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滅絕,正式名稱為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是指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2.52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的古生代末期,遠在恐龍出沒之前 地球的毀滅;臭氧層可能是大滅絕的幕后黑手。二疊紀時期的...
大滅絕,正式名稱為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是指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2.52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的古生代末期,遠在恐龍出沒之前

地球的毀滅;臭氧層可能是大滅絕的幕后黑手。二疊紀時期的世界看起來大不相同。大陸被板塊構造的力量推到一起,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從北極一直延伸到南極的盤古大陸,周圍的超級海洋充滿了海綿、珊瑚、海星、蛤蜊、海蝎和硬骨魚。兩棲動物在濕地爬行,昆蟲在蕨類植物和原始樹木中探索,當獸腳類動物或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與恐龍的祖先相似時,它們在游蕩。但在短短8萬年的時間里,95%的生命將滅絕。

盤古大陸(也被拼寫為Pangaea)的形成可能促成了大滅絕有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大滅絕,但它可能是導致大滅絕的事件的組合盤古大陸的形成本身就扼殺了以前包圍著較小大陸的涼爽海洋,現在這些大陸的大部分陸地都處于炎熱之中,內部干燥。隨著超級大陸的形成,數百萬年來平均溫度穩步上升。可能很難找到合適的棲息地,而食物的競爭可能會使物種變薄,如果不是造成一些徹底滅絕的話。盤古大陸還改變了洋流、鹽度和天氣模式,打破了生命進化的平衡。然而,這些變化發生得如此緩慢,不太可能僅僅是一個促成因素。

海星和其他海洋生物生活在史前海洋中潘塔拉薩。在大死亡的同時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是西伯利亞特拉普的誕生,它是由持續了一百萬年的火山噴發形成的。這是已知歷史上最大的火山事件,釋放的氣體會產生酸雨,造成溫室效應,以及全球變暖。溫度上升和鹽度變化引起的海洋影響可能會導致溫鹽環流或全球洋流的中斷。停滯將導致氧氣和營養物質的消耗,導致全球海洋生物的損失如果長期火山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足以使海洋溫度升高,那么它將引發另一個有科學證據的影響:甲烷水合物氣化保羅·維格納爾發現,格陵蘭島地層中的碳同位素特征表明碳-12顯著增加,這是標準解釋無法解釋的。地質學家格里·狄更斯認為,深海溫度的上升會釋放出海底凍結的甲烷水合物,釋放出災難性數量的甲烷氣體。這些氣體會通過海洋涌出并釋放到大氣中,甲烷氣體是另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釋放的氣體會使平均溫度再次升高9華氏度(5攝氏度),這足以殺死大多數生命證據較少的理論認為是彗星或流星的撞擊,但幾乎沒有證據證明這是導致大滅絕的原因,雖然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種撞擊導致恐龍統治在大約1.87億年后結束,但另一種理論認為,在距離地球10帕西(32.6光年)范圍內發生的超新星事件可能會破壞保護性的上層臭氧層數年之久,臭氧層過濾掉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沒有它,紫外線幾乎會殺死陸地上和海洋中的所有生命。有一些地質證據表明臭氧層發生了短暫的破壞,但記錄并不能證明這一理論大滅絕或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是歷史上已知的最大的災難然而,它確實為2500萬年后的下一個重大事件掃清了道路:恐龍的誕生和爬行動物的時代,板塊構造的力量把大陸推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