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如果自己不是那種特大型公司,沒有專業的項目部人員的話,建議找有資質,品牌,靠譜的公司去代辦。國家高新企業認證其實就幾個條件,成立時間,公司是否有流水,是否有知識產權這些硬性要求。
+++可以找當地靠譜專業機構申報,省時省力同時通過率好,陜西高企申請可以找我們,100%通過
+++···································^^····································
···································^^····································
如果自己不是那種特大型公司,沒有專業的項目部人員的話,建議找有資質,品牌,靠譜的公司去代辦。國家高新企業認證其實就幾個條件,成立時間,公司是否有流水,是否有知識產權這些硬性要求。
···································^^····································
可以找當地靠譜專業機構申報,省時省力同時通過率好,陜西高企申請可以找我們,100%通過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有什么好處
1.稅收優惠:
執行企業所得稅15%的優惠稅率(認定前25%)
2.現金獎勵:
地方政府補貼10萬-200萬資金獎勵(每年有變動,以當地政府最新通知為準)
3.融資貸款:
更容易獲得VC投資(風險投資)和各大銀行的貸款
4.項目扶持:
企業申報各類專項資金、補貼、實驗室項目的有利條件
5.政府采購:
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優先納入政府采購體系
6.吸引人才:
享受引進人才,積分落戶政策;外籍高管可申請在中國永久居留(中國綠卡)
7.稅前扣除:
享受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8%的部分稅前扣除
8.品牌提升:
提高企業研發管理、治理能力
9.更有利于享受企業通用優惠政策:
1)資產折舊: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對財務報表有利;
2)技術轉讓所得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
3)加計扣除:研發費用可按照175%扣除加計;
4)可為員工辦理工作居住證,可為企業法人申請上海市戶口.:可享受購房/買車/上學綠色通道;
5)辦公改善:部分省市優先獲得辦公及工業用地等···································^^····································
第三章 條件與程序 第十條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一)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二)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三)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 (四)企業為獲得科學技術(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新知識,創造性運用科學技術新知識,或實質性改進技術、產品(服務)而持續進行了研究開發活動,且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6%; 2.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計算; (五)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 (六)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第十一條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程序如下: (一)企業自我評價及申請 企業登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對照本辦法第十條規定條件,進行自我評價。認為符合認定條件的,企業可向認定機構提出認定申請。 (二)提交下列申請材料 1.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書; 2. 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復印件); 3. 知識產權證書(獨占許可合同)、生產批文,新產品或新技術證明(查新)材料、產品質量檢驗報告、省級以上科技計劃立項證明,以及其他相關證明材料; 4. 企業職工人數、學歷結構以及研發人員占企業職工的比例說明; 5. 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研究開發費用情況表(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并附研究開發活動說明材料; 6. 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含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以及技術性收入的情況表。 (三)合規性審查 認定機構應建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評審專家庫;依據企業的申請材料,抽取專家庫內專家對申報企業進行審查,提出認定意見。 (四)認定、公示與備案 認定機構對企業進行認定。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上公示15個工作日,沒有異議的,報送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上公告認定結果,并向企業頒發統一印制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
1、促進企業科技轉型 2、提升企業品牌形象 3、享受稅收減免優惠政策: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執行15%(認定前25%)的優惠稅率,稅率降低10個點,稅額減少40%; 4、提高企業市場價值:證明企業在本領域中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高端技術開發能力,有利于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是企業投標時的重要條件; 5、提高企業資本價值:高新技術企業是吸引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對企業實施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的重要條件,也更具有吸引風險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的實力,從而推動企業快速投入到產業化經營中去。
···································^^····································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科創板開閘之際,各地紛紛重獎科創企業。毫無疑問,科技將成為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競爭力。
那么,有沒有一個指標能夠衡量各大城市的科創實力呢?
有的。
那就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這個指標比研發投入(R&B經費)和專利數據更直接,也比獨角獸企業數量更全面。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注冊一年以上的居民企業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林小昭統計的2018年各大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發現一個有趣的結論,東莞、蘇州兩個地級市的高新企業均已超過5000家,橫掃包括杭州、武漢、成都在內的所有二線城市。
通過檢索公開信息還發現, 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高新企業數量分別約為2.5萬家、9206家、1.1萬家、1.44萬家,再次彰顯一線城市的雄厚家底,這令所有二線城市望塵莫及。
全部統計結果如下:
編者注:北上廣深數據來自對統計局官網和公開報道的檢索,其他城市數據來自第一財經的報道。
細看這個表格,信息量不小,我們主要解讀一下廣州、東莞、蘇州、佛山、中山、珠海等城市。
01.
廣州終于揚眉吐氣了一回。
近年來,廣州的科創數據被自媒體黑得不像話,一會是“廣深之爭”,一會又是“廣杭之爭”,讓人為廣州捏了一把汗。但這一次,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可以說為廣州正名了。
根據人民網的報道,2018年廣州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000家,總數突破1.1萬家,穩居全國第三。
不僅如此,2018年廣州市有2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省獲獎項目的47%,其中7項(全省共9項)由廣州市單位或個人牽頭完成。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比廣州多的只有北京和深圳,分別達到2.5萬家和1.44萬家。廣州的數量超過上海,相當于2個蘇州、2.8個杭州、3.6個成都。無論風云變幻,你大哥終究還是你大哥,廣州的底子不容置疑啊。
寫到這里,估計會有杠精會問為什么廣州沒有阿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呢?為什么廣州沒有杭州那么多獨角獸呢?
面對這兩個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我嘗試著回答一下。
首先,阿里、騰訊這個量級的巨頭,全國也只有兩個啊,同樣的問題你也可以問北京上海啊。更何況,撐起騰訊半壁江山的微信大本營自始至終都在廣州,誰能說廣州沒有互聯網?
其次,這是廣州作為一個千年商都獨有的城市氣質,那就是“底厚而塔不尖”。
毫無疑問,廣州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個擁有完整產業門類的城市之一,從傳統制造業到商貿服務,再到金融、互聯網、生物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各個新興行業,廣州都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只是缺少塔尖巨頭。
比如,在汽車行業,廣州有廣汽這個業績亮眼的大企業,但與上汽、一汽、東風等行業翹楚相比,仍不能并駕齊驅。
在互聯網行業,廣州有網易、歡聚時代、唯品會、UC、酷狗、多益等悶聲賺錢的實力牌,但都沒有在各自領域做到第一名,也缺乏BATJ那種天下睥睨天下的氣勢。
在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我國互聯網企業100強榜單》中,廣東省內共有14家互聯網企業上榜,深圳有8家,廣州有5家,還有一個是來自珠海的金山軟件。值得一提的是,在廣東省的的前六名中,有4個來自廣州,而深圳只有1個。
在制造業領域,廣州有金發科技、立白、歐派、珠江啤酒、浪奇等知名度頗高的品牌,但總體規模仍然不夠大,離世界500強的門檻還有較大距離。
在生物科技領域,廣州有達安基因這個市值超百億的上市公司,但論知名度,卻不如比它后上市的華大基因。
在智能制造領域,廣州也有億航無人機、極飛科技等表現不俗的科技公司,但和同行業的大疆科技相比,知名度也略顯不足。
在房地產領域,廣州曾是粵派房企的發源地,擁有保利地產、富力、越秀地產、雅居樂、香江、時代等大一批知名房地產企業,但和碧桂園、萬科、融創這些行業弄潮兒相比,又顯得銳氣不足。
坦白講,廣州這座城市,家底雄厚,從來都不缺實力雄厚的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缺的是第一名。廣州從來不缺優等生,缺的只是超級學霸。廣州也從來不缺精益求精的商業精神,缺的只是追求卓越的王者氣象。
所以,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廣州的城市氣質,那就是“底厚而塔不尖”,相比而言,杭州可能要用“塔尖而底不厚”來形容了,雖然知名企業眾多,但論產業門類、經濟總量、城市功能,還和廣州有很大差距。
02.
東莞和蘇州,則狠狠地甩開了其他二線城市。
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到5798家、5416家,橫掃除廣州之外的所有省會城市,作為兩個缺乏科教資源、缺乏機場的地級市,東莞和蘇州能有如此的創造力,令人驚嘆。
我估計,這和兩座城市的產業結構有很大關系,二者都是出口導向型的城市,這決定了它們的產品必須具備國際競爭力,而要具備國際競爭力,產品就必須有創新力。其次,二者都在電子信息方面有著深厚的產業基礎,而電子信息又是申報高新技術產業的大戶。
相比蘇州,東莞還有一個優勢是,充分享受到深圳的高端產業外溢,近年來在全球通信技術、智能手機、無人機領域等占有一席之地,其高新技術企業眾多,也就不足為怪了。
相比而言,杭州和南京的外向型經濟特征就沒有那么明顯,也缺乏上海、深圳這種一線城市的高新產業導入。杭州在阿里巴巴崛起之前,實際上是一個以傳統制造業、商貿、旅游為主導的城市,其在電子信息產業上的基礎未必有蘇州和東莞深厚。
不過,蘇州和東莞的基礎設施和其經濟實力一直不相匹配。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長就發出了兩個“懇請”:一是懇請把蘇州北站打造為長三角國家級高鐵樞紐,二是懇請支持規劃建設蘇州機場。
除了蘇州和東莞,佛山和中山兩個珠三角地級市也驚艷了一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都位居前15名,超過大部分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顯示這兩座產業強市的功底。在未來沖擊科創板上,值得看好。
另外,珠海的高新企業企業也達到了1900家,超過寧波、濟南、廈門、鄭州等大城市。要知道,珠海只是一個人口不到200萬、GDP不到3000億的小城市,說明,珠海雖小,但含金量不低。
03.
在東莞、蘇州、天津三城之后,目前4000~5000家的城市尚缺,有多達6個城市位列3000家到4000家之間,分別是杭州、佛山、武漢、成都、南京和青島。
杭州去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948.4億元,新認定(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59家,按365天計算,相當于每天新增2.9家。
成都去年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2%,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2件,增長15.8%,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000家。
據第一財經報道,目前已有多個強二線城市紛紛出臺了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杭州去年5月實施了《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是杭州市級首次對國高企實行資金獎勵,補助金額最高可達60萬元。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0年,杭州的國高企要達到5688家,力爭達到6000家。2018~2020年期間,杭州重點布局建設的研發機構每年新增200家以上,總數達到2000家以上。
武漢日前發布的消息顯示,該市將借鑒深圳、廣州、杭州經驗,立足武漢實際,出臺《武漢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2019-2021)行動計劃》,將會對相關企業進行更大力度的扶持。根據計劃,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6000家。
佛山去年10月公布的三年行動計劃顯示,將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持續壯大。到2020年,佛山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將努力達到5000家。
毫無疑問,科創板將成為中國城市競爭的新賽道,中國區域經濟的力量格局可能會深度調整。據悉,在剛公布不久的科創板首批名單,9家企業,南方占據8席,北方僅占1席。
寫到這里,還有一點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高新技術企業產值還不能劃等號,所以數量多不代表質量高。但無論如何,先把數量做起來是第一步,沒有數量何談質量?
延伸閱讀:
深港居然超越硅谷,中國7個科創聚落進入全球100名
東莞是個很特殊的城市
廣深老城為何沒有上海蘇州好看?
上海的大開大合
廣東人口增量,連續兩年超蘇魯浙之和
把一億增量人口裝到省城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