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時期最受推崇的小說家之一,1867年生于江戶,現稱東京,1916年逝世,享年49歲。他在求學期間迷上了中國文學和詩歌,這些影響體現在他的寫作中,夏目漱石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做學者,學習英語,精通英國文學。直到19...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時期最受推崇的小說家之一,1867年生于江戶,現稱東京,1916年逝世,享年49歲。他在求學期間迷上了中國文學和詩歌,這些影響體現在他的寫作中,夏目漱石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做學者,學習英語,精通英國文學。直到1907年他才開始全職寫作。

夏目漱石1867年出生于現在的東京夏目漱石出生于Kinnosuke Natsume,他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是一個未成年的衰落的武士家庭的第六個孩子。他的父母年紀大了,對撫養孩子不感興趣,他們把這個男孩強加于一個傭人,直到他九歲。當他回到家里時,他的母親很想見到他,但他的父親卻相對不感興趣,而親子關系是夏目漱石后來大部分作品中探討的主題。他14歲時,母親去世了,夏目漱石雖然想當作家,但家人強烈反對,1884年他進入東京大學時,他想成為一名建筑師。他決定也學英語,因為他認為這可能會促進他的事業。然而,1887年,他遇到了石木正香,后者鼓勵他追求成為作家的夢想夏目漱石開始用Soseki這個中國成語"倔強"來簽詩,因為他蔑視家人。1890年,他進入東京大學英語系,拒絕了家人對他的計劃1893年畢業后,夏目漱石在日本多所學校任教,同時在多家報紙上發表俳句和中國詩歌。1896年,他與中岡恭子結婚,并與她定居熊本。1900年,他獲得日本政府資助,研究英國文學,并前往英國,在那里,他度過了"我一生中最不愉快的兩年"。他無力負擔英國的大學學費,在逗留期間躲在各種寄宿處看書,這讓他的朋友們認為他精神錯亂了。回到日本后,他成了東京帝國大學的英國文學教授夏目漱石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我是一只貓》,它最初是在1905年以一個小巷貓的視角出現的短篇小說。讀者們對這部作品贊不絕口,并為其受到的歡迎感到鼓舞,夏目漱石把這本書擴充成一本完整的書。貓的主人Kushami先生顯然是對夏目漱石本人的一個模仿。1907年,夏目漱石放棄了大學的工作,為日本的一份主要報紙《朝日新聞》撰稿,開始全職寫作夏目漱石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小說,以高度諷刺的筆調描寫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他們包括《博昌》(1906)、《三郎》(1908)、《旅行家》(1912)和《在我的玻璃門里》(1915)。夏目漱石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在1905年至1916年間成功地寫了18部小說,并以第19部《光明與黑暗》(1916年)而去世夏目漱石(Soseki Natsume)的另一部最著名的作品是1914年德川幕府衰敗后對日本的探索,其人物性格模棱兩可,從未完全成形。
kokokoro講述的是愛、背叛和最終的自殺,這本書就像一首精致的中國詩,一次又一次地展開。夏目漱石的許多書都涉及愛、家庭和困惑的主題,這表明他可能生活得有些痛苦。然而,他對日本文學的遺產是不朽的,而20世紀的日本作家大多是重磅的受他的工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