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17日,在郭沫若、吳晗等人的建議下,新中國汗青上初次有打算的對帝王陵墓進行考古挖掘。此次挖掘的對象是明朝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心猿意馬陵。

作為皇帝的陵園,心猿意馬陵中的防盜辦法做得很是嚴密,而考古挖掘又要盡量避免對文物發生粉碎,所以固然此次挖掘匯集了國內很多考古專家,但挖掘的過程仍是一波三折,進展遲緩。直至1958年7月,對心猿意馬陵的挖掘工作才算根基完當作。
心猿意馬陵地宮距離地面27米,由前、中、后、左、右五個高峻寬敞的殿堂聯絡而當作。考古工作者從心猿意馬陵地宮中出土了年夜量珍貴的絲織品、玉器、金器等文物。令人遺憾的是,因為那時手藝前提和常識程度的不足,很多文物在接觸到空氣后敏捷氧化變質失落了,造當作了無法挽回的損掉。

萬歷皇帝和兩個皇后的棺槨停放在地宮后殿的棺床上,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萬歷皇帝的棺槨體型龐大,外層的槨高達1.8米,里層的棺材也有1.4米高,棺內滿滿地堆放著一層又一層的隨葬品。
考前人員對棺槨中的隨葬品進行逐層清理,當清理到第十一層時,一條雙方半數的錦被呈現了。打開錦被,萬歷皇帝的尸身終于揭開了神秘面紗。因為此時離下葬已曩昔了三百多年,萬歷皇帝的尸身已完全腐臭,只剩下骨架和頭發。旁邊兩個棺槨中的皇后尸身環境也是近似。

不外,令在場人員都感應詫異的是,萬歷皇帝的尸身并不是大師想象中仰臥,而是擺出一副比力扭曲的姿勢。有人猜測是不是在皇帝下葬的過程中,棺槨從紫禁城輸送到心猿意馬陵,一路上受到波動影響,以至于讓皇帝尸身發生了位移呢?不外這一猜測頓時就被人否認了,因為人死之后,關節城市變得僵硬,輕細的波動不至于讓尸身發生如斯年夜幅度的位移。并且萬歷皇帝棺槨中隨葬品堆放整潔,由此可見在輸送過程中,仍是比力平穩的。

那么萬歷皇帝的尸身為什么會擺出如斯獨特的姿勢呢?現場有考古專家畫龍點睛玄機。本來皇帝的尸身固然看上去比力扭曲,但其體位姿勢卻近似于天上的斗極七星。前人認為,斗極七星在星宿中屬紫微垣,是天帝棲身的處所。皇帝身后天然是升天了,也就意味著去斗極七星上棲身了。所以,萬歷皇帝尸身的獨特姿勢,其實是一種報酬的居心擺放。
此外,不僅僅是萬歷皇帝的尸身姿勢呈現斗極七星造型,明朝所有帝王陵園的本家兒要地面建筑都是按照斗極七星位置來結構的。由此也可以猜測,除了萬歷皇帝外的其他明朝皇帝,下葬姿勢也應該是全數采用了斗極七星的造型擺放。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