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很難找到比狗更多樣的動物——常見的寵物犬,如哈士奇、吉娃娃、牛頭梗、杜賓之間長相差距極大,而長相相似的比熊犬和愛爾蘭獵狼犬,前者的體重只有后者的2%,如此巨大的種內差異在哺乳動物中絕無僅有。很多寵物愛好者也許都有這樣的疑問,同樣是寵物,貓除了毛色外看起來都差不多,為什么狗的樣子卻千差萬別?

狗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多樣性?生物學的解釋集中于狗的遺傳學特點,如單基因性狀多、重復序列多等,本來就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不過,就連這些遺傳特點本身,也大都是人類培育的功勞。

粗暴的選育
馴化之初,狗的長相就和它的祖先拉開了距離。
狗的學名是“家犬”(Canislupusfamiliaris),是犬科犬屬物種灰狼(Canislupus)被人類馴養后形成的亞種。灰狼善于跟蹤,性格機警,是狩獵的好幫手;強烈的領地意識和警戒性的嚎叫聲也能提供警報;更重要的是它高度的社會性,為了成功捕食往往組成5到11只的小社群,習慣于服從命令。


但并非所有灰狼都能融洽合作,那些對人類富于攻擊性的個體仍然會被殺掉,這在基因層面產生了強烈的選擇壓力——哺乳動物對人的畏懼與攻擊受腎上腺素控制,而分泌這種激素的腎上腺髓質分化自游離的神經嵴細胞——它們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副產物,面部頭骨、牙齒,以及全身體表的黑色素細胞也都由它們分化而成。

于是,在馴養過程中,因神經嵴細胞發育障礙而待人溫順的個體就會被篩選出來,附帶產生了頭骨縮短、牙齒變小、體表花斑、尾巴卷曲等特點。另外,狗馴化后生存壓力大幅減輕,原本不適合野外生存的基因突變此時已無關緊要,這讓它得以積累各種基因突變。比如威爾士柯基犬、巴吉度獵犬和臘腸犬標志性的短腿,其實都是軟骨發育異常的癥狀。

除了人類的庇護,狗的豐富功能也影響了它的體態。根據美國犬業協會的分類,狗的一級品種包括梗犬、槍獵犬、狩獵犬、家庭犬、工作犬、畜牧犬、玩賞犬7大類,為了讓它們更好地工作,在遺傳學出現之前世界各地就進行了簡單的育種嘗試。
不過,人類對生物性狀的觀察比自然選擇粗陋得多,只有非常顯著的性狀才能被及時發現,于是越是遺傳效應顯著的基因越可能被篩選出來,尤其那些一出現就能決定一個性狀的基因,如沙皮狗松垮的皮膚就是粗暴篩選的產物。據統計,現代家犬如此豐富的表型多樣性,竟只需大約50個基因就能操縱——從理論上講,臘腸犬只需改變少數幾個基因就能在外觀上變成杜賓犬。

不僅如此,人工選育還可以在多基因性狀中篩選出壓倒性的上位基因——狗的15號染色體上有一個獨特的堿基突變,能削弱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功能,讓幼年狗發育停滯,從而壓倒其它基因,決定性地表現出小體型。這個基因很早就被無意識地篩選出來,塑造了如今絕大多數的小型犬,比熊犬與愛爾蘭獵狼犬體型上的巨大差異就是這個原因。
雜交的純種
狗的選育過程中,出力最多、影響最深的是歐洲的貴族們。
在近代歐洲,狩獵不僅需要昂貴的狩獵器材,還需要大片的獵場,是貴族身份的標志。英國人在17世紀《獵物法案》中明確規定,除非擁有足夠的土地,任何人都不許狩獵野鹿、野兔;飼養獵犬也是這些人的特權,僭越者要被處以罰款、拘役甚至絞刑。

貴族常常為了具體的狩獵目標“定制”特種獵犬。他們在不同犬種身上找到需要的性狀后,先通過雜交組合在一起,再對子代中行理想的個體近緣交配,以獲得穩定的性狀。而要保持這些優良性狀就必須持之以恒地在同一個品系內部交配,這就是“純種犬”的由來。
比如18世紀德國選育出的臘腸犬,雜交自英、法、德三國的獵犬和梗犬,名字“Dachshund”就是德語里的“獵獾”,每一個特征都為獵獾量身訂做——小短腿方便鉆進獾的洞穴里;修長的身形可以容納更大的肺,長吻意味著更大的鼻腔,保證長途奔跑時的代謝速率;松軟的皮膚即便被獾咬住也不會受多大傷害——還有一條強健的長尾巴,臘腸犬咬住獵物時,獵人可以把它們從洞穴中輕松拽出。

英國工業革命也導致了更多“純種犬”的誕生——資本的迅速積累催生出大批沒有爵位的新貴族,他們為了彌補家譜的缺憾,往往要用“純種犬”宣示血統。由于當時鑒定狗的品種單純依靠外觀,性狀獨特就意味著血統純正,各種長相新奇的狗大批出現。
新貴族急于炫耀的心理讓狗獲得了空前的影響力——1859年,世界首次正式狗展在紐卡斯爾召開;美國紐約在1877年開創了延續至今的威斯敏斯特狗展,超過1200條狗參與評選;1891年,克拉夫特狗展開幕,囊括所有家犬品種,有2500條名犬登記在冊,時至今日已成為全球最盛大的狗展。

與狗展伴隨出現的是犬業協會,它們為犬種評比制定了非常精細的標準,例如1886年對蘇格蘭牧羊犬就規定到:“頭部楔形;臉從耳到鼻逐漸變細;雙耳3/4直立;杏仁眼,大小適中。”這導致許多原本不被重視的性狀成為品種劃分的依據,直接豐富了狗的品種。
蘇格蘭地區的梗犬原本用來清理狐貍和老鼠之類的害獸,只根據毛發長短粗略地分為兩種,但到了19世紀,良種的凱恩梗被認為應當具有深色的毛皮,育犬師就將白色幼犬全部“處理掉”,又偏有人喜歡收集白色凱恩梗,于是培育出了西部高原白梗。

由于犬業協會有認定新品種的資格,育犬師為了注冊入會,往往加倍努力地組裝新奇樣式。典型如牛頭梗,該品種最初親本是英國白梗和牛頭犬,為了提升體態和動作,融入了大麥町、靈緹、西班牙指示犬、獵狐犬和惠比特犬的血統,為削弱眉弓融入了蘇俄牧羊犬和柯利犬的血統,深色和雜色的個體又因毛色被淘汰,在此基礎上獲得了外觀接近牛頭犬、梗犬和大麥町的三個類型,通過近緣雜交獲得了平衡的性狀。

牛頭梗的選育再一次證明了人工選擇在基因層面的強大壓力——比較它們一個世紀以來基因的變化,會發現編碼現代牛頭梗成骨特異性轉錄因子2的基因比70年前少了一個重復單元,導致上頜骨的上表面生長迅速而強烈下彎。

精細的評選標準刺激育種商不斷繁育更加“完美”的犬種,與之相關的交易、配種、飼料、用具、美容、訓練、醫療、殯葬等被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家犬品種選育的強勁動力。同時,對“純種”的追求也導致了大量的“犬道災難”——除拋殺幼犬以外,有些育犬師為了滿足品種標準,還會給狗修剪耳朵、切掉腳趾和尾巴,比如伊麗莎白二世鐘愛的“彭布羅克”型柯基犬就沒有尾巴,直到2007年斷尾行為才在英國全面禁止。


純種的尷尬
割耳斷尾只是一時之痛,純種狗更大的悲劇是強行雜交帶來的基因缺陷。
為獲得穩定性狀,育犬師大都采取近緣交配的方法,造成了致病基因的富集——在人類身上發病率只有千分之幾的遺傳病,“血統純正”的家犬品系內卻可能覆蓋百分之幾十的個體。幾乎所有純種狗都有獨特的遺傳病,拉布拉多的髖關節結構不良、德國牧羊犬的脾臟腫瘤、吉娃娃的腦積水都是寵物主人常常面臨的難題。
遺傳病并非無法解決,現代遺傳學和醫學為人類彌補過失提供了豐富手段。迪士尼電影《101忠狗》中聞名于世的大麥町,所有純種個體都因基因缺陷不能合成尿酸酶,成年后會出現痛風、高尿酸血癥和各類腎病,對此,美國醫生羅伯特·沙伊伯勒啟動“大麥町—指示犬回交項目”,雜交出了外表與大麥町毫無差別的健康品種。
但純種狗的基因缺陷并不僅僅體現在遺傳病,體現純種特征的身材樣貌同樣能帶來痛苦,比如純種的英國斗牛犬腦袋巨大、屁股窄小,甚至無法自然交配,只能靠人工授精,生育時更是無比困難,絕大多數都要靠剖腹產。
2008年BBC播出紀錄片《純種狗曝光》,披露了基因缺陷給純種狗造成的種種悲劇,當年年底,BBC宣布中止轉播全世界規模最大的Crufts賽狗會,以避免通過電視畫面強化對“純種”特征的認同。輿論壓力之下,英國純種狗協會修訂了209種狗的培育標準,其中斗牛犬的腦袋縮小,四肢增長,身材也苗條了很多。

“純種”特征的淡化自然會使狗的體貌不斷趨同,不過,中國仍在為狗的多樣性做出努力。
上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出現養狗潮,目前僅北京一地每年養狗費用就達6億元,犬業協會也在2006年成立。大量名犬品種引入國內,動物立法卻一直空白——歐美國家被獸醫判斷有遺傳病和明顯缺陷的犬只禁止交配,而中國的犬只配種完全自由,這導致中國可能不但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犬種,也會有最多樣的犬類疾病。
(作者:劉大可)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