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講,值得去申請專利的發明是: 容易被侵權,侵權容易證明。 (關于專利和軟件產品,請看另外一個話題“專利對于國內的互聯網或者軟件創業公司重要嗎?” 這里假定公司權衡之...
如何判斷是否應該申請專利?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簡單來講,值得去申請專利的發明是:
容易被侵權,侵權容易證明。(關于專利和軟件產品,請看另外一個話題“專利對于國內的互聯網或者軟件創業公司重要嗎?” 這里假定公司權衡之后認為值得制定專利戰略。)
申請專利的最基本要求是有
新穎性,也就是說這想法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曾公開過。專利律師或代理人可以通過檢索進行初步判斷,公司也可以自己 DIY。除了外面專家,自己人(比如工程師)往往已經是某細分領域里的專家,直覺可能比檢索靠譜,因此可以考慮不做檢索。但申請提出之后,專利局的審查員是必須要做檢索的。
申請專利有
成本。不僅是金錢成本(撰寫高質量的中國專利申請至少約一萬人民幣,美國的約一萬美元),更是管理團隊和工程師的時間成本(至少每個專利申請3-5個小時),所以專利投資要盡量劃算。
專利本質上類似軍火,可以進攻用,或在被人威脅時防御用,比如反訴或要求交叉授權(cross licensing)。有威懾力的專利軍火,是那些易于說服法庭判對方停止侵權和/或支付賠償的專利。
要做到上面這點,首先涉及的發明要有市場價值。換句話說,就是競爭對手需要用該技術,該技術是對方繞不開的攔路虎。
另外,在侵權證明方面,需要對法庭(在美國包括陪審團)有說服力。如果技術太復雜,法官、陪審團、技術專家都理解不了,或難以通過反向工程等方法證實對方侵權,官司就別打了。侵權證明的過程是把專利的每一個技術要素和被告的產品的進行對比,全部都對上了,侵權才成立。
總結:
以上每個題目都是可以展開成幾個小時的話題。重點是,如果團隊開發出了新東西(可能是產品、系統、方法、流程),就想一想,(1)這發明對行業有多重要,以及(2)如果發明被別人用了,是否容易發現和證明該事實。定期想想這個事,在結論都是“是”的情況下,和專利代理人/律師溝通, 就可以慢慢建立自己的專利組合。創業公司暫時資源有限,可以計劃一下,比如最開始幾年每年5-10萬人民幣的預算用于申請專利,未來根據財力和技術創新的節奏增加預算。+++ 專利戰略在某些領域,或者說某些技術范疇里面是比較合適的,比如通信,半導體,電子產品,汽車等。從我對于中國的經驗來說,最終可以固化到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中的技術比較適合采用專利戰略。而難以固化為產品,而且變化十分迅速的技術,則即使獲得了專利,也難以在實踐中加以實施。比如現在互聯網領域的各種產品,都是在瀏覽器上呈現,沒有固定的實體,在法律實踐中難以確定侵權。但是像ipad之類,可以固化為產品的,則判斷侵權容易的多。
專利,從根本上說,屬于一種商業手段,這種手段除了我們第一感覺到的技術性之外,應該有其它很多的用途,比如可以通過產品或者公司具有專利來提升公司的形象,可以向銀行抵押專利來獲得貸款,利用專利來提升公司的無形資產,通過專利來限制競爭對手,給自己產品一定溢價空間,等等。
所以,是否申請專利,不要過于考慮技術性問題,而更應該從公司的商業層面來考慮。 +++從產生原因和用途來看,專利分為以下兩種。
1、項目類專利(政策導向類),以下簡稱垃圾專利。
2、保護類專利(創新導向類),以下簡稱有用專利。
眾所周知,垃圾專利的存在是基于我國知識產權現狀而出現的,這類專利主要是為了申請政府某些科技項目申報所必須擁有的,比如工程中心、科技成果鑒定及高新技術企業等,其作為硬性條件之一,深受某些代理所的追捧(時間成本小、收益多、可量產)。而非企業申請人,如個人,則可以通過此類專利獲得政府的專利資金獎勵,以某高新區政策為例,一項已授權的國內發明專利最高可得到20000多的現金獎勵,遠超過申請費用。所以,大部分申請人還是看重了這個原因。當然,企業也可以套取政策獎勵的。
而第二類專利則真正體現在了應用價值上。雖然國內知識產權行業起步晚,加之人們對于知識產權沒有很深入的了解,導致了山寨現象多等不重視知識產權的情況出現。但從國家角度而言,是很支持大家申請專利的,包括日后的侵權訴訟等,都給予了比較強的支持力度。具體不做闡述了。
有用專利一定是為了保護,其它目的只是附帶的而已。一個制造型企業,最終的競爭方式就是依靠知識產權,所以近幾年這類侵權案件頻現。而嘗到過訴訟甜頭的人更會花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面。總的來說,專利更像是保險,沒出事的時候就是廢紙一張,出事的時候就是你勝出的有利條件。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被人模仿而不敢申請,專利權本來就是以公開來換取保護,更何況申請的人那么多都沒怕,你自然也不用怕。
綜上所述,從用途看,你申不申請專利,申請哪一類專利需要你仔細琢磨。至于哪些發明創造可以申請專利,或者需具備哪些條件,建議你看看《專利審查指南》,寫的很詳細。+++上面的回答很全面了。如何判斷是否應該申請專利,實際上不僅是技術問題,更多是商業層面的問題,需要從戰略、收益和成本的角度綜合考慮。但如果回到具體的問題本身“怎樣知道有沒有達到申請專利的要求?如何知道別人是不是有類似的專利了?”,可以做一些補充基礎的說明:
1.首先要看客體的范圍。例如專利法第二十五條 對下列各項,規定了不授予專利權:
(一)科學發現;
(二)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
(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四)動物和植物品種;
(五)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
(六)對平面印刷品的圖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結合作出的主要起標識作用的設計。
對前款第(四)項所列產品的生產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規定授予專利權。
換句話說,可以申請專利的技術或者設計,必須不是上述列舉的那幾種情況。
2.關于實質要求。發明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要求,實用新型專利的實用性,明顯新穎性和創造性要求(雖然是初步審查制,但在審查時也考慮明顯的新穎性和創造性缺陷,而且在《專利審查指南》修改之后,實用新型審查員也可以啟動檢索)
關于外觀設計專利,還需要滿足專利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不屬于現有設計;也沒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外觀設計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并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告的專利文件中。
(雖然外觀設計專利同樣是初步審查制,但按照《專利審查指南》規定,審查時也會審查明顯實質性缺陷)
3.關于形式要求。
專利申請文件有明確的形式要求,即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來準備。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有模板。但由于專利撰寫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因此建議找有資質的專利代理公司和專利代理人完成這個部分的工作。
4.關于如何知道別人是否有類似的專利。
通常是通過檢索來獲知的,前面也提到了,目前的檢索工具比較多。比如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夜提供檢索入口,此外網絡上也有不少商業化的檢索工具如soopat等。這部分如果發明人自己不熟悉,也建議委托專業人士。
+++我的看法是:專利申請是配合公司發展戰略的戰術之一。我們公司成立以來,每年申報5~10項發明專利。一般三年后才有專利獲得授權。三年后每年都會陸續有若干專利獲得授權,形成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怎么個良性循環法?
首先,從戰略上,公司應該進入的領域尚無充分競爭,有大量的可創新點可供創新。譬如我們選擇的診斷試劑及其核心原料,以及移動醫療領域。圍繞著創新點投入研發,很容易出成果并形成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有了這些發明創新以后,更容易開拓市場。因為我們的首批客戶是進行全球化銷售的醫療器械公司。你的產品有自主發明專利,意味著他們采用你的產品做原料的風險小(在國外被起訴侵權的風險小),加上性價比突出,比沒有專利的供應商更有競爭力。
隨著發明專利陸續獲得授權,就可以開始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各級政府的科技專項資助,以及參與創業大賽、評獎等。公司還可以對這些知識產權進行運作,如無形資產評估,用無形資產入股新公司等,實現快速擴張。+++
···································^^····································
專利戰略在某些領域,或者說某些技術范疇里面是比較合適的,比如通信,半導體,電子產品,汽車等。從我對于中國的經驗來說,最終可以固化到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中的技術比較適合采用專利戰略。而難以固化為產品,而且變化十分迅速的技術,則即使獲得了專利,也難以在實踐中加以實施。比如現在互聯網領域的各種產品,都是在瀏覽器上呈現,沒有固定的實體,在法律實踐中難以確定侵權。但是像ipad之類,可以固化為產品的,則判斷侵權容易的多。
專利,從根本上說,屬于一種商業手段,這種手段除了我們第一感覺到的技術性之外,應該有其它很多的用途,比如可以通過產品或者公司具有專利來提升公司的形象,可以向銀行抵押專利來獲得貸款,利用專利來提升公司的無形資產,通過專利來限制競爭對手,給自己產品一定溢價空間,等等。
所以,是否申請專利,不要過于考慮技術性問題,而更應該從公司的商業層面來考慮。
···································^^····································
從產生原因和用途來看,專利分為以下兩種。
1、項目類專利(政策導向類),以下簡稱垃圾專利。
2、保護類專利(創新導向類),以下簡稱有用專利。
眾所周知,垃圾專利的存在是基于我國知識產權現狀而出現的,這類專利主要是為了申請政府某些科技項目申報所必須擁有的,比如工程中心、科技成果鑒定及高新技術企業等,其作為硬性條件之一,深受某些代理所的追捧(時間成本小、收益多、可量產)。而非企業申請人,如個人,則可以通過此類專利獲得政府的專利資金獎勵,以某高新區政策為例,一項已授權的國內發明專利最高可得到20000多的現金獎勵,遠超過申請費用。所以,大部分申請人還是看重了這個原因。當然,企業也可以套取政策獎勵的。
而第二類專利則真正體現在了應用價值上。雖然國內知識產權行業起步晚,加之人們對于知識產權沒有很深入的了解,導致了山寨現象多等不重視知識產權的情況出現。但從國家角度而言,是很支持大家申請專利的,包括日后的侵權訴訟等,都給予了比較強的支持力度。具體不做闡述了。
有用專利一定是為了保護,其它目的只是附帶的而已。一個制造型企業,最終的競爭方式就是依靠知識產權,所以近幾年這類侵權案件頻現。而嘗到過訴訟甜頭的人更會花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面。總的來說,專利更像是保險,沒出事的時候就是廢紙一張,出事的時候就是你勝出的有利條件。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被人模仿而不敢申請,專利權本來就是以公開來換取保護,更何況申請的人那么多都沒怕,你自然也不用怕。
綜上所述,從用途看,你申不申請專利,申請哪一類專利需要你仔細琢磨。至于哪些發明創造可以申請專利,或者需具備哪些條件,建議你看看《專利審查指南》,寫的很詳細。
···································^^····································
上面的回答很全面了。如何判斷是否應該申請專利,實際上不僅是技術問題,更多是商業層面的問題,需要從戰略、收益和成本的角度綜合考慮。但如果回到具體的問題本身“怎樣知道有沒有達到申請專利的要求?如何知道別人是不是有類似的專利了?”,可以做一些補充基礎的說明:
1.首先要看客體的范圍。例如專利法第二十五條 對下列各項,規定了不授予專利權:
(一)科學發現;
(二)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
(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四)動物和植物品種;
(五)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
(六)對平面印刷品的圖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結合作出的主要起標識作用的設計。
對前款第(四)項所列產品的生產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規定授予專利權。
換句話說,可以申請專利的技術或者設計,必須不是上述列舉的那幾種情況。
2.關于實質要求。發明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要求,實用新型專利的實用性,明顯新穎性和創造性要求(雖然是初步審查制,但在審查時也考慮明顯的新穎性和創造性缺陷,而且在《專利審查指南》修改之后,實用新型審查員也可以啟動檢索)
關于外觀設計專利,還需要滿足專利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不屬于現有設計;也沒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外觀設計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并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告的專利文件中。
(雖然外觀設計專利同樣是初步審查制,但按照《專利審查指南》規定,審查時也會審查明顯實質性缺陷)
3.關于形式要求。
專利申請文件有明確的形式要求,即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來準備。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有模板。但由于專利撰寫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因此建議找有資質的專利代理公司和專利代理人完成這個部分的工作。
4.關于如何知道別人是否有類似的專利。
通常是通過檢索來獲知的,前面也提到了,目前的檢索工具比較多。比如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夜提供檢索入口,此外網絡上也有不少商業化的檢索工具如soopat等。這部分如果發明人自己不熟悉,也建議委托專業人士。
·······································································
誰讓廈門唯邦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代理過專利申請?他們可靠不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我哥哥讓他們代理過,效率挺快的,還算可靠
·······································································
【走近會員|第3期】走進副會長單位——廈門市首創君合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走進副會長單位——廈門市首創君合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2018年11月13日,廈門市知識產權協會秘書處一行走訪協會副會長單位——廈門市首創君合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下稱首創君合事務所)進行調研。協會副會長、首創君合事務所所長張松亭熱情接待并陪同調研。
調研中,張松亭副會長首先帶秘書處參觀了事務所,介紹了事務所工作的基本情況和工作特色,并淺談了關于知識產權代理行業的一些看法。協會秘書長陳建明向張松亭副會長匯報了協會近期工作情況和下一年度的工作計劃,并向其征求相關意見和建議。
張松亭建議,協會要進一步發揮平臺優勢,整合會員資源,可根據會員企業的行業屬性進行分類細化服務,如衛浴行業、光電行業、機械制造行業、代理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業等,為不同的會員單位提供差異化和更有針對性的服務;與品牌協會、商標協會等兄弟協會加強聯系與合作,資源互補,爭取共贏。
據了解,首創君合事務所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為“廈門市專利事務所”,是首批“全國知識產權服務品牌機構”、“ 國家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服務示范創建機構”、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常務理事單位、福建省首家獲得涉外專利代理資格機構,其執業專利代理人數位居福建省之首。 近年來,每年代理國內專利案件均超過5000件、代理申請國外專利超百件。
關于我們
廈門市知識產權協會是廈門市民政局批準,廈門市知識產權局為業務主管部門的專業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由從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人才培育等工作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自愿結成,具有法人資格。廈門市知識產權協會與知識產權出版社合資成立中知立德知識產權服務(廈門)有限公司,為廈門引進知識產權人才,加強本地知識產權服務。
協會QQ群號:287051178
中知立德QQ群咨詢:79592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