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普及率增高,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其中,軟件著作權也屬于知識產權中的一種,之前的文章我們了解了軟件著作權的申請流程與申請資料。今天來說一下自己去辦理和找代理機構辦理的區別。
代理機構辦理軟件著作權登記具備三大優勢:
一、辦理速度快、效率高
全環節加急,申報最快下單當天完成;
撰寫材料最快1工作日完成;
收到材料原件當天或次日提交;
審核通過后當天或次日取證;
取到證書后,當天或次日順豐快遞。
二、價格透明
全程價格透明,一次性收費
開發票不收稅點
代打印材料不收打印費(需蓋章文件不能代打印)
證書快遞順豐包郵
材料費、申報服務費、加急費一次性收取
絕無其他費用
三、無需奔波,全程手機跟進
手機全程跟進辦理過程
獨家微信訂單跟進系統
各辦理節點自動短信通知
辦理材料、證書掃描件自己隨時可查
系統預估辦理下證時間
更多商標知識請持續關注成都頂呱呱版權服務。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申請軟件著作權條件,隨著軟件的開發,國家對軟件的認可也會給予保護,軟件也有著作權,相當于文學類的作者,商標發明的權利。那么申請軟件著作權條件有哪些?申請軟件著作權條件申請軟件著作權條件:在一個軟件的開發完成之后,就會產生軟件著作權,這是一個根據軟件的開發自動生成的一個權利,有著明確的屬于權,登不登記不是最主要的。開發完軟件之后需要向版權中心提出軟件著作權的申請,版權中心在審核無誤后會頒發一個軟件著作權的版權證書,有了這個證書,就能證明你是這個軟件的開發者,其他人無權不得侵犯。軟件著作權申請登記所需要的材料:1、去到機關填寫登記表2、帶上能夠證明版權的材料3、證明文件。整理有效的證明文件。
···································^^····································
軟件著作權即軟件開發完成之日起就自動產生,登記并不是權利產生的必要條件。軟件著作權登記申請是指著作權人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提出申請,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審核并發出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軟件著作權登記申請的條件有: 軟件著作權人主體資格證明,主體資格具體有: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軟件著作權人自主開發軟件證明即軟件著作權的權利歸屬證明和軟件產品的相關資料(具體有:軟件的源程序及文檔;軟件的名稱及版本號、開發完成時間、發表時間;軟件運行環境(指軟件運行的硬件和軟件環境);軟件開發使用的編程語言的名稱及版本號、源程序總行數;軟件的主要功能、用途和技術特點作簡要說明。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創建于1988年。三十年來,在頂層設計下逐步形成分布于全國各主要生態類型區的44個生態站、5個專業分中心(水分、土壤、大氣、生物、水體)和綜合中心組成的體系,創建了涵蓋全國主要區域和類型的生態系統觀測技術系統,制定了觀測指標體系和技術規范,組織了全國尺度的網絡化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科學研究-科技示范工作,已經成為生態系統動態觀測、科學研究和試驗示范的科技創新平臺,為生態、資源和環境的研究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科學數據,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農業發展、減災防災、資源利用等做出了重要貢獻。積累的長期、連續、動態的基礎數據,能夠反映我國不同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時空變異,為我國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定量描述和動態過程演變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CERN的建立是我國生態系統監測與研究工作的一次飛躍,在生態系統動態觀測、科學研究和試驗示范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綜合觀測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聯網監測與專項觀測日益規范,重要成果不斷產出,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平臺的建設與管理提供了成功范例。“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創建及其觀測研究試驗示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中國科學院“十二五”36 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志性進展之一,與美國長期生態研究網絡和英國環境變化網絡并稱世界三大國家級生態網絡。
中國科學院拉薩農業生態試驗站
中國科學院拉薩農業生態試驗站1993年建立,地處北緯29°40’40”,東經91°20’37”,海拔3688 m,隸屬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達孜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農業生態試驗站之一,同時也是全國唯一的軍民共建生態試驗站。拉薩站2002年加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2005年成為國家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臺站(CNERN),2010年作為依托單位成立了西藏高原草業工程技術中心,2013年又成為中國高寒區地表過程與環境觀測研究網絡(HORN)的成員;2018年與拉薩市政府簽署協議,成立了中科拉薩地理科學與區域發展研究院,同時還依托拉薩站成立了多個地方科研機構,包括拉薩市草牧業科技專家工作站、西藏脫貧工作評估中心等;2019年入選第二批國家農業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隨著科學研究不斷深入及地方需求的加強,拉薩站目前已經成為多位一體的野外臺站,是在青藏高原腹地開展生態科學研究和服務地方的重要平臺。
拉薩站外貌
臺站定位與研究方向
拉薩站研究領域是高原農牧業生態學,定位是立足于國家和西藏自治區地方需求,通過對高原生態環境要素的長期監測,定位研究在高原極為特殊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高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建立高原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優化模式,為青藏高原生態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和平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原農牧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適應;
(2)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關鍵技術與示范;
(3)高原農牧系統優化管理模式構建與示范;
(4)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
拉薩河谷農業景觀
科研能力與技術平臺
拉薩站在西藏已經形成了4個研究基地、1個研究中心、1個研究院的布局。即達孜農田生態系統綜合試驗基地、藏北(那曲)高寒生態系統觀測研究基地、當雄草地通量觀測研究基地、林周草牧業試驗基地,以及西藏高原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8年與拉薩市政府聯合成立了中科-拉薩地理科學與區域發展研究院。依托研究基地,中心建立了3個高寒草地觀測研究樣帶(當雄高寒草甸垂直樣帶、拉薩灌叢草地垂直樣帶、以及那曲-阿里草地水平樣帶)、6處CO2/H2O通量觀測場、3處增溫、增水、施肥模擬實驗,1處牧草選育基地,3處示范推廣基地;以及1個室內理化分析實驗室,是青藏高原腹地從事高原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平臺。
達孜農田研究基地
當雄高寒草地研究基地
那曲高寒草甸研究基地
研究成果與學術貢獻
拉薩站以服務西藏農牧發展為目標,圍繞農區草牧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以及高原生態系統變化及其優化管理兩個方面開展了多項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學術貢獻如下:
1. 研發草牧業技術,構建了農牧民增收模式
針對飼草短缺、利用低效、草地退化等西藏草牧業發展瓶頸,突破了高原地區草牧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制西藏地方標準8項,申請發明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2項,建立了西藏高寒地區生態保護和精準脫貧雙贏的發展模式;相關研究成果獲得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
2. 闡明了高寒草地生態系統變化趨勢及其機理
利用改進的方法和優化的模型證實了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對氣候變化響應高度敏感;辨識了近30年高原草地生態系統總體趨好、局部退化,氣候變化是其主要驅動因素,近10年人為放牧活動則對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變化的影響顯著增強,相關成果發表在PNAS等國際頂級期刊,并主導完成《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生態部分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支持。
3. 提出了藏北牧區退化草地恢復的治理技術
獲獎證書
模式示范與技術培訓
拉薩站積極參與國家“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是當地農牧科技人才培養和技術推廣的重要基地,近5年培訓地方農牧科技人員150人次,農牧民近1000人。2013年,由拉薩站提供技術支持的西藏貢嘎縣崗堆鎮吉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獲得了“2013縣域農村合作組織最佳示范帶動獎”,技術骨干人員多吉次仁獲得“縣域農村合作組織杰出人物獎”。
拉薩站在草牧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示范工作方面成績顯著。先后在山南市建成牧草種子繁育示范基地1500余畝,在拉薩市、山南市、日喀則市、那曲地區建立優質牧草高產栽培示范基地6萬余畝,在山南市建立糧飼復種基地4000余畝,建成農牧結合示范基地3處以及全國第一家省級草牧業科技示范園—西藏草牧業科技示范園。據不完全統計,飼草產業專項取得的科技成果在西藏地區得到了大面積推廣與示范,累計面積已達30余萬畝,推廣示范區人工草地單位面積產草量增產40%~50%,經濟效益達4億元,為西藏“十三五”時期實現“新增人工種草面積100萬畝、肉奶產量達到100萬噸”的發展目標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拉薩站農牧業技術服務示范基地
服務西藏地方發展
長期以來,圍繞西藏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需求,針對西藏農牧民增收緩慢、后勁不足等現實問題,拉薩站以草牧業發展轉型為突破口,選取典型農業村、半農半牧村、農林牧結合村等開展西藏農牧民增收模式建設與示范,從新型農牧民經營組織培育著手,建立產業化經營示范平臺,構建集牧草種子繁育、牧草種植、草產品加工、健康養殖為一體的草牧業技術體系,培養關鍵崗位人才,打造西藏畜牧業品牌,使得示范區農戶每年穩定增收2000元以上。該項工作得到時任全國政協主席、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重要批示,先后獲得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3項,并多次在央視等主流媒體廣泛報道。
近5年,拉薩站牽頭組織實施了國家、自治區、地(市)級第三方評估9項,走訪了421個鄉鎮、985個行政村,調研了17878余戶農戶和近2000名基層干部,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了西藏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挖掘分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困難,有力推進了西藏脫貧攻堅工作。此外,拉薩站與自治區扶貧辦聯合成立了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就西藏精準扶貧重大問題、政策成效開展科學研究與評估分析,為西藏精準扶貧工作提供綜合支撐服務。
農牧民技術培訓
開放共享與合作交流
通過海外特聘教授、國際人才計劃、國際合作項目等途徑,拉薩站與美國、德國、瑞士、日本、尼泊爾等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關系;與國內10余個科研院所開展了合作研究;西藏大學、西藏農牧學院和多所當地中小學將中心的野外平臺作為實習和科普基地。
CERN臺站人員到訪拉薩站
研究生到拉薩站交流
隊伍建設
拉薩站現有科研人員20人,其中研究員7名,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8名,助理研究員及科技支撐人員5名。包括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1人,中科院關鍵技術人才1人,中科院青促會成員1人。
高原牦牛精神
隊伍建設
近5年,拉薩站培養畢業研究生 35人,含博士后 4 人,博士研究生 16人,碩士研究生 15人,目前在讀研究生20余名。其中,武建雙博士2015年在德國進行博士后研究期間,獲得“洪堡學者”基金資助。
研究生冒雨在野外開展調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