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軟件著作權是由代碼制作成的游戲軟件、APP應用、網站、以及系統實現對軟件源代碼的保護,統稱《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1.公司營業執照或個人身份證
2.軟件源代碼(連續前三十頁和連續后30頁每頁不低于50行。不夠的全部提交即可)
3.軟件使用說明書(不少于25頁,圖文并茂)
4.申請書,申請表
準備材料——網報(7-15個工作日)同步約號——到現場提交材料-——正式受理后30-40個工作日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一般有三種辦理方式: 1.您出差到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自己交(差旅費較高 北京本地的自己辦的較多 外地的一般不會選擇此方案) 2.郵寄自己到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有的軟件容易申請失敗,或多次補正,周期也相當長 優先是費用較低) 3.找代理(有的代理基本只是代為跑腿或代為郵寄 有的甚至是騙子 目前這行比較亂 也是新興行業 專業的比較少 如何選擇一家信得過的專業的代理公司?) 辦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需要準備的基本材料 1.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申請表(網上填報提交,打印,第3頁蓋章) 2.軟件說明書(設計說明書或者使用說明書) 3.公司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有最新年檢,公司蓋章) 4.源代碼(不足60頁提供全部,60頁以上提供60頁每頁不少于50行) 5.可能需要的其他蓋章或者說明材料 辦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基本流程: 1.網報 2.準備相關材料,打印,蓋章,郵寄 3.交到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4.受理繳費(有問題的話按要求修改直至受理) 5.二審(有問題的話會發補正通知,按要求修改,直至通過) 6.公告出證,一般在官方網站公告3工作日后出證,一般是受理之日起30工作日出證。
···································^^····································
若提交資料后沒什么問題,一般需要30-40個工作日;加急登記時間可縮短到6-12個工作日
···································^^····································
自己辦理軟件著作權登記的話是自受理日起60日內審查完成所受理的申請。但如果你是找的代理機構的話,一般代理機構會按照6-12個工作日,30-40工作日出證書的這種時限進行收費,具體的收費情況你可以度娘搜麥積去問下實際費用。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項。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0名外籍專家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淄博四中高97級5班畢業生,現中南大學教授、博導國巍,獲2019 國家科技獎勵二等獎。
項目簡介:
項目屬于交通運輸領域,發明了高速列車-軌道-橋梁系統車振與地震動力性能物理隨機模擬技術,發明了高速列車-軌道-橋梁系統動力與抗震性能數值隨機模擬技術,發明了基于行車安全性能的高速鐵路軌道-橋梁系統新型抗震與減隔震技術。成果在貴廣等27條鐵路1100余座橋梁中應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高速列車-軌道-橋梁系統安全防控發揮了重大作用,對引領高速鐵路技術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1 列車-軌道-橋梁系統車振與地震動力性能物理隨機模擬技術
圖2 列車-軌道-橋梁系統動力性能數值隨機模擬技術
圖3 基于行車安全的高速鐵路軌道-橋梁系統新型抗震與減隔震技術
【校友簡介】
國巍,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高速鐵路振動臺實驗室主任,高速鐵路建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書記。
1. 教育和工作經歷
2000年畢業于淄博四中,2004年本科畢業于東南大學
2004.9-2009.12,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結構工程專業,碩博連讀,獲得博士學位
2010.3至今,中南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
2016.3-2017.4,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教授
2. 科研工作
主要從事高速鐵路工程結構抗震減震與設計、振動臺預測控制與智能控制、輪軌與磁浮行車混合試驗控制等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參與完成國家基金重點項目、中鐵總公司重大課題計4項,承擔項目總經費2000余萬。作為第一發明人,完成了世界首套地震下橋上行車4臺陣試驗系統的研發與建設,負責600公里時速磁浮行車混合試驗技術的研發。發表論文100余篇,SCI論文50余篇。應邀作國際國內會議特邀報告20余次。學術著作1本,參編教材2本,參編行業和地方標準6本。獲授權發明專利22項,軟件著作權10項。
3. 獲得獎勵和榮譽
2013年獲中南大學升華育英計劃、531人才計劃;
2014年獲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師;
2015年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2
2016年獲湖南省教育技術成果二等獎1項,排名第5
2017年獲中國鐵道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排名第16
2019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7
2019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5
4. 主要學術兼職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會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員、中國力學學會會員
中國地震學會基礎設施防震減災青年委員會委員
中國結構抗振控制與健康監測青年委員會委員
國家發改委“大科學裝置”評審專家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青年編委、《交通技術》期刊編委;《Composite structures》、《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20余部國際期刊審稿人。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