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超強記憶源自大腦異常?

    2000年春末,本文作者麥高收到了一封來自一位女士的電子郵件。這位女士名叫吉爾?普賴斯(Jill Price),正在與自身記憶所帶來的麻煩作抗爭。她在郵件中寫道:“我不知該從何說起,希望您能幫幫我。我現在34歲,從11歲起,我就有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能力,能記住過去很多事。我完全不用看日歷或者我在這24年來寫的日記,就可以告訴你從1974年到今天之間的任何一天是星期幾、我做了什么,以及那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發生。”

    盡管對于普賴斯的說法表示懷疑,我們依然對此感到好奇,并邀請普賴斯來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一個研究中心,這里是我們研究記憶的神經機理的地方。幾個月后,也就是2000年6月24日,普賴斯拜訪了研究中心,那天是星期六——這一點我們非常確定,因為普賴斯的來訪日期記錄在了實驗室的日歷上。而我們很快察覺到,普賴斯無需日歷,就能記住這一切。

    在第一次面談中,我們都非常謹慎,試圖找到某種客觀的方法來驗證普賴斯對記憶力的描述是否真實。盡管無法馬上核實她所說的那些陳年舊事是否確有其事,不過我們提問了許多她出生以來發生的大事件。當時,我們手上有一本莎倫?盧卡斯(Sharon Lucas)所著的《回顧20世紀的每一天》(20th Century Day by Day)的影印本,這本書中列出了近一百年來每天發生在美國的重大新聞事件。

    我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提問,因為這是普賴斯發現自己記憶力超群的起始時間。當我們問她,1977年8月16日發生了什么時,她迅速回答:貓王去世了。然后我們又問她,1978年6月6日那天發生了什么,她回答說,那一天加利福尼亞州通過了限制房產稅稅率的13號議案。接下來是1979年5月25日,芝加哥發生了墜機事件;1991年5月3日則播放了美劇《豪門恩怨》(Dallas)的最后一集……普賴斯每一次都能給出正確的回答。

    隨后,我們反過來問她某一個具體事件發生的日期:J.R[美劇《豪門恩怨》中拉里?哈格曼(Larry Hagman)扮演的角色]是何時被槍殺的?洛杉磯警察什么時候用警棍制服了羅德尼?金(Rodney King,1992年法院判決逮捕黑人羅德尼?金的4名白人警察無罪,從而引發了著名的洛杉磯暴動)?面對這些問題,普賴斯同樣對答如流。在測試過程中,她甚至還發現,書中關于1979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人質危機事件的日期有誤。

    雖然我們測試的,大多都是媒體曝光度極高的事件,但普賴斯也能記起那些不那么重大的事件。她能夠準確回憶起賓?克羅斯比(Bing Crosby,美國藝壇天才,集超級歌星、超級笑星、超級影星諸多身份于一身)1977年10月14日死于西班牙的一家高爾夫球場。當我們問她是如何知道的時候,她回答說那年她11歲,當時她媽媽正在開車,載她去看一場橄欖球賽,車載廣播宣布克羅斯比去世了。在另外一次會談中普賴斯提到,她通過視覺記憶日期,她說,“當我聽到一個日期時,我仿佛可以看到它,看到那年、那月、那日……”

    在2003年3月的一次談話中,她回憶了前23個復活節的日期,以及她在那些天分別做了些什么,在她的回憶中出了一個錯——也許是因為她是一名猶太人,不過復活節吧。通過普賴斯保管了多年的日記,我們核實了她說過的許多話。我們還通過調查,核實了她有關私人生活的回憶。在隨后的一次會談中,她準確地說出了之前所有會談的日期,以及每次會談中我們分別詢問的問題細節。

    在確信普賴斯的確擁有“日記式”的記憶能力后,我們很想知道,這種能力能否擴展到記憶的其他方面。我們認為,她的記憶并非圖像式記憶,因為她無法回憶起每天所經歷事件的細枝末節,也分不清自己的哪把鑰匙配哪把鎖,而且她還會把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列成清單寫下來。除此之外,她也不擅長死記硬背。

    雖然普賴斯可以回憶起,11歲之后的任何一天是星期幾,但對于她出生前或者未來的某一天,她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從青春期前開始,普賴斯關于生命中所有日子的記憶,變得具有高度組織性、可隨時獲取,并且十分精確。在我們接觸到普賴斯之前,還沒有人研究過這種記憶——我們稱之為“超級自傳體記憶”(highly superio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縮寫為HSAM)。現在,我們正在進一步探究HSAM的心理學和生物學機制,希望通過研究HSAM幫助我們解開記憶機制之謎。  

    【超級記憶】

    根據普賴斯的意愿,幾年來我們都用化名“A?J”來稱呼她。2006年,我們發表了一篇有關她的超級記憶的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那一年的4月19日和20日,我們受邀參加了美國公共廣播電臺的一檔節目。2008年,普賴斯終于決定揭開自己的神秘面紗,發表了一本回憶錄——《不會遺忘的女人》(The Woman Who Can't Forget)。

    回憶錄出版后,另外一些認為自己擁有或可能擁有相似記憶力的人,也同我們取得了聯系。通過一系列嚴格測試,我們又找到了5名擁有HSAM的個體。2010年12月19日,這5個人做客了《60分鐘》(60 Minutes,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一檔著名電視新聞節目)。

    在節目直播的幾個小時里,我們收到了幾十封郵件,發信者認為自己也擁有HSAM,隨后的幾天內,郵件數量更是達到了上百封之多。我們通過電話與這些人取得聯系,并就體育、政治、名人、節假日、墜機等歷史上發生過的大事件,對他們進行了提問。

    另外,我們在研究中心進行了一個更為正式的測試,招募了幾十名與潛在HSAM擁有者年齡相仿的自愿者作為對照組,并將男女比例控制在1:1。在測試中,一些聲稱自己有超級記憶的人表現還不如對照組,這說明雖然有些人認為自己有超級自傳體記憶,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接下來,在測試中表現過人一籌的40多名測試者和對照組又參加了另一項測試。在這次測試中,所有人要說出隨機選定的一天是星期幾,那一天發生了什么大事,以及他們在那一天做了什么。結果顯示,這40多名極有可能擁有HSAM的測試者,比對照組表現得出色得多。

    隨后,我們又讓11名表現最優秀的測試者,到研究中心做進一步測試。我們就5項個人經歷進行了提問:小學的第一天、大學的第一天、18歲生日、離開家后的第一個住處,以及大學最后一門考試的日期。測試結果顯示,這11名潛在HSAM擁有者的得分達到了85分,遠超對照組的8分。由此我們可以肯定,這11名年齡從27歲到60歲不等的測試者擁有HSAM。

    我們還試圖通過一系列記憶實驗來鑒別HSAM擁有者。在8項測試中,HASM擁有者只在兩項測試中表現高于常人:一項是給人的面孔與姓名配對,另一項是回憶見過的物體。但在這兩項測試結果中,HSAM擁有者和對照組的成績差別也不算懸殊。我們還通過另外一些特征來辨別HSAM擁有者。比如,在這11名HSAM擁有者中,有5名是左撇子——這一比例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并且他們具有比較明顯的強迫癥特征。在一對一面談時,他們都展現出了一些強迫癥行為,如必須將個人物品放在一起,以及潔癖等。

    為了了解HSAM,我們還要了解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即這種記憶的差異是否與大腦的差異有關。磁共振成像(MRI)顯示,在HASM擁有者的大腦中,有幾個區域與控制組是有差別的,這些區域的灰質(gray matter,一種由神經元構成的組織)和白質(white matter,由包裹著白色、絕緣髓磷脂的神經纖維組成),在面積與形狀上都有別于控制組,而且HSAM擁有者的大腦白質中,神經纖維的結構更有利于大腦各區域間的信息傳遞。

    早期對大腦受損人群的一些發現,以及基于磁共振成像、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研究表明,HSAM擁有者異于常人的大腦區域與神經通路,和他們超強的記憶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自傳體記憶。在HSAM測試者中,顳葉 (temporal)和額葉皮層(frontal cortex)之間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鉤束(uncinate fascicle)的連通性,要好于對照組。這是一項非常有趣的發現,因為早有證據表明,鉤束受傷會直接損害自傳體記憶。

    當然,我們的實驗結果僅揭示了一種可能。我們并不清楚,是大腦結構的差異導致了超級記憶力的出現,還是這種記憶力的使用塑造了大腦結構。為了弄清這一點,我們需要知道,超級記憶是否在童年或者青春期前就存在。如果這種記憶能力是由基因決定的,我們最終就可以探測相關基因。然而,我們現在還不能證實,HSAM擁有者的親屬擁有這種能力的幾率會更高。  

    【神經機制】

    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發現,對這些HSAM擁有者下一些暫時性的結論。首先,HSAM擁有者擁有超凡的記憶力,并不是因為他們學東西比其他人更輕松。普通人同樣能夠記住幾天前,譬如說上周二的某次課程或某個工作會議,但這些記憶在大約一周后就消失了。而HSAM個體卻不是這樣,他們的記憶非常持久。

    其次,HSAM擁有者的記憶系統,并非像攝影機或錄音機那樣,事無巨細地記錄每時每刻發生的事件。HSAM擁有者的記憶力,也與“S”不同——“S”是亞歷山大?盧里亞(Alexander Luria)在《記憶大師的心靈》(The Mind of a Mnemonist)一書中提到的一位非常有名的病人,這位病人可以輕易學會并記住大量毫無意義的東西,比如說成行成列的數字。而且,HSAM也不像那些記憶專家——那些人依靠大量的訓練和技巧,可以記憶圓周率小數點后的成千上萬位數字。

    雖然HSAM擁有者的記憶不像“S”那樣可以記住大量細節,但他們卻是嚴格按照時間來記憶。而且,這種能力似乎與生俱來,不需要去學習。我們測試HSAM擁有者的問題,很多都是某一天的天氣之類的,他們幾乎不可能花時間和精力去準備這樣的問題。當我們問他們是如何知道這些的,他們的回答一般都是:“我就是知道。”而且,雖然他們喜歡將日期與特定事件相聯系,但對于自己出生之前發生的事情,他們卻毫無興趣。

    HSAM擁有者通常非常喜歡自己的這項技能——這與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阿根廷作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的短故事《博聞強記的富內斯》(Funes the Memorious)中的類似人物完全不同。

    博爾赫斯講述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富內斯從馬背上摔下來,此后他便擁有了精確記憶一切經歷的能力;他甚至記得他見過的每棵樹上掉下的每片葉子的樣子。為此,他備受煎熬,認為自己的一生就像是一個“垃圾堆”。盡管普賴斯告訴我們,她認為自己的記憶是種負擔,但大多數HSAM擁有者都因對過去的清晰記憶而感到高興,他們的事業和社交也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還是娛樂圈的,比如演員瑪麗盧?亨納(Marilu Henner)、著名電視制片人兼喜劇演員羅伯特?彼得雷拉(Robert Petrella)、小提琴家路易絲?歐文(Louise Owen)以及電臺新聞播報員兼演員布拉德?威廉斯(Brad Williams)都是HSAM擁有者。

    不過,HSAM擁有者的這種非凡能力,并沒有使這些人在工作中優于其他同事。彼得雷拉著有《鮑勃的書》(The Book of Bob)一書,里面記載了自他成年以來,每天發生的最棒的事。然而這只是他的一項消遣,與他的職業 (制作電視節目)并沒有任何關系。

    在研究HSAM時,研究人員參考了許多關于因大腦受損而擁有非凡能力的研究。1881年,法國心理學家泰奧迪勒?里博 (Théodule Ribot)發表報告認為,大腦損傷會影響新記憶的形成,而舊的記憶則會保留。最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布倫達?米爾納(Brenda Milner)以一位著名的病人——亨利?莫拉森(Henry Molaison,簡稱H.M.)為對象,做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向人們展示了無法形成新的個人記憶會是怎樣。

    為治療癲癇病,莫拉森左右大腦的前內側顳葉(anterior medial temporal lobes)都被拿掉了,自那以后,他幾乎完全失去了形成新記憶的能力,盡管過去的記憶仍然完好無損,他的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又稱內隱記憶,也就是關于某件事、某個動作等如何做的記憶)能力也沒有任何問題。

    由此,一個全新的結論便誕生了:大腦中不同的系統負責不同類型的記憶——這完全顛覆了早前對記憶的研究。而HSAM擁有者對個人經歷和公共事件擁有強烈且持久的記憶力這一新發現,也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大腦儲存和提取記憶的方式,破解記憶的奧秘。

    【記憶的奧秘】

    1885年,心理學家赫爾曼?埃賓豪斯(Hermann Ebbinghaus)的研究表明,重復行為可增強記憶。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的亨利?L?羅杰三世(Henry L. Roediger III)和普度大學的杰弗里?D?卡爾皮克(Jeffrey D. Karpicke)開展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經常回想也有助于提高記憶水平。

    這些實驗證明,我們的記憶力可以通過重復得到提高,普通人通過訓練也能有超強的記憶力。

    然而,普通人經過大量練習,恐怕也很難達到HSAM擁有者的水平,而HSAM擁有者并不需要為我們的測試做任何準備。通過多年的研究,麥高發現,人們往往對重要的情感經歷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但HSAM擁有者連一些陳年瑣事都記得很清楚。

    盡管我們通過媒體廣泛召集,但迄今為止,我們也僅僅從上百位與我們聯系的人中,挑選出了近50名HSAM擁有者。這個比例非常小,只占看到我們召集消息的人群的一小部分。如果這種能力對人類生存有益,它不可能如此罕見。或許,HSAM是一項曾經對人類很重要,但現在幾乎已經沒用的技能。在印刷術出現以前,人類的文化大多是通過口頭形式,代代相傳的。在那個時代,一個記憶力超群的人,無疑會在同輩中擁有極高的地位。而在現代社會,這種高度組織的記憶力完全派不上太大的用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出現,使得擁有超級記憶的人,就像是在表演遠古時代的特技。

    我在想,那些我們之前排除出去的、認定不是HSAM擁有者的測試者,很可能擁有一些其他不為人知的記憶能力。他們中的一些人對自己的過去,同樣有著清晰的記憶,只不過沒有像HSAM擁有者那樣,以日期來標記事件,他們也為我們研究記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這一次,我們的研究對象,不是心智缺陷,而是奇妙的“超能力”,它就像是聳立于人類記憶之巔的“神秘殿堂”。這項由14年前一封意外郵件引發的研究,給我們和其他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的大腦究竟是怎樣工作的。

    (作者:詹姆斯?L?麥高/James L. McGaugh,奧蘿拉?勒波爾/Aurora LePort;翻譯:邱天;審校:毛利華)

    • 發表于 2014-04-05 00:00
    • 閱讀 ( 83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