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夫普里翁小城的晚餐是這次旅行中的第一頓正餐,之前的進食都在奔波中完成。小城沒有中餐館,必須吃西餐,對此我極不適應。除了工作原因,我很少吃西餐,不是不能吃,而是不愛吃。偶爾和喜歡吃西餐的朋友為此爭論到激烈時,幾乎能導致文化決裂。為了抬杠,我甚至將麥當勞、肯德基奉為最好吃的西餐,而這種說法無疑是對正統西餐最大的侮辱,尤其是對歐洲飲食文化。如果退一步,我就說也許到了歐洲,入鄉隨俗,就會喜歡西餐。可是當我今天坐在環境如此純正的地方,一頓飯吃下來,依然找不到感覺,甚至起了反作用。一盤糊里糊涂的熱菜,一碟沙拉,幾片面包,一杯啤酒,除了那杯和全世界其他地方差異最小的啤酒之外,幾樣菜我的味覺都不能給出好的評價。看到別的游客吃得津津有味,我只能用水土不服來解釋,寄希望于未來。
另外讓我更感覺不爽的是,一共花費21歐元,折合人民幣210元,而在北京同等的錢能買21碗炸醬面,夠我吃很多天的。我感嘆自己還是窮,要是特別有錢來歐洲旅游,我也不以住五星級賓館、坐豪華游輪為榮。我就帶一個做中餐的廚師團隊,今天炸醬面,明天餃子,后天烙餅,大后天……想到此,我都留口水了。胃里的東西似乎也變成了炸醬面。一種特殊的東西文化交流就這樣在我的肚子里進行著。我之前聽一位朋友說過,在國外對于中餐也不能抱有太大期望,因為很多菜都明顯加入了西餐的味道。我對此能夠理解,就像國內的某幾道川菜,各地的川菜館為了照顧當地客人的口味,就會產生差異,但是招牌還是要強調正宗。
吃完飯,盛沙拉的碗中只剩下一枚橄欖和少許的橄欖油。我之前嚼過一顆,沒有感覺,這顆就放棄了。橄欖體積小,在我看來屬于“食之有點味,棄之不可惜”的小食品。中國也有橄欖,名氣并不大。中國和希臘的橄欖是同一品種嗎?有什么差異呢?
實際情況中國和希臘的橄欖不是一回事。中國的橄欖屬于橄欖科橄欖屬,主要產于福建,廣東、臺灣等省也有種植,果實色青,可食用,味道甘澀酸,算是五味雜陳,所以有“愛像青橄欖”之說。而希臘的橄欖標準名稱是油橄欖,屬于木樨科木樨欖屬,廣泛產于地中海沿岸,果實除食用外,最重要的經濟價值是可以榨橄欖油。中國臺灣作家三毛作詞的歌曲《橄欖樹》中所寫就是這種油橄欖樹,抒懷她和西班牙丈夫的一段生活,因為油橄欖在西班牙也廣泛種植。這首歌曲是電影《歡顏》的插曲,在華語地區廣為傳唱,經久不衰。歌詞中寫道“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不要問我從那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如此凄美的場景,令多少癡男怨女寄托情思。因為中國也有橄欖樹,一般不清楚這種差別,就將歌曲中的油橄欖當作現實中的橄欖。三毛作詞時可能是有意忽略,因為如果在歌詞中加入“油”字,這首歌就沒法唱了,油乎乎的愛情誰能忍受。但是希臘的油橄欖樹中如果沒有油,那影響可就大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