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恐龍滅絕導致某些鳥類放棄飛行?

    很多不會飛的鳥類在外形上都比較相似,比如鴕鳥、鴯鹋(又稱澳洲鴕鳥)以及恐鳥(新西蘭一種已絕滅的大型鳥類)等等。過去人們認為這些鳥類在進化上屬于同一分支,其祖先率先放棄了飛行。也就是說,先出現了一種不會飛的鳥類,隨后因為板塊漂移等原因造成的地理阻隔,使得它們的后代被分割成彼此隔絕的小群體,并分別進化成現在被我們發現的各種鳥類,通俗一點說就是“先落地,后分家”。

    然而,近年來人們對古生物線粒體DNA的研究發現,這一經典理論很可能不正確: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外形相似的不會飛的鳥類,是不同地區的鳥類分別放棄其飛行能力之后的結果,即“先分家,后落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古生物學家Alan Cooper率領的研究團隊,從馬達加斯加象鳥(一種已滅絕的大型不會飛的鳥類)骨骸中提取線粒體 DNA 并與其它鳥類進行序列比對發現,比起外形更相像的恐鳥而言,它們與新西蘭的另一種體型較小的鳥類——鷸鴕(又叫幾維鳥)的親緣關系更近(恐鳥的近親,則是遠在南美)。換句話說,這些鳥類放棄其飛行能力,是在它們已經變成不同物種之后,分別發生的事情。

    通過重建進化樹,人們已經在不同的鳥類種群中發現了六次放棄飛行的進化事件。這些事件很可能要歸功于恐龍的滅絕:在那之后,地面上的大型食草動物以及它們的獵食者數量都大幅減少,這些放棄飛行能力的鳥類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與此同時,它們的體型也逐漸變大,最后“殊途同歸”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編譯:UnknownC4;via newscientist)

    • 發表于 2014-05-30 00:00
    • 閱讀 ( 62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