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氣象局將投入2000萬用于人工消減霧霾項目,這是頭一次有相關部門砸錢搞人工消霾,準備摘掉“治污基本靠天”的帽子。
可是萬事開頭難,這2000萬主要用來采購儀器、做試驗,推廣應用估計一年半載還看不到希望。
其實早在2012年11月,中國氣象局就印發了《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指出在2015年,全國各地氣象部門將形成人工改善空氣質量作業能力,在重污染天氣條件下,能夠采取可行的氣象干預措施消減霧霾。具體有什么措施?方案里可沒詳細說,大家都是摸石頭過河。
今天壹讀君就百科一下,這鋪天蓋地的霧霾,有什么辦法能人工消除?
【人工降雨消除霧霾不容易】
以前想要重見北京的藍天,一靠下雨,二靠大風。下雨時,水分子讓顆粒物沉降到地表,刮風時,大風把霧霾吹走。總之,都是靠天吃飯。但是也說明,下雨和刮風天能有效消減霧霾。中國氣象局專家曾表示,人工影響天氣消減霧霾,人工增雨就是主要的途徑之一。
但是人工增雨也不是那么容易,容壹讀君慢慢說。傳統的人工降雨,主要是采用撒潑一種稀釋劑,比如說碘化銀、干冰,來凝聚空氣中的水分,水分凝聚多了,就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實現人工降雨。但這個方法要求比較苛刻,第一空氣中要有大量的積雨云,第二對濕度、溫度等條件要求非常嚴格,既不能高也不能低,而且要集中在一個區域內。
而北京倒霉就倒霉在,這里的大氣相對穩定,很難產生對流,再加上華北地區本就干燥,所以人工降雨消霾對于北京來說,成效那是相當的堪憂。
不過近來,一些研究者發現了一種特別的造雨技巧。比如,靜電催化人工降雨,利用靜電場來促進水氣的凝聚效應。與傳統方法相比,靜電催化降雨的優勢在于它對溫度、濕度等氣象條件的要求大大放寬。在美國、墨西哥、阿聯酋進行的試驗已經證實,在晴空,且相對濕度降低到30%條件下,也能實現有效的人工降雨。對于本來水氣就不足的華北地區來說,理論上來說,這種方法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是這種技術什么時候能引進,現在還不好說。
【在大褲衩上安裝噴霧器】
由于人工降水困難,部分科學家就發揮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比如浙江大學教授、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客座正教授俞紹才同志,提出了一個新方法:向大氣中噴水以模擬下雨的自然過程,能夠最有效地清除大氣中的氣溶膠和氣體污染物。
俞教授的設想是,在城市的高樓,比如大褲衩、人民日報大樓、CBD等建筑上,安裝噴水器,在霧霾天就向大氣中噴水——這個方法從原理上是很靠譜的,壹讀君腦補了一下,大概就是這樣: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