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表明:當面對一個道德困境時,使用外語思考的人們會盡量從集體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做出選擇——哪怕這意味著需要犧牲一條生命來換取更多生命。
“這一發現對于我們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有重大的影響,因為當今很多個人在做道德判斷的時候即會使用母語,又會使用外語。”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心理學教授Boaz Keysar說道。“這對于現實世界的影響可能是這樣的:若法庭陪審團中有一位新移民,那么他與母語為英語的人相比,就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斷。”
巴塞羅那龐裴法布拉大學(Pompeu Fabra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Albert Costa是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說:“在聯合國、歐盟,大型國際公司或投資公司中,這個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釋或預測審議結果。”
研究人員提出,使用外語會削弱情感因素。當需要做道德判斷時,使用外語會使得人們更加理智,不再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不久之前,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曾研究過語言對經濟決策的影響,兩者得出的結論是相似的。
此項新研究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中。研究人員設計了兩組實驗,利用著名的“電車難題”驗證這一假說:當用外語進行道德選擇的時候,人們更有可能以一種功利主義、而非感性的方法來進行判斷。第一個實驗給參與者提出的是電車難題中的“天橋”場景。研究參與者被要求設想站在天橋上俯瞰列車軌道,一輛列車飛馳而來,有5個人將被撞死。拯救他們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一個很重的男人從天橋上推下去,阻擋列車的前進。這一行為會殺死這個男人,但是可以拯救那五個人。推還是不推?如果推了,就相當 于故意殺死一個人,違背了道德,如果不采取行動,則又屬于眼睜睜看著五個人死去。研究參與者面對的正是這樣一個兩難的選擇。
【犧牲一個,拯救五人】
研究人員在美國、西班牙、韓國、法國和以色列都進行了該實驗,并收集了相關數據。在所有人中,當難題是用一門外語呈現出來的時候,相比與母語出題,更多的 參與者遵循了功利原則:犧牲那一個人去救那五個人。即便將參與者的語言組別隨機打亂,“那些使用外語的人遵循功利原則(即維護集體利益,救更多人)的可能 性是使用母語的人的兩倍。”芝加哥大學的訪問教授Costa說道。
第二個實驗中,道德困境的情感沖突要緩和一些。在這次困境中,電車朝五人開去,但你可以通過一個開關,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去,而那條軌道上只有一個 人。這比起把人直接從天橋推下去,人們往往更愿意用操縱開關去犧牲那一個人,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通過開關控制行動所帶有的感情色彩比較少。在這個困境 中,問題用什么語種給出并不影響參與者的決策。無論用什么語言,絕大多數人在這個情感因素少一些的情境中都會偏向于功利原則。
【更少的情感因素】
研究團隊評估了725名參與者所得出的數據,其中,397名參與者母語為西班牙語,以英語為外語,328名母語為英語,以西班牙語為外語。兩個難題都會以母語或外語的形式向每個參與者提出。當被問到情感因素少的場景時,超過80%的參與者傾向于讓電車轉道(并且這一比例無論用母語還是用外語時都很高)。另一方面,當面對那個情感因素更多的場景時,很明顯地,在運用外語時,人們更有可能犧牲一條生命去拯救那五個人。
“在通過外語思考問題時,人們似乎會做出不同的決定。”Keysar說,“人們不再那么害怕失去,而更愿意去冒險,用外語思考時,情感因素的影響少了很多。”
“我們學習語言的方式是關鍵所在。”心理學博士生、此項研究的合著者早川百合(Sayuri Hayakawa)解釋道。“學母語的時候你還是個孩子,母語是你的家人和你的文化的一部分。而學習外語的時候,你所處的環境所帶有的情感因素可能就少了很多,比如教室。并且學外語需要你更多的努力。在翻譯過程中,語言中的情感內容經常就丟失了。”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提出道德判斷時,使用母語還是外語可以影響到人們判斷的結果。” Costa說,“了解語言對道德困境的影響,對于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撰文:Jann Ingmire-Chicago 翻譯:邰倫玥 校對:林然 易逸度)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