人,因為真空管通常比小型的BTE設備能更好地放大聲音。BTE輔助設備將揚聲器放在耳朵的開口處,并將其模壓在用戶的耳朵后面。入耳式設備(ITE)也經過塑形以適應,但最好藏在外耳碗里。外耳的一半也有更小的助聽器,還有一些完全隱藏在耳道里的。如今,身體助聽器比其他類型的助聽器更少見。有些人更喜歡這種助聽器,因為它們比小型助聽器更難丟失,而且使用壽命更長。現代設計隨著技術的進步,許多型號的助聽器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小巧的MP3播放器或其他便攜式電子設備。現代的助聽器不是綁在衣服下面,而是放在口袋里或系在腰帶上聽力損失是影響老年人的最常見疾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