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秋天是一個悲傷的季節。前有《楚辭·九辯》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后有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名句。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將悲秋升華為文化人的傳統。以悲秋為題的詩文更是不在少數,具體可參考百度百科“悲秋”詞條。
但是秋天也是收獲的季節。除了悲秋,我們還有金秋。我們就不禁迷糊了:到底悲愁只是古代文化人的一種高級“病”,還是所有人都會被影響?要回答這個問題,只能通過調查對人們在秋季的情緒狀態來了解。
事實上,國外研究對人們在不同季節的情緒確實進行過一些調查,那么我們來看看在秋季,人們的情緒是怎么樣。不過先需要指出的是,詩文中關于“悲”的描述,更多地屬于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研究中“抑郁”的情緒。

秋季情緒開始變差
1991年,美國沃爾特里德陸軍研究所(Walter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的研究者羅森(Leora N. Rosen)對美國納舒厄(Nashua)、華盛頓、紐約和薩拉索塔(Sarasota,美國西部城市)四個不同緯度城市的1671名居民進行了郵件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在夏冬季節明顯抑郁以及體重增加,但也發現在秋季會有人感覺抑郁[1]。他們的研究中也報告,還有一部分人在秋季感覺最好。在這個調查中,我們無法判斷人們在秋季里,情緒是否會出現一致性的變化。
1996年和2000年,研究者對吉林醫學院和吉林教育學院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從他們的結果來看,7月和1月里,報告最差心情的人數最多[2]。
![來自參考文獻[2]](https://gss0.baidu.com/94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3D450%2C600/sign=734c8e2da78b87d65017a31b3238040e/fd039245d688d43f47c4adee7b1ed21b0ef43bb8.jpg)
最近,韓國的調查者于2015年2月在《綜合精神病學》(Comprehensive Psychiatry)雜志發表的文章顯示,在552名受調查的韓國人中,其中41.6%的人表示冬季感覺最差;而38.2%的人表示夏季感覺最差[3]。但是仔細觀察他們的結果,其實報告“感覺最差”的人數最多的月分是1月和8份(見下圖)。綜合中韓兩國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7、8兩月可能是許多人感覺心情最差的兩個月,而這兩月正處于夏秋交替之際。
](https://gss0.baidu.com/-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3D450%2C600/sign=b7e1adaacf177f3e1061f40945ff17f1/caef76094b36acaf48f4a9e07ad98d1001e99c91.jpg)
實際上,季節對情緒影響遠不止是造成情緒的波動,還可能引發一種臨床上的病癥: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affective disorder)。精神病學上對這種病癥的描述是:秋冬季節抑郁癥反復發作,而春夏季節時抑郁癥狀完全緩解或者部分轉化為躁狂癥[4]。從這一點上來看,秋季可能影響的不是心情低落或者悲傷,而是引發抑郁癥。
夏末秋初情緒差,秋冬季節抑郁癥多發,這是為什么呢?
情緒與神經遞質
在理解秋季與情緒低落的關系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情緒變化的生理原因。
情緒是我們的身體(包括大腦)對外界事物的一種反應。情緒的產生,本質上是神經系統中的變化,我們的神經系統由數以億計的神經細胞組成,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這些神經細胞尤如連通互聯網的網線一樣,將身體各部分的信號傳導到中央指揮官——大腦,同時也將大腦的指令傳輸到各個器官。
然而,我們的神經細胞并不像光纖那樣,一個細胞就可以直接連接信號的起點和終點。相反,神經系統要將信號從一個部位(比如大腦)傳遞到另一個部位(比如手指),需要通過多個神經元組成的神經束或者神經纖維來進行信號的傳遞。神經細胞們像接力運動員一樣,一個接著一個將信號傳遞下去。正如接力賽跑需要接力棒一樣,神經細胞在相互傳遞信號時,需要一些信物,這些信物是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神經遞質的功能多種多樣,有的是告訴下一個神經細胞快點興奮起來,把信號繼續傳遞下去,有的則是讓下一個神經細胞保持冷靜,不要傳遞信號了。這些神經遞質的正常運作,讓整個神經系統動作起來。
在這些多樣的神經遞質中,有幾種與情緒特別相關:5-羥色胺(也叫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和類阿片物質(opioid)等。其中,大腦中5-羥色胺的平衡與抑郁情緒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雖然我們目前仍然不能理解大腦內的5-羥色胺水平與抑郁癥癥狀之間的關系,但是一些抗抑郁的藥物可以改變大腦內的5-羥色胺水平,緩解抑郁的癥狀。大腦中多巴胺和類阿片物質的含量則與愉悅、快樂等積極情緒聯系緊密,有氧運動增加多巴胺的水平,讓你覺得開心。
入秋如何導致情緒變化?
立秋之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白天逐漸縮短、夜晚的時間變長。這種光照時間的變化,是否與人們的情緒變化有關?從先前的調查來看,光照時間與人們的差情緒變化的模式有一定的聯系:光照時間最長的月份,也是情緒最差的月份,而光照時間最短的月份,同樣也是情緒差時間段[2]。從這種關系,可以推斷光照時間適宜才能有好心情。
既然情緒主要與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水平有關,那入秋后光照時間的變化是否通常改變人們的神經遞質水平來改變情緒?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確實是如此。
2002年,澳大利亞研究者蘭伯特(GW Lambert)等對101名健康的男性進行定期的采血,通過血液來間接地檢驗他們的大腦中5-羥色胺含量,他們發現光照時間越長,5-羥色胺含量越高,在冬季時,5-羥色胺含量最低[5]。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者進一步證實了這個結論[6]。雖然大腦5-羥色胺含量與抑郁之間的關系目前仍然不為研究者們所理解,但是臨床的醫生發現,可以使用光療來治療季節性抑郁癥。不過需要小心的是,光照時間過長,也有可能讓人心情不好。
不過,對于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人來說,光照時間也是差不多的,但是仍然有的人入秋后情緒低落,有人的情緒高漲。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可能是與遺傳因素有關。2003年一項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研究發現,與許多其他精神疾病有關的基因5羥色胺轉運體基因多態性(5-HTTLPR)確實與季節性情感障礙相關[7]。也就是說,你的情緒是否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基因的影響。
現有的實證研究,似乎與古代文人對于晚秋的“悲”有所不同,夏末秋初和冬季可能是情緒最差的時候。根據這些現有的研究來預測,作為一名普通青年,你在7、8月份情緒較差的概率較大,但是在晚秋時節,心情可能是比較好的。如果你是文藝青年,那就不好說了。但是秋冬是抑郁癥多發期的這個事實提示我們,秋季可能是抑郁情緒的開端,需要做好預防工作,避免在冬季爆發出嚴重的抑郁。
PS:對于秋冬季的抑郁,一個免費而有效的辦法就是多增加光照時間,多去曬太陽,這個方法可能有助于在秋冬季維持5-羥色胺含量的平衡,避免抑郁的產生。
【參考資料】
[1] Rosen, LN, Rosenthal, NE. Seasonalvariations in mood and behavior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factor-analyticapproach. Psychiatry Research 1991; 38(3): 271-283.
[2] Han, L,Wang, K, Cheng, Y et al. Summer andwinter patterns of seasonality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 replication.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000; 41(1): 57-62.
[3] Baek, JH,Kim, JS, Huh, I et al. Prevalence,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and associated individual and climatic factors ofseasonality in the korean general population.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015;57: 148-154.
[4] 高安民, 石少波, 溫琳. 季節性情感障礙.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9; (06):379-380.
[5] Lambert, GW,Reid, C, Kaye, DM et al. Effect ofsunlight and season on serotonin turnover in the brain. The Lancet 2002;360(9348): 1840-1842.
[6] Praschak-Rieder,N, Willeit, M, Wilson, AA et al.Seasonal variation in human brain serotonin transporter binding. Archives ofGeneral Psychiatry 2008; 65(9): 1072-1078.
[7] Willeit, M,Praschak-Rieder, N, Neumeister, A et al.A polymorphism (5-httlpr) i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promoter gene isassociated with dsm-iv depression subtypes in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MolPsychiatry 2003; 8(11): 942-946.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