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的軋棉機幫助阿拉巴馬州在19世紀成為該國主要的棉花生產州之一美國人種植棉花,西班牙和英國殖民者在佛羅里達州和弗吉尼亞州種植棉花。農民和植物學家試驗不同的品種,有時雜交品種的棉花,以生產更耐寒的品種。整個17世紀,棉花是一種家庭手工業:殖民者在家附近種植少量棉花,并紡少量自用棉花棉花,但也已多樣化到大豆等其他作物中。工業革命給棉花生產帶來了幾次變化。18世紀末,英國發明家發展強大,將原棉和羊毛紡成線的自動化方法。這些裝置,如飛梭、紡紗機和動力織機,徹底改變了紡織工業許多人想穿由光滑的新線制成的衣服,而棉花生產跟不上1793年,發明家伊萊·惠特尼為他的軋棉機申請了專利,一種完成耗時的從棉花中分離種子的機器。這項技術迅速普及,惠特尼軋棉機的仿制品在全國各地涌現。1795年,一個名叫約瑟夫·柯林斯的人開始在阿拉巴馬州莫比爾附近的一個農場種植棉花。柯林斯的成功為阿拉巴馬州向該國主要產棉州之一。1816年當地印第安部落被迫離開他們的土地后,來自喬治亞州和卡羅萊納州的定居者來到阿拉巴馬州,在該地區肥沃的土地上種植棉花。他們帶來了為南方農業提供動力的奴隸勞動制度。1819年,阿拉巴馬州正式成為一個州;農民當年從莫比爾運輸了16000包棉花。到1821年,阿拉巴馬州出口價值300萬美元的優質棉花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這個棉花州的出口呈指數級增長,到1839年,莫比爾運輸了44萬包棉花,占全國棉花出口的一半更先進的設備,化肥的使用和農業大學的使用促進了棉花產業的發展,但奴隸制度是關鍵因素,土地所有者每年依靠他們的奴隸人口生產大量的農作物,作為回報,他們只需支付最低的食宿費用;幾乎一半是奴隸。內戰摧毀了阿拉巴馬州的棉花產業。士兵們掠奪棉田,封鎖南部港口,出口大幅下降。當北方贏得戰爭,奴隸制度被宣布為非法,農民們取代了他們一種佃農制的奴隸制度,即前奴隸和無地白人在種植園主的小塊土地上耕作。種植園主希望佃農自己支付所有的耕作費用,并獲得租金和50%的收成。這種制度被稱為佃農制,常常使佃農負債累累即使有了這種廉價的勞動力體系,棉花國家也花了30年的時間才恢復到內戰前的水平。19世紀90年代是美國棉花工業的一個高峰;出口徘徊在3000美元左右,美國政府設立了農業局以更好地協調棉花生產,但往往忽視了小規模的經營活動。20世紀是阿拉巴馬州棉花州稱號終結的開始。棉花煮沸的象鼻蟲于1911年到達阿拉巴馬州,佃農受到特別嚴重的打擊;許多黑人開始遷徙在北方有更好的機會種植園的農民意識到他們需要多樣化,并開始投資其他行業。棉花生產向西轉移,阿拉巴馬農業轉向大豆、家禽和牛肉。剩下的棉花種植園變成了大型的機械化作業。阿拉巴馬州仍然是前十大產棉州之一阿拉巴馬州的經濟一度嚴重依賴棉花種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