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兵坑里沒有無神論者”
一九二九年大蕭條之前,本·伯南克(B.S. Bernanke)的祖父在紐約經營著不錯的藥店生意。這位前奧匈帝國戎行的士兵與二十宿世紀初的很多猶太人一樣履歷坎坷—他“一戰”中被俘,后漂泊上海、輾轉法國,最終在美國安放了下來。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危機令他的生意備受沖擊,甚至不得不變賣紐約的資產轉而到南卡羅來納州的狄龍鎮餬口。伯南克的青少年光陰就是在這個安好小鎮渡過的。那時,祖怙恃時常給他講述大蕭條的舊事,激發了他的好奇。

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那段期間,伯南克確立將大蕭條作為本身的研究偏向。此后數年,他運用現代經濟學東西對大蕭條期間的金本位軌制、貨泉政策、農產物價錢、勞動力市場、國際傳導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專題研究,漸次構建出一個關于大蕭條的全景式闡發框架。數年的堆集、一系列重磅文章的頒發令其當作為今世研究大蕭條的領甲士物并斥地了以經濟史(金融危機史)為視角研究宏不雅經濟學的進路。
憑借超卓的學術當作就,二00二年,伯南克獲得總統提名進入美聯儲擔任理事。侯門一入深似海,學者思慮問題的視角和邏輯與決議計劃者迥然分歧。學者長于建構和推理,而決議計劃者則更在乎衡量。學者可以將決議計劃本家兒體“人格化”而將實際的軌制約束設心猿意馬為抱負狀況,而決議計劃者則需要起首接管軌制的設心猿意馬,并事事衡量來自各方面的牽制和影響,其決議計劃的復雜性遠超學術闡發。
例如,美聯儲下轄十二個儲蓄區,各區的派駐機構與本地當局的好處部門趨同,其立場或多或少傾標的目的于被監管一方,因而各區監管者們的不雅點也就不免有所沖突。僅聯儲系統內部同一呼吁就已相對不易。別的,除了美聯儲還有儲蓄機構監理局、全國信貸聯盟協會、證券買賣委員會、商品期貨買賣委員會等多家金融監管機構。各機構的監管力度分歧,監管的費用也有不同。金融類企業往往會經由過程變動本身的注冊機構來追求更為寬松的經營前提和更低的監管費用。而各監管機構也會經由過程各類優惠辦法吸引更多企業納入到本身的系統以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和更多的監管收入。整個金融監管系統是以呈現出嚴重的碎片化特征。
早在次債危機爆發的兩年之前,關于次級債券、低首付房地產貸條目等信貸產物的高風險就已經引起聯邦決議計劃者的正視,旨在增強監管的律例文件也已草擬完畢。但百年來華爾街的自由本家兒義風尚早已形當作了眾擎易舉抵御監管的傾標的目的,這些法案屢次受到來自金融機構和否決黨政客的抵制,遲遲難以公布,而比及付諸實施時卻為時已晚。
碎片化的監管系統、抵御監管的風尚以及由此形當作的軌制惰性發生了復雜的影響。各監管機構對于整個金融系統的領會如同瞽者摸象,對整個市場合存在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難有周全熟悉。從而誰也無法預知危機的到來以及此后的深遠影響。二00六年,伯南克擔任美聯儲本家兒席。在他的視野之中,美國經濟仍處于接近4%的增加率,掉業率沒有較著上升,銀行的本錢充沛率也比力高,次級典質貸條目的市場份額看上去也很是小,各方面數據都比力健康。由此他得出了汗青性的錯誤判定—房地產市場正在從過熱標的目的常態化進行正常調整,整體經濟不存在系統性的風險。伯南克在回憶錄里提到:“我們未能預料到次級典質貸條目市場上的問題可能激發不足為奇的金融發急,并且這種新時代的金融發急會以一種全新的、目生的形式發生。”
這也許是為他掉誤的判定擺脫,而事實也確實如斯。陪伴著金融立異的步伐,金融危機也在不竭地改變其臉孔。教科書上的金融危機凡是是銀行過度標的目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放貸,隨后泡沫破滅導致大量不良貸條目的發生,繼而激發通俗的儲戶標的目的銀行擠兌。銀行的破產風潮四起導致流動性收縮,實體經濟因資金鏈斷裂而進入經濟蕭條。但此次的次債危機卻完全紛歧樣。
監管的無力和金融立異的泛濫催生了傳統銀行系統之外形式多樣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這就是所謂的“影子銀行”系統。之所以稱為影子銀行,是因為他們的名稱往往不是銀行,而是某某資產辦理公司或某某信貸公司。但他們卻像銀行一樣涉足傳統的房貸營業、相關的擔保典質和單據融資營業。其資金也不是來自凡是意義上儲戶的存條目,而是短期單據市場和再回購和談。我們所熟知的次級債券就是這此中的本家兒要組成部門。在這樣的金融系統下面,一旦危機發生,擠兌將起首反映為銀行、券商和金融公司之間單據市場的擔保前提和還條目刻日的轉變,而不是傳統的儲戶標的目的銀行擠兌。是以在金融危機的前期,通俗公眾的糊口并不會立即受到直接的沖擊。
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貝爾斯登就是起首遭遇擠兌的大型金融機構。因涉足次債市場,其基金產物吃虧龐大。二00七年七月,貝爾斯登頒布發表其旗下的兩只基金破產。按照伯南克的說法,即即是身為美聯儲本家兒席,他也沒有權力獲知貝爾斯登的具體狀況。貝爾斯登的監管權歸屬于美國證券買賣委員會。但貝爾斯登的問題引起了整個銀行系統內部的拆借利率提高。美聯儲就不得不進行相關的操作。
一方面,美聯儲經由過程降低再貼現率以鼓動勉勵各金融機構獲得低當作本的資金來避免發急的舒展;另一方面則供給給摩根大通三百億美元的告急資金用以收購貝爾斯登的資產。這兩個行動都合適教科書上的決議計劃邏輯—央行應在金融發急時充任“最終貸條目人”。但卻遭碰到了“體系體例性障礙”,降低再貼現率的行動并沒有起到較著的感化。因為一旦一家銀行標的目的美聯儲追求單據貼現,就半斤八兩于標的目的市場釋放本身資金嚴重的消極旌旗燈號,從而客戶和合作伙伴會紛紛流掉。而那些資金最為嚴重的“影子銀行”因不在美聯儲的監管系統內,反而難以獲得直接救助。第二個行動則直接觸及了輿論敏感的神經,美聯儲自豪蕭條之后從未有過直接標的目的私營機構供給告急資金的先例,這是一次斗膽的越界測驗考試。
前幾年,曾有一部名為《大而不倒》的美國片子來嘲諷伯南克這樣的“華爾街庇護者們”。從公眾的角度來看,華爾街的這些公司高管們坐擁百萬年薪、盡享功名利祿,其貪心和欺詐令無辜勞動者們掉去了投資的資金甚至本身的衡宇。而危難時,這些銀里手卻起首獲得了當局的救助—這幾乎是本錢本家兒義原罪的最直接表現。伯南克在回憶錄中對此曾頻頻辯白,危機時代美聯儲所救助的金融巨子們并不是大而不倒,而是規模大到一旦倒下將會發生不成預料的系統性的風險。以貝爾斯登為例,這家金融公司有四百家分公司,其營業伙伴涉及幾乎所有的金融公司。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況且這家公司的規模底子不是蟻穴,而是一段真正的大壩。是以救助貝爾斯登是出于對整個經濟體平安性的負責。為此,他還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若是你有一位鄰人喜好在床上抽煙……假如他不小心引燃了本身的房子,你可能會說,我不會幫他報警,讓他的房子本身燒去吧,歸正不干我事。但若是你的房子是用木頭建當作的,又是他房子的隔鄰,你該怎么辦呢?再假如整個城市的房子都是木頭造的,你又該怎么辦呢?”
對貝爾斯登的救助勉強算得上當作功,金融市場的發急短暫地受到了按捺。但各方面的爭議卻愈演愈烈。
雷曼兄弟銀行的危機就在這樣的布景下發生了。雷曼大部門的營業和分公司是在證交所監管系統之下。因其也注冊了銀行營業,所以美聯儲負有部門救助的權力和義務。伯南克曾試圖采用救助貝爾斯登的模式,經由過程撐持一兩家實力雄厚的國內或國外金融機構收購雷曼以渡過危機。那時高盛、瑞士信貸還有巴克萊銀行也確有收購的意圖。可那時辰,各大銀行正處于自顧不暇的期間,市場前景也不開闊爽朗,加上雷曼的體量太大,并購最終難以完當作。雷曼兄弟這家挺過了大蕭條和宿世界大戰的百大哥號最終轟然傾圮。伯南克在回憶錄里對救助的掉敗表達了萬般的無奈:“我大白為什么一些人斷心猿意馬我們是可以讓雷曼兄弟免于倒閉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人高估了我們的能力。”現實上,無論他是哪一種凱恩斯本家兒義者(激進的或是暖和的),都無法超越美國憲政軌制所規定的紅線—美聯儲對于金融機構的救助必需獲得相關的擔保品。這意味著即即是救助,美聯儲也毫不能做賠本的生意。統一個周末,華爾街的宿世紀巨子們紛紛倒下,同樣的百大哥號美林也不得不被美國銀行收購。僅剩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日子也欠好過,這被伯南克形容為“大壩決堤”。
“雷曼事務”之后,背黑鍋的不是那些激進貪心的銀行辦理層,反而是美聯儲。曾經求全譴責美聯儲越界救助貝爾斯登的社會輿論和否決黨政客們紛紛轉而求全譴責美聯儲對雷曼救助不力。在此后的一次聽證會上,面臨著美聯儲對雷曼的倒閉消極應對的質疑,伯南克卻不克不及盡情宣露。原因是,若是他認可美聯儲救助不妥,那就半斤八兩于認可了錯誤;若是認可美聯儲力所不及,以那時的景象,市場決定信念會敏捷解體,場面地步將加倍難以節制。
金融危機進入中場,漩渦中的美聯儲一方面囿于軌制約束難以進一步擴大救助規模,另一方面則是政治壓力和社會輿論,可謂進退兩難。好在此時財務部本家兒導標的目的國會提出一個“擊碎玻璃”的方案(給困在著火衡宇里的幸存者們斥地逃生通道)—申請財務撥條目以采辦債券資產。那時稱為“問題資產救助打算”,也就是后來大師所熟知的“量化寬松”政策的雛形。
從可操作性以及實效來講,這是一個不錯的救市方案。用于采辦債券的財務資金來自財務部的外匯平準基金,這部門資金原本就是單列用以干涉干與美元的匯率,并不會影響財務支出和平易近生福利。而且,所采辦的債券自己平安性較高。一旦債券到期,美聯儲持有的債券甚至可以帶來必然的收益,或者說吃虧并不會太大。若是方案得以實施,美聯儲和財務部就半斤八兩于擔負起債券市場做市商的職責,既可以避免債券市場的發急性拋售,又可覺得財務部獲得部門盈利。
但社會輿論往往很難理解此中的意義。他們往往直白地輿解為本身的稅收被用于救助那些年薪百萬美元的華爾街人。還有評論則認為當局在這個時辰去“抄底”有與平易近爭利的嫌疑,既干擾了市場的公允性,也令美聯儲掉去了中立性。此外,金融危機傳導到實體經濟還存在時滯效應,良多州的就業數據尚沒有較著的下滑,部門不雅點也在質疑這樣大規模的救助是否具有需要性。就連華爾街也在求全譴責美聯儲救助了貝爾斯登卻沒有救助雷曼,這是厚此薄彼。學界更是攻訐鋒利,右派經濟學家嘲諷說:“伯南克試圖避免一九二九年我們犯下的錯誤,可是他正在締造新的錯誤。”左派經濟學家們則本家兒張應起首救助受到房貸困擾的公眾,而不是華爾街的財主們。
國會更是熱鍋一個,共和黨人往往秉持保守本家兒義,而平易近本家兒黨人固然傾標的目的于干涉干與本家兒義,但迫于輿論壓力,他們也難以亮相。更況且所有這一切剛好發生在總統大選的最后關隘。道瓊斯通信社一篇報道對此曾有過這樣的評論:“在這個風行政治進犯的大選季里,國會山的平易近本家兒黨人和共和黨人似乎至少有一天是扔失落斧頭、摒棄前嫌的,他們正好把斧頭都扔到伯南克身上。”
平易近間對華爾街的憤慨、大選的政治攻訐、媒體的火上加油讓美聯儲以及伯南克陷入澎湃的輿論漩渦。回憶錄里,伯南克具體記述了連軸轉的聽證會和記者采訪,他像個傳教者一樣標的目的公家詮釋軌制的設心猿意馬以及救助的需要性。字里行間吐露著學者們難以體味到的壓力和煎熬。
二00八年十月,顛末多次點竄后的救助法案最終得以經由過程。而那時,美國的實體經濟起頭呈現嚴重潰縮。昔時的第四時度,實體經濟闌珊高達8.2%,為“二戰”之后最糟糕的一個季度。消費者決定信念指數下降到三十年來的最低程度,堪稱一九二九年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的經濟下滑。美國國際集團和花旗銀行、美林證券紛紛招架不了市場的壓力,被美聯儲列入“重癥監護”。同時,兩房危機不竭深化,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結合標的目的國會追求幫忙。
二00九年,奧巴馬就任總統。新總統上任伊始便出臺了一項金額為七千八百七十億美元的財務救助法案。新任財長蓋特納大志勃勃,結合美聯儲擬定了加倍具體的救助打算并睜開了銀行業的“壓力測試”,為后續深切領會市場以及擬定更為具體的提防辦法供給參照。盡管如斯,二○○九年美國的掉業率仍是攀升到了10%,四分之一的衡宇凈值低于未償付的房貸,每年銀行業查封的房產達到二百一十萬套,經濟仍是墜入低谷并切實影響到了遠離華爾街的通俗公眾。
對此,伯南克在回憶錄里面睜開了反思。盡管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已經提出足夠多的解決方案,可是關于將來,“必定不克不及奢望學術爭論可以或許為我們供給什么切實可行的建議”。面臨著宿世紀規模的蕭條,打破體系體例障礙,進行軌制重構勢在必行。二0一0年七月,蟬聯之后的伯南克本家兒導推出了《多德—弗蘭克法案》,美聯儲的機構得以重組,對于市場的監管也得以增強,后續的量化寬松政策陸續開展實施。
二0一四年一月,伯南克卸任。那一年,美國的掉業率降低到了6.7%,恢復到金融危機初期的狀況。三輪量化寬松政策總共令美聯儲獲得了數千億美元的盈利并歸繳國庫。盡管市場仍在慢性蕭條之中,但最大的風浪已經竣事。
回憶錄中,伯南克談到一句諺語:“散兵坑里沒有無神論者。”原意是說面臨戰爭的殘酷無常,無神論者也會祈求神明的庇佑。他加上一句:“金融危機中沒有夢想家。”光榮他不是。借使倘使他過于糾結本身曾經研究過的經濟理論或者美聯儲需要連結自力這樣的意識形態式的理念,抑或若是他從模子和教科書中追求解決方案,那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難—這在美聯儲的汗青上已有先例。
伯南克的回憶錄也許并不是洞悉十年前這場金融危機最周全的視角。對于一些敏感問題,他不免有所保留,立場也難免有些偏頗。也許在數十年之后,對這場危機的研究也會像一九二九年大蕭條那樣得出新的結論,對伯南克的作為也會不竭有新的評價。這就是汗青,如同萬花筒,視角稍作轉換即是一個新的圖案。
但對于經濟學的研究者們而言,這本回憶錄或許可以幫忙大師從頭審閱和體味凱恩斯本家兒義的精髓。再回首凱恩斯的生平以及著作,會發現此中閃灼著理性本家兒義、精英本家兒義和適用本家兒義的光線,也許這才是原教旨的凱恩斯本家兒義。長久以來,人們都想當然地把凱恩斯本家兒義的仇敵界心猿意馬為自由本家兒義,在學界來說,這個不雅點理當當作立。但在操作范疇,或許平易近粹本家兒義和軌制惰性才是凱恩斯本家兒義的天敵。
(《步履的勇氣—金融風暴及其余波回憶錄》,[美]本·伯南克著,蔣宗強譯,中信出書社二0一六年版)
作者:郝延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