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六一特輯】父母的愛與罰,該如何表達?

    “六一兒童節”已經來了,,《知道日報》特別推出了“六一特輯”系列問答策劃,邀請包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專家們,跟大家一起聊聊兒童節的話題。

    在每一個家庭,無論孩子與父母之間出現多少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我們相信,愛與陪伴終會化解一切,融化一切。在這個六一,無論你是一位家長、孩子、家長的家長,抑或孩子的孩子,不妨和家人們一起, 共同度過這個充滿愛意的節日,讓我們一起喊出并踐行——“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習慣成就卓越的人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對孩子正確地進行獎勵與懲罰是讓年輕家長們頭疼的一個問題。而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如何獎勵與懲罰孩子,我們不是沒有知識,而是缺乏常識。我們常常仰賴老祖宗留下的‘棍棒之下出孝子’或者最新出爐的‘虎媽’‘狼爸’等‘先進理念’來誤導自己,并偶爾做出許多自己都意識不到的錯誤行為。

    【獎勵和懲罰的誤區】

    1 重物質輕精神

    很多家長還停留在獎勵玩具或者吃“肯德基”等層面上,一方面讓孩子在收獲豐富物質的同時,想當然地認為這些東西都是自己應得的,而且也缺乏分享之心,導致很多家庭玩具成堆,但是用處不大。對于獎勵吃垃圾食品等方式,筆者就更不贊成。從孩子身體的發育角度來看,這些食品帶來的危害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而事實上,我們能給孩子的獎勵真的就不能有一些精神層面的嗎?

    2 隔代教育重獎勵,少懲罰

    在目前雙職工家庭的現狀下,家中有老人幫著照看孩子已經是一種不爭的事實。老人不僅承擔著孩子的安全接送等事務,還經常需要花大量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度過。這就給教育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但是,往往因為“隔代親”的傳統觀念,讓很多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有“嬌生慣養”的嫌疑。

    3 獎勵越多越好,懲罰越少越好

    曾經有段時間,社會流行“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所以,不論孩子的真實表現如何,大家都學會了伸出大拇指,脫口而出“孩子,你真棒!”殊不知,這樣不明確的表揚也許助長了孩子的驕傲情緒,并且習慣躺在“舒適區”而不愿意尋求更好的動機和行為。獎勵和懲罰在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兩者兼用才能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也才能在孩子心中打下“做得好就會得到獎勵,做得不好當然要受到懲罰”的道德意識。

    4 體罰仍在部分家庭中長期存在

    “體罰不僅標志著家長的軟弱無能和驚慌失措,也標志著他們的教育方法極端不文明。”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警示人們。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媒體還是鄰里之間還是會聽到體罰孩子的例子。一個上中班的小朋友佳佳,就曾經在家里遭到爸爸飛過來的鞋子的傷害。這種不理智的行為,不僅給孩子身體帶來疼痛,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不幸的種子。她會更加膽小,更加覺得沒有安全感,更加自卑,從而影響其性格的塑造和未來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系列困難。

    【家長如何正確表達獎勵與懲罰?】

    需要指出,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不再是以前信息少、環境差、物質匱乏的窮孩子,而是信息量每天驟增、環境復雜多變、物質極大豐富的新兒童。在這個不學習就要被孩子落下的時代,我們該怎么辦?有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難免會遭遇知識的挫敗感,這是因為我們不懂得變通,只曉得用現成的理論生搬硬套的結果。

    獎勵與懲罰措施的制定要有孩子的參與性。以往在家庭中的獎勵和懲罰大部分是家長的“一言堂”,沒有商量的余地,孩子只有接受的份兒。而如今,我們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視角考慮問題,因為“讓兒童站在中央”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任何一項舉措都應該是利用兒童身心成長的,而不能一味迎合家長的權威。這就要求家長在制定獎勵和懲罰的內容時,仔細聆聽和了解孩子的心聲,看看孩子如果表現好了,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獎勵,如果做得不夠好,又希望怎樣懲罰?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式,而是像老師備課一樣重要的一環。

    獎勵與懲罰在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家庭教育是建立在控制論、系統論基礎上的系統工程,單單憑借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所以要發揮家庭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并在對孩子進行獎勵和懲罰時保持一致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別是父母之間,父母與老人之間,一定要在某些關鍵問題上取得共識,并在實施中保持高度的統一,不偏袒、不夸張,讓孩子在接受獎勵和懲罰時做到心服口服。

    獎勵與懲罰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正確認識獎勵與懲罰的有限性及靈活性。獎勵和懲罰只是教育中的一種手段或者方法,但不是目的,家長要充分認識到獎勵和懲罰在孩子不同時期所起的作用,并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而不是照搬照抄別人的。要知道,隨著兒童道德水平的增長,獎勵與懲罰的作用會越來越小。盧梭曾告訴我們,“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

    【事半功倍的獎懲法則】

    實踐證明,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長適當地應用獎勵和懲罰的手段,可以在規范孩子的行為、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建立完整的道德情感方面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絕不能單純依賴獎勵或者懲罰對待孩子,重要的是要在日常活動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要先懂孩子,再進行獎懲

    每個孩子愛的語言是不一樣的,如果不了解孩子內在的程序語言,就無法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無論獎勵和懲罰都可能大打折扣。這里以孩子的5種愛語為例,來闡述如何對孩子進行獎勵。一般來說,孩子喜歡的大致分為5種,即肯定的語言(口頭表揚),精心的禮物(物質獎勵),用心的陪伴(精神禮物),服務的行動(為孩子做具體的事情)和身體的接觸(愛的肢體語言)。那么,怎樣獲知孩子最重要的是那種語言呢?這里要提醒爸爸媽媽注意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經常抱怨的那個就是他最需要的語言,比如,孩子常常不自覺地說:“爸爸媽媽能不能多陪陪我呢?”這表明這個孩子最重要的愛語是用心的陪伴。所以在獎勵孩子時,就可以多考慮親子共處的方式,比如獎勵一起畫一幅畫,或者一起去郊區踏青或者一起去看場動畫片等等。這樣的獎勵方式既滿足了孩子的內心需要,又增進了親子溝通,而且獎勵成本也低。

    懲罰也是一樣的,要先了解孩子能接受何種類型的懲罰。比如對于有些孩子,說聲“對不起”就是很重要的一種懲罰方式了;而對于另外一名兒童,即便給關閉房間半小時也不起作用。這不僅取決于孩子從小成長的環境,還取決于孩子是情感細膩型還是情感粗獷型,這就需要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體察孩子的細微情緒,如果可能,可以制作孩子的情緒晴雨表,方便積累孩子的個性特點和有針對性的教育信號。

    2 獎勵和懲罰要及時

    有研究表明,值得表揚獎勵的事跡發生時間與表揚、獎勵的時間差距愈大,則激勵效果愈小。這就提醒家長朋友在對孩子進行獎懲時,要把握好時機,切不可拖延太久。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當然了,獎懲要注意場合,比如不能在公共場合公開懲罰孩子,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們最敏感的角落,是人的尊嚴。”孩子雖小,但是自尊心同樣值得保護,而很多家長總是愿意借助有客人或者公共場合來大聲斥責、恐嚇孩子,以顯示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性。其實,這樣的行為大可不必。要等到回家后第一時間教育孩子即可,而且也要真誠地告訴孩子家長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這樣,孩子幼小的心靈就會覺得爸爸媽媽其實是非常在意自己的。

    3 獎懲要適度

    有的家長認為獎勵越多,孩子的表現就會越好,也有的家長認為懲罰的力度越大,孩子的不良習慣就改得越徹底。但事實上,這兩者皆不可取。要取得良好的獎懲效果,可以有一個衡量的原則,即客觀性原則。對于獎勵,要對孩子當下的行為有正確的表揚和肯定,但也不能助長他驕傲的情緒;對于懲罰,要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夸大其不良行為的后果,也不過分用失控的情緒對待孩子,先進行情緒的疏導,再進行行為的懲罰。

    4 獎懲要靈活

    學齡前兒童的想象力遠比我們家長期待的要豐富得多。在兒童眼中,一張小小的不規則紙片可能是一條特別的褲子,可能是一片神奇的樹葉,也可能是一片云朵。請家長們也要像孩子一樣保持對任何事物的熱忱和好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心里,看到他們可愛的一面。對于孩子而言,一份物質的獎勵可能會讓孩子當時激動萬分,而一份精神的禮物可能會對孩子產生更加長遠的影響。對于獎懲的靈活性更有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可循。比如,有位智慧的爸爸,經常出差在世界各地,他給女兒的獎勵就是每到一個地方,總是到郵局去給女兒所在的幼兒園郵寄一張有當地文化風貌的明信片,后面寫上對女兒的祝福語。這真是一份不同尋常的獎勵呢!生活中,只要用心發現,就可以制造出很多的驚喜,來聯結家長和孩子的教育之旅。

    【Tips:孩子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悅納和愛】

    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需要對孩子及早進行獎勵和懲罰教育。獎勵和懲罰是對兒童進行道德培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適當的獎勵和懲罰,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被允許的,通過肯定或者否定的方式給孩子建立最初的道德規范和準則,從而影響兒童道德情感的最終形成。

    家長永遠要記得,獎勵與懲罰都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要培養的是人格健全完滿的人。我們所做的努力只是給孩子美好人生一個堅實的基奠,讓孩子在我們必須送他們遠行時多一副精神的好底子和好武裝。還不僅止于此,我們獎勵和懲罰的前提仍然是“無條件的悅納和愛”,從這個意義上說,獎勵與懲罰的確是有限的,我們要學會智慧地運用并且知道該怎樣用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去獎勵和懲罰孩子,讓孩子成為生活中獨一無二的風景。(作者:馬迎春;via 《健康與營養》)

    • 發表于 2014-06-01 00:00
    • 閱讀 ( 77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