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中葉以來,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最初人們認為這兩個經濟變量之間存在一種反向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然而,上世紀70年代出現了高通脹和高失業的時期隨后,經濟學家們基本...
自20世紀中葉以來,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最初人們認為這兩個經濟變量之間存在一種反向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然而,上世紀70年代出現了高通脹和高失業的時期隨后,經濟學家們基本上放棄了菲利普斯曲線,認為這兩個因素之間沒有長期聯系。盡管有了這一發展,許多經濟學家仍然接受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的短期聯系,這讓人想起菲利普斯曲線

自然失業被認為是技術變革的副產品。新西蘭經濟學家首次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進行了廣泛認可的研究菲利普斯在1958年。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年至1957年的英國經濟,得出的結論是,表明通貨膨脹的工資變化與失業率之間存在著一種反向關系。其他人則利用菲利普斯的數據,提出了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明確聯系。這種關系是相反的這種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作為貨幣政策的一種形式,各國有時會有意增加通貨膨脹,使其貨幣貶值在20世紀60年代,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菲利普斯曲線為社會提供了通脹與失業之間的權衡。如果一個國家愿意容忍溫和的通脹,它就可以享受低失業率。同樣,如果它想要低通脹,它將不得不面對更高的失業率。60年代的經濟統計數據似乎是這樣為了證實這一理論。

自然失業率本質上意味著通貨膨脹與失業沒有長期關系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沒有長期聯系,工業化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都開始上升。1975年美國經濟的通貨膨脹率為9.3%,失業率為8.3%。這一數據與菲利普斯曲線的預測相矛盾,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的現象從1971年持續到1984年,被稱為滯脹。大多數人認為通貨膨脹沒有什么長期性對失業率的影響,但也有人認為短期內可能存在反向關系。滯脹之后,大多數經濟學家否定菲利普斯曲線的有效性這種范式轉變的一個結果是,各國政府不再通過財政政策直接干預本國經濟,而是傾向于采用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脹,讓自由市場適應經濟動蕩在這一時期,自然失業率的概念被提出。自然失業率本質上意味著通貨膨脹與失業沒有長期關系。自然失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技術變革和自愿失業。雖然自然失業率在長期內會恢復,但許多經濟學家繼續主張菲利普斯曲線作為一種短期的經濟權衡。

美聯儲(Federal Reserve)不斷監測美國經濟面臨的通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