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誰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六年空位的替補者?

    大家知道,因為戰爭等原因,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現了六年的空缺,分別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那么,如果諾貝爾獎如期頒發,誰會是這些獲獎人呢?諾貝爾物理獎評獎委員會的檔案里可能有很多被提名人,而且前50年的檔案已經解密。我無緣查閱這些原始檔案,只能根據我對物理學發展史的粗略了解,提出個人的推薦名單。為了避免過多的遺漏,每一年我推薦二至三人。

    (1)1916年,愛迪生,弗萊明,德福雷斯特,以表彰他們發展了真空電子管技術。愛迪生在1883年發現了愛迪生效應:熱電子從加熱的碳絲里發射出來,形成電流。弗萊明在此基礎上發明了真空二極電子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管。在晶體管出現之前,這些電子管對電子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1931年,一半授給索末菲,他對量子力學的建立做出的基礎貢獻,特別是改進了玻爾的原子模型;一半授給烏倫貝克和哥德斯密特,他們提出了電子自旋的概念。據說索末菲是被提名次數最多的未獲獎者,獲獎理所應當。在量子力學中,自旋已成為微觀粒子的一種重性質。

    (3)1934年,蓋格和伽莫夫,以表彰他們對粒子衰變研究做出的貢獻。蓋格發明并改進了研究粒子物理的蓋革計數器,這種計數器對α衰變和帶電粒子的測定起了重要作用。這樣一來,記錄微觀粒子的個數和徑跡的所有重要儀器和方法的研發者都獲獎了。1928年,伽莫夫成功地將量子理論應用到原子核的研究,成功解釋了α衰變;1934年,伽莫夫和特勒一起提出了解釋β衰變的理論。

    (4)1940年,法國科學家郎之萬,以表彰他對物質磁性的基礎研究;邁斯納,他發現了邁納斯效應。1905年郎之萬提出關于磁性的理論,用基元磁體的概念對物質的順磁性及抗磁性作了經典說明。邁納斯在1933年發現,超導體內部的磁場總為零。零電阻和零磁性稱為超導材料的兩大判據。

    (5)1941年,前蘇聯物理學家弗倫克爾、德國物理學家斯特拉特,他們建立了分析晶體缺陷的理論基礎。弗倫克爾在1926年提出了固體晶格中熱缺陷的概念,1938年提出了位錯模型。斯特拉特1927年提出了晶體能帶-不同晶體的能級數目及其寬度各不相同的概念,引發了物理學家對晶體缺陷的系統研究。

    (6)1942年,美國科學家央斯基和哈勃,前者發現了射電天文,后者對銀河外星系的研究做出了貢獻,特別是提出了哈勃定律。央斯基在1932年首次發現了來自銀河系中心方向的電磁輻射信號,導致了射電天文學的誕生。1926年哈勃發表了河外星系的分類法;1929年哈勃發現,來自遙遠星系光線的紅移與它們的距離成正比,天文學研究進入河外時代。

    • 發表于 2014-03-23 00:00
    • 閱讀 ( 1150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