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卡拉OK是如何發明的?

    卡拉OK是日英文的雜名,Kara是日文"空"的意思,OK是英文"無人伴奏樂隊"的縮寫,合起來意指唱歌時沒有真正的樂隊伴奏。通常是在播放預錄在錄影帶之類儲存媒介上、沒有主唱人聲的音樂伴奏,同時,在電視熒幕上同步播放有著節拍提示的歌詞,然后由參與者邊看著歌詞邊持麥克風唱歌,它能通過聲音處理使演唱者的聲音得到美化與潤飾,當再與音樂伴奏有機結合時,就變成了渾然一體的立體聲歌曲。這種伴奏方式,給歌唱愛好者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愉悅。那么,它是怎么發明的呢?這還得從一個不懂樂譜的演奏者井上大佑說起。

    井上大佑(原名井上裕輔),1940年5月10日出生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因為家庭貧寒,他在上學的時候便開始四處打工補貼家用。1956年4月,他進入了一所工業學校,期望快點畢業找工作。那一年,學校成立了一個音樂俱樂部,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說來也怪,井上大佑不懂音樂,樂譜也根本看不懂,但卻很喜歡。同學們都知道他根本不懂樂譜,俱樂部不會接收他。但令大家吃驚的是,面試那天,他當場給大伙打了好幾支曲子,后來大家才知道,井上大佑認為樂隊里鼓手最容易,就決心學打鼓,但他不懂譜,就死記硬背了幾十首華爾茲、探戈、倫巴的曲子打法。這讓他順利地加入了音樂俱樂部,并在音樂俱樂部擔任了小鼓鼓手。在畢業后不久,他加入了正在招募鼓手的日本兵庫縣西宮市沙龍樂隊。加入樂隊后,為了生存他就靠死記硬背,竟然記下了200多首曲子。

    當時,日本正深受西方嬉皮士風格的影響,年輕人對音樂的迷戀幾近瘋狂,所以,樂隊非常受歡迎,邀約不斷,忙都忙不過來。一天,一位老客戶找上門來,希望井上能和樂隊去一個旅行團的駐地表演,這個團里有許多愛唱歌的人,樂隊去了之后,不用唱,只伴奏就行。客戶許諾豐富的酬勞,但令他遺憾的是,樂隊近期的演出排的滿滿的,根本一點時間都沒有,這位客戶只能失望地走了。看著客戶失望的身影,井上很難過。近幾個月來,這樣的情況已經遇上無數次了,而且許多客戶來了之后,都對他們說只伴奏不用唱,可他們根本沒有時間滿足他們。

    這天晚上,井上他們演出回來,非常疲憊,但這次演出掙了很多錢,他們很興奮睡不著,打開電視機看電視,電視里正好放著他們樂隊的歌曲,一位吉他手情不自禁地隨著唱起來,不一會,幾個人都跟著唱起來,就在這時,井上突然來了靈感,如果把我們的音樂錄好,放在帶子里,如果再有客戶找來伴奏,讓他們拿上帶子,然后再拿一個播放設備,再在播放器里插個麥克風,那不就完全可以跟著唱了嗎?也省著我們旅途勞頓親自去了,到時候我們可以坐在家里收錢了。興奮的井上立即把這個想法樂隊其他人員說了,大家聽后豁然開朗,認為這絕對是個掙錢的好辦法,而且非常容易實現。說干就干,他們在錄音棚里先把樂隊所有的流行曲錄了一遍,然后分錄成4首歌一個帶子,8首歌,16首歌的帶子……帶子錄好后,他們又買來一個擴音播放器、2個麥克風和100日元5分鐘的計時器和一個錢箱,找工匠在錢箱和計時器之間裝了一個敏感裝置,并將這一套設備命名為“8JUKE”。

    這樣一來,顧客租下這套機器,只要把錢塞進箱子,計時器開始記時,機器就播放伴奏音樂,客人拿起話筒就可以唱了……就是這臺無人伴奏的機器,很快風靡一時,并迅速走進了旅館、餐館、酒吧等場所,井上后來給它起了一個現在的名字:卡拉OK,日文和英文的混雜名“無人伴奏樂隊”。

    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卡拉OK漸漸發生變化,設備越來越先進,功能越來越完善,后來傳入臺灣,再由臺灣傳入大陸。今天的卡拉OK日可謂家喻戶曉,遍布世界各地,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娛樂工具。

    (作者:程剛)

    • 發表于 2014-03-24 00:00
    • 閱讀 ( 1005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