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文化中,僵尸是指那些已經死亡并被復活的人,他們是無意識、幾乎無懈可擊的怪物,他們聯合起來攻擊活著的人。他們也被稱為"活死人","行尸走肉",或者說"亡靈"。 有很多關于人們被僵尸恐嚇的電影從恐怖電影、電視劇、電...
在流行文化中,僵尸是指那些已經死亡并被復活的人,他們是無意識、幾乎無懈可擊的怪物,他們聯合起來攻擊活著的人。他們也被稱為"活死人","行尸走肉",或者說"亡靈"。

有很多關于人們被僵尸恐嚇的電影從恐怖電影、電視劇、電子游戲,到海地伏都教民間傳說,僵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在海地文化中,有數百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巫醫死去并復活的故事;復活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誰,盡管他對其他人并不危險。

自1968年《活死人之夜》上映以來,僵尸一直是電影的主要內容然而,直到1968年喬治·a·羅梅羅的經典恐怖片《活死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上映,僵尸才在美國流行文化中大行其道。這部電影以動作緩慢、暴力、食人的僵尸和許多評論家為特色相信它引發了恐怖電影制作的新紀元。羅梅羅執導了許多續集,都用僵尸來代表對社會的批判最近的一部英國電影《僵尸肖恩》(Shaun of the Dead)于2004年上映,是對羅梅羅(Romero)關于僵尸的電影的模仿,自稱是"僵尸喜劇"(zom com)或"僵尸喜劇"(zombie Come)。其他著名的僵尸電影包括《指環王》(Lord of the Rings)導演彼得·杰克遜(Peter Jackson)的《腦死》(Braindead),該片在美國上映時的片名為《活著的死亡》(Dead Alive),2004年翻拍的《羅梅羅的黎明》(Dawn of the Dead)。僵尸也經常出現在電視節目中,比如吸血鬼殺手巴菲(Buffy),并經常出現在許多電子游戲中,他和一大群僵尸變成了僵尸,并表演了一套舞蹈動作——這段14分鐘的片段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音樂視頻之一。僵尸在音樂中也有很強的影響力,像金屬樂隊《白僵尸》和60年代流行樂隊"僵尸樂隊"都以神話中的怪物命名自己;蔓越橘還有一首很受歡迎的單曲《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