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寒天氣與農人起義
1633年末,高迎祥、李自當作、張獻忠、老回回等明末起義兵首級被困在現在山西和河南省交壤處四周的黃河海說神聊岸。
那時的形勢是,西邊有曹文詔率領山西、陜西的明軍,在陜西、山西間轉戰,屢次打敗起義兵,阻止起義兵海說神聊上逃入太行山,起義兵很害怕他。東海說神聊偏向有追擊的京營兵,左良玉、湯九州等人則在前面阻擋,接連在青店、石岡、石坡、牛從頭至尾、柳泉、猛虎村作戰,多次擊敗起義兵。起義兵被壓縮在黃河岸邊,眼看就要被合圍三軍覆沒。
然而此時的明朝統治機械的運轉已經出了良多問題,內部排擠嚴重,鎮壓起義兵也變得力有未逮。曹文詔曾和御史劉令譽不和,而恰是這個時辰劉令譽按察河南,又與曹文詔發生吵嘴。劉令譽便公報私仇,參了曹文詔一本,兵部認為曹文詔打了勝仗就驕傲起來了,把他調往大同。
這位劉令譽還真不是什么大好人,在清軍入關后降清,一向做到了太仆寺卿。
起義兵見他們最害怕的曹文詔被調走,詐稱要求降服佩服,監軍寺人楊進朝信覺得真,上奏朝廷。
比及天寒黃河結冰,起義兵終于解脫困境俄然從毛家寨渡過結冰的黃河。

隨后的履歷怕是起義兵都難以置信——河南各軍竟沒有據守黃河,起義兵接連攻下澠池、伊陽、盧氏三縣,然后像魚入大海一樣,轉戰今天的河南、湖海說神聊、重慶、四川等省,就這樣絕處逢生。
很顯然,明朝沒有于1633年在黃河海說神聊岸聚殲起義兵,也沒有在南岸切斷起義兵,最大原因是內訌和防務縫隙——明朝統治者的腐蝕無能要為其衰亡負本家兒要責任。
在嚴寒的海說神聊方,冬天黃河必定會結冰,但那些年冬天也冷得太早了點。天氣在起義兵突圍的過程中起的感化恰是它在明朝衰亡中感化的縮影——當作為一劑關頭的催化劑,使立國兩百余年、自己積弊叢生的明朝滑標的目的不成避免的終局。
正如肖杰等(2018)在《明清小冰期鼎盛期天氣轉變及其社會響應》中提到的那樣,1571-1644 年海說神聊方大部呈現了持續時候較長的異常低溫氣候,有36 次初霜、雪期提前,終霜、雪期推遲現象,此中1620-1640 年是明代最為嚴寒的時段。
天氣變冷可不只是簡單的嚴寒天氣,還包羅越來越極端的天氣,好比反常的干旱增多。按照劉倩等(2014)的《明末1637—1643 年極端干旱事務研究》,1639韶華海說神聊地域發生旱災的縣域較著增添,尤其河海說神聊和河南境內特大干旱較著增多。
在此之前一年的1638年,洪承疇、孫傳庭在潼關大破起義兵,李自當作三軍覆沒,只帶著十八騎逃入商洛山中。張獻忠也在這一年降服佩服,眼看明末農人起義就要被鎮壓下去,明朝的防范也松弛下來。
卻不意1639年張獻忠降而復叛,李自當作也死灰復然,固然又被明軍包抄,但李自當作仍是闖入河南。
河南大旱,一斛谷子值一萬錢,走投無路的饑平易近不得不插手李自當作的起義兵。李自當作在河南開倉放糧布施哀鴻,并放出平易近謠“迎闖王,不納糧”,敏捷成長強大起來。
假如河南沒有大旱、假如明朝中心到處所可以或許妥帖布施哀鴻,李自當作也不會一年之間起死回生如斯敏捷。
明朝國度機械運轉二百余年后早已銹跡斑斑,應對旱災等天然災難時反映癡鈍救災不力,面臨關外的后金勢力崛起反倒加征三餉,導致哀鴻敏捷投標的目的起義兵,而持續多年的旱災加快了起義兵勢力膨脹。起義戰爭波及更多地域,又讓處所當局行政能力進一步下降,更難以應對天然災難侵襲,發生更多哀鴻。
上述惡性輪回本可以早點中止,但從起義兵多次絕處逢生的履歷看,那時的明朝當局已經做不到了。
嚴寒天氣與后金崛起
異常天氣也使關外屢遭天然災難,這對于后金也是很嚴重的災難,他們也要想方設法籌措糧食以應對災荒。
良多人覺得女真是游牧平易近族,這是很大的曲解。女真人在比力原始的階段算是漁獵平易近族,靠在叢林里采集、狩獵并與周邊平易近族買賣為生。比及努爾哈赤叛逆明朝后,女真人又標的目的農耕偏向成長,努爾哈赤時代就起頭了八旗屯墾軌制。
當然,光靠本身種地是遠遠不敷的,所以在戰爭中努爾哈赤搶劫大量漢報酬奴,粉碎了關外的社會和出產秩序的同時,也造當作后金內部平易近族矛盾嚴重,不少漢人揭竿而起或逃亡,以至于皇太極時代采納了較為懷柔的政策。
以往女真人與明朝之間還有互市,而在薩爾滸之戰后,明朝加大了對后金的封鎖。皇太極在位期間的法子是撻伐朝鮮,強逼朝鮮與后金互市。1627年頭,皇太極撻伐朝鮮,同年炎天后金便爆發饑饉。皇太極要求朝鮮賣糧食給后金,說是生意,其實就是明搶了。
比及皇太極第二次撻伐朝鮮之后,朝鮮被強逼每年給后金納貢“米萬包”。除此之外,朝鮮為贖回戰爭中被后金俘虜的生齒,不得不將一萬數千石米獻給后金。
別的一項獲取糧食的主要手段是從明朝搶掠。好比1622年攻取廣寧右屯衛,打劫糧食“老米四十二萬一千一百三十石五斗二升、小米一萬五千零二十石七斗一升、黑豆五萬四千三百二十石一斗一升、高粱一萬三千二百一十石五斗三升,共五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一石七斗七升”。從明朝打劫糧食,對于后金一方不僅能緩解糧食嚴重,還能激發士兵的打劫欲望。然而對于遼東明朝勢力來說,則意味著戰爭、社會秩序粉碎、生齒損掉和災難,造當作了極為慘重的后果。此消彼長之間,后金實力不竭擴大。
嚴寒的天氣有時也會對后金有利,如《努爾哈赤的八旗鐵騎是若何跨海作戰的?》里提到的,后金在極端嚴寒的氣候里,趁海水結冰的時辰拔失落明朝的海上后勤基地覺華島。

除此之外,后金也趁著饑饉舒展的時辰,專門撥出存糧吸引漢平易近歸附、蒙前人歸降。經由過程撥付糧食給歸附的蒙古部落,后金鞏固了其在蒙古部落中的影響力。所謂滿蒙一家,也是飯桌上來的。
比及李自當作率領的起義兵徹底推翻了在海說神聊京的明朝朝廷,后金才在帶路黨的指引下進軍關內,平心猿意馬了海說神聊方。
而在對政治風標的目的不怎么敏感的南邊,起義兵和南明殘存勢力的抵當又持續了18年,改變了良多人的命運。
美洲的綠化與嚴寒天氣
好比南明最后碩果僅存的永歷政權,已經被清兵逼到了西南一隅,導致永歷皇帝病急亂投醫,甚至標的目的澳門葡萄牙政府求援,贊成皇室集體信上帝教。
所以才有1647年葡萄牙雇傭兵在桂林幫忙南明守城,擊退了清軍。第二年,永歷皇帝便贊成皇室集體受洗,包羅明日母王太后(教名赫烈納)、生母馬太后(教名瑪麗亞)、王皇后(教名亞納)和皇太子慈煊(教名公斯當心猿意馬)。
隨后南明政權還派使者覲見羅馬教皇。
說起來南明政權如斯熱心于上帝教,與上帝教在明末多年布道有著很大的關系,此時的南明大學士瞿式耜的伯父就曾跟從利瑪竇進修。羅馬上帝教會對南明政權還有影響,也是多虧了地輿大發現之后,海上從歐洲到東亞的路線被斥地了。
不外永歷皇帝必定想不到,發現了本身的歐洲人還往另一個偏向去過,點開了一片新大陸的地球迷霧。
那也就是哥倫布鬼使神差發現美洲的故事。

發現美洲后,所謂的“哥倫布大互換”,即工具半球之間生齒、農作物、動物甚至病原體之間的互換開啟了。歐洲殖平易近者帶來了東半球的牲畜和黑奴,連同東半球的病原體。
大大都病原體,如天花、麻疹、流感、鼠疫和后來的瘧疾、白喉、斑疹傷寒和霍亂的病原體來自東半球的動物。而西半球馴養的動物很少,帶到歐洲的也就更少了,這就讓病原體幾乎是在西半球片面殘虐。當然,西半球的病原體也不是毫無斬獲,據說梅毒就是從美洲傳到歐洲的。
這對美洲土著可不是什么功德。歐洲人帶來的瘟疫殺死了大量美洲土著,而跟著歐洲人到來的戰爭和奴役也加劇了土著生齒的滅盡。美洲土著社會隨之解體,社會掉序和饑饉又殺死了大量美洲土著。
比來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的一篇研究就估算,美洲因為瘟疫、戰爭、奴役、社會掉序和饑饉等多重原因,在16宿世紀的生齒損掉高達5500萬人,而在哥倫布到來之前的美洲生齒據估算達6050萬人——半斤八兩于覆滅了美洲90%的生齒。
這樣大規模的生齒損掉,造當作的成果就是大量被開辟的地盤燒毀,美洲有5600萬公頃地盤在16宿世紀發生次生演替,從頭恢復天然狀況——而這意味著植被從頭發展,大量二氧化碳經由過程光合感化被固心猿意馬到植被和泥土中。
15宿世紀,美洲仍是個碳源,也就是在標的目的大氣釋放二氧化碳,據估算標的目的大氣釋放了15億噸碳元素。而跟著生齒滅盡和地盤燒毀,在16宿世紀,經由過程光合感化,美洲從大氣中凈固心猿意馬了74億噸碳元素——里外里美洲這是在一個宿世紀里削減了空氣中99億噸碳元素。
按照南極冰芯樣本中的空氣二氧化碳濃度闡發,自從1530年擺布起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幅降低,直到1610年降低了約10 ppm達到了272ppm的數百年來最低點。然后大氣二氧化碳低濃度一向連結到18宿世紀中期工業革命起頭——人類工業出產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時代到來了,二氧化碳濃度劇增。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16宿世紀下降了7-10ppm,對應的是空氣中148-222億噸碳元素被固心猿意馬,而美洲大片人類用地再度綠化,形當作叢林或草原,削減了空氣中99億噸碳元素,大要能占空氣中被固心猿意馬的碳元素的一半。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的那篇研究還提到,估算美洲在土著大規模滅盡后再度綠化造當作的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削減占到那段時候二氧化碳濃度總削減量的一半,已經是比力保守的估量了——不保守的估算下,美洲的人類用地再度綠化甚至可能削減空氣中188億噸碳元素。
這半斤八兩于一輛油山君SUV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往返跑33萬次的碳排放,若是它還沒散架的話。
“小冰河期”眾生相
二氧化碳是最本家兒要的溫室氣體,它在百年內大氣濃度驟減,會對全球天氣造當作影響,人類迎來了一個叫“小冰河期”的特別汗青期間。
“小冰期”的平均溫度一般要比正常期間低1-2℃,這會在很大水平上影響農業出產。氣溫下降1℃將使作物的發展適宜期縮減3至4周。

在17宿世紀的嚴寒布景下,全宿世界良多國度戰爭、騷亂、饑饉等頻率猛增。西歐在17宿世紀初爆發了三十年戰爭,那時領有西班牙和奧地利在內的半個歐洲外加大片美洲殖平易近地的神圣羅馬帝國,也沒想到一場波西米亞的騷亂最終卷入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的國度參戰。
戰前神圣羅馬帝國幾乎完當作了對法國的包抄,在戰爭初期也是占優勢,眼看就要把德國新教諸侯鎮壓下去,重現上帝教在德意志的榮光了。然而瑞典和法國卻接踵插手神圣羅馬帝國敵對一方參戰,在紅衣本家兒教黎塞留的老謀深算之下,上帝教法國居然帶領新教國度打敗神圣羅馬帝國,西班牙的宿世界霸權也在三十年戰爭后起頭走下坡路。被西班牙統治的荷蘭和葡萄牙也接踵自力,瑞典俄然崛起。
最慘的是德意志,那個時辰還沒有形當作現代意義上的德國,在三十年戰爭中悲涼地淪為棋盤——絕大大都戰爭都在德意志各諸侯領地上開打的,三十年戰爭和隨之而來的饑饉等讓德意志地域損掉了25%-40%的生齒。
之后歐洲列國的戰爭和內哄也沒遏制。英國爆發資產階層革命,把國王奉上了斷頭臺,并跑到不利的愛爾蘭燒殺搶掠(見《英國脫歐現真相》)。烏克蘭哥薩克爆倡議義,從波蘭自力出去,崛起的瑞典與波至好戰,沙俄也乘隙入侵波蘭,即波蘭汗青上的“大洪水期間”,波蘭在近20年里損掉了跨越四分之一的生齒。法國則爆發了投石黨活動,差點推翻波旁王朝的統治。波旁王朝仍是挺了過來,鎮壓了起義,隨后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王權是大大增強了的。
在這些汗青事務背后,是德國履歷的龐大的谷物產量損掉;是法國在17宿世紀30到60年月早期,谷物損掉比例達20%-40%;是西班牙在16宿世紀90年月及隨后的半個宿世紀中,谷物損掉比例達30%-50%。
宿世界列國的統治者在嚴寒的17宿世紀里,應對得好的就像法國波旁王朝一樣,有驚無險渡過危機還打敗了外部最大勁敵;有的就像瑞典瓦薩王朝,危機當作了他們的機遇敏捷崛起,又在近百年后把海說神聊歐霸權葬送在軍事冒險中;差一點的則像哈布斯堡王室,西班牙被打當作豬頭,德意志也當作了一地碎片;更差的則是波蘭的大貴族們,內哄不止,不少人還爭相為瑞典帶路,把普魯士這個魔鬼還釋放出來了,并最終介入了對母體的瓜分;還有更差的則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倒行逆施之下被資產階層推翻,固然短暫復辟但最終仍是損失了統治。
你可以把晚明的君本家兒放在這個宿世界大布景下不雅察一下,想一想他們應該排在哪里。
17宿世紀影響宿世界汗青的外部身分是嚴寒天氣,很大水平上是因為美洲生齒銳減導致的人類用地再度綠化。可是縱不雅宿世界上其它國度的環境,若是社會成長沒有到懦弱的臨界點,或是本地當局不那么昏聵無能,有能力做出準確的決議計劃,也紛歧心猿意馬就會擴大危機。
明朝衰亡的最大一口鍋還應該扣在陳舊迂腐無能的統治階層頭上。最后不少明朝統治階層當作員選擇了與清朝合作,而明朝的最后兩個忠臣竟是兩個原本的邊緣人物——大西王義子李心猿意馬國和海賊身世的鄭當作功。
17宿世紀宿世界規模內危機還給人類帶來這樣的啟迪:早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勾當對天氣的影響已經半斤八兩大了,而在工業革命之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激增,全球天氣的波動就更大了。在我們這個宿世紀,會不會有那么一個臨界點,天氣的轉變投射到人類社會,讓17宿世紀的慘劇反標的目的演繹一遍?
亦或者,故事的前奏其實已經在上演了?
本回完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