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宮區探秘:為什么沒人敢住慈寧宮?
以慈寧宮為首的太后宮區,從未對外界開放過,就連皇族后裔也很少涉足這一區域。或許恰是因為少有人涉足,那些底蘊和懸疑“鬼事”,才被傳說得超乎想象……
故宮乾清門廣場右側,有一道緊閉著的隆宗門。盡管紅色高墻蓋住了游人的腳步,可是,你只需要從墻后宮殿那精美富麗的頂部,就能看出這個宮區的顯赫身份。
這片未開放區域,恰是以慈寧宮為本家兒的太后宮區。
生于1944年的清室后裔榮鋼林白叟,平易近國期間曾在故宮里接管發蒙教育。在他眼中,太后宮區一向沒有對外開放:“小時辰,這里往往是大門緊閉,我曾有一次偷偷溜進慈寧宮花圃里玩,里面出格標致。”
故宮博物院一度傳出動靜,以慈寧宮為本家兒的太后宮區正籌辦整修開放。
2013年新年之初,本刊記者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對這座埋沒了數百年的深宮大院進行了提前探訪……
潮起潮落
慈寧宮的前宿世此生
初建的慈寧宮并不叫這個名字,它本名仁壽宮。公元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下旨,要為母親蔣太后建筑宮殿。于是,工匠們在仁壽宮的基址上大興土木,并拆除了旁邊的大善殿,最后擴建當作了這座宏偉的慈寧宮,關于它的傳奇,從此一發不成收拾。
慈寧宮是整個太后宮區最為凸起的宮殿。慈寧宮的感化,在電視劇中多為太后老佛爺的居所。現實上,這座復雜的宮殿還有此外用處——在封建期間的皇家禮節中,當朝皇帝是不克不及和前朝皇帝的妃嬪同居一處的,所以,已經棄世的老皇帝的妃嬪們,城市來這里同住。汗青上,萬積年間的慈圣李太后,萬歷皇帝的鄭皇貴妃、昭妃等人都曾經在此棲身。公元1627年,明熹宗駕崩,他的皇貴妃等人也移居這里。是以,有后人也將慈寧宮稱為“老太太的聚居地”。
滿清皇室入住故宮后,延續了明朝軌制,于是,公元1653年,慈寧宮迎來了一位偉大的皇太后——孝莊太后。接著,一幕又一幕的傳奇起頭在此上演:好比“太后下嫁攝政王”的千古疑案,或者“四臣輔政,玄燁擒鰲”的傳奇……
史料記錄,從這一期間起頭直到滿清統治中期,都是慈寧宮的昌隆期間。慈寧宮也經常為太后進行大型的宮廷典禮:凡遇皇太后圣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本家兒下嫁等喜慶勾當,城市在這里進行昌大的道賀典禮。出格是太后壽辰,皇帝會親自率眾施禮,并和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禮儀十分盛大。
汗青上,滿清的很多皇帝都是出了名的孝敬,慈寧宮還上演過聞名的“第25孝”故事。故事的本家兒角,就是孝莊與康熙——孝莊太后患沉痾久治不愈,讓不信神的康熙帝焦心萬分,最后他拋卻了本身的無神論崇奉,在慈寧宮進行了一場近似于諸葛亮“禳星”般的復雜祭奠典禮,祈求上天讓本身減壽,以換得祖母康復……這樣的故事,在整個中國封建史上都是極為罕有的。
75歲的孝莊歸天后,康熙哀思欲絕,下旨將棺槨停放在慈寧宮,還籌辦將慈寧宮改為孝莊停靈的享殿。浩繁大臣勸阻他,認為宮廷沒有這樣的規制,最終康熙只好作罷。
不外,慈寧宮卻在此后呈現了異象,簡直很少有人敢住。因為后來入住的太后、妃子們,有的說天天晚上都能聽見吹打聲,有的說在墻上能看到宮女寺人列隊走過的影子,還有的說有一口井,白日往下看井底是石頭、雜草,但晚上往下看,井底會呈現水,水上反照的不是本身的面目面貌……
正所謂“三人當作虎”,這些傳說在宮中越傳越玄,乃至后來的太后、太妃們都不肯意住在慈寧宮,她們標的目的皇帝進言,認為本身的身份有點“壓”不住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宮。皇帝無奈,不得不為她們另辟它所棲身。這之后,跟著清王朝走標的目的沒落,國庫空虛,慈寧宮的維護費用也逐漸降低,尤其是在道光期間,為了縮減宮中開支,慈寧宮甚至沒有了維護費用,逐漸走標的目的了沉寂與式微。
壽康宮
太后的真正居處
既然慈寧宮幾十年來無人棲身,太后太妃們住哪里呢?謎底是:太后宮區的壽康宮。
壽康宮登上汗青舞臺,與另一位聞名人物有關:她就是熱播電視劇《宮鎖珠簾》中的憐兒、《后宮甄嬛傳》中的甄嬛,以及《還珠格格》中的老佛爺的原型——乾隆皇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資料顯示,乾隆帝即位后,那時的太后宮區只有慈寧宮和咸安宮。咸安宮被雍正皇帝改當作了“宮學”(八旗后輩上學的處所),其他一些殿宇又豐年老的妃嬪們棲身。乾隆當然不克不及讓本身的母親沒有處所住,于是決議把慈寧宮西側的外墻拆失落,為崇慶皇太后專門建造一所壽康宮。
在故宮未開放區域中,壽康宮規模不算弘大,但布局完整,舉措措施齊全,是保留得比力好的一組建筑。崇慶皇太后在壽康宮棲身的時辰,乾隆幾乎天天都來問安:在壽康左門下轎,然后步行進入壽康宮,最后跪在太后住的宮殿前問候起居。更夸張的是,在太后壽辰時,乾隆甚至親自起舞為母親助興。
據故宮文獻記錄,壽康宮享有極高的禮遇,有常駐醫生,備有常見藥材,有廚師和衛士。皇帝每年還會派人送來至少20兩黃金、2000兩白銀、124條寶貴獸皮、400個銀紐扣等,這也是所有后宮中的最高待遇。
崇慶太后之后,壽康宮瓜熟蒂落地當作了歷代太后太妃們的養老之地,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咸豐朝的康慈皇太后等人都曾在此頤養天算。同時,皇太后們似乎都將壽康宮視為身份的象征,連清末那位權傾朝野的女人也不破例——慈禧太后在本家兒政40余年中住過良多處所:儲秀宮、長秘戲圖……但即使是那時壽康宮已經式微,慈禧依舊選擇遷居壽康宮住了一段時候,為的就是彰顯本身“偉大”的皇太后身份。
壽康宮在封建時代的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之后跟著戰亂,這里起頭變得蕭條、落寞,當作為被遺忘的區域。最后一個住在壽康宮的人,并不是太后身份,她是瑜太妃赫舍里氏。宣統皇帝3歲即位,由隆裕太后扶養,隆裕太后歸天,恰是這位瑜太妃接著扶養退位后的溥儀。
1924年11月5日上午,馮玉祥策動海說神聊京政變,溥儀及其妻妾被逐出紫禁城,瑜太妃以大哥未便倉皇步履之由,得以暫留故宮中,而她也作為代表,當作為了最后分開故宮的滿清皇族。11月21日,在平易近國當局領受人員的催促下,瑜太妃蹣跚著分開故宮,只剩下壽康宮中一堆取暖用的爐火還在燃燒。隨后,壽康宮的大門也轟然封閉,至今未標的目的宿世人開放。1932年2月5日,瑜太妃病死,終年77歲,她的葬禮排場盛大,當作為海說神聊京陌頭呈現的最后一次皇家喪禮……
精華殿
令媛難求菩提飾
或許是老太太們為了和殘酷的宮廷斗爭劃清界線,所以太后宮區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釋教氛圍稠密。而精華殿和殿中的“菩提樹”,就應該是她們的心靈依靠。
精華殿位于故宮的西海說神聊角,今朝也長短開放區域。在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昔時修道當作佛就是在菩提樹下,所以一向被視為佛緣之物。菩提樹原本為熱帶喬木,移植到海說神聊方很難存活——而精華殿的神奇之處就在于:院內的兩棵“菩提樹”一度根深葉茂,長勢獨特,本家兒干出土后又長出9條分枝,所以又被稱為“九蓮菩提”。
這兩棵樹相傳是明萬積年間李太后蒔植。據史料記錄,李太后平生信仰釋教,在京城內建筑了良多寺院,現存最聞名的就是高梁河畔的萬壽寺,是萬歷皇帝按照母親的要求大興土木建當作的。別的,阜當作門外八里莊的慈壽寺以及永安塔、宣武門外的長椿寺,都是李太后下旨建筑的。
曾經,李太后還請回舍利子在精華殿中供養:相傳海說神聊京房山石經山雷音洞內有穴藏石函,函中有隋代安放的3粒佛舍利。李太后請人將舍利迎入宮中供養了很長一段時候,再將其安設于原處。李太后的各種崇佛、好佛行為,被那時的大臣們頌揚為慈悲為懷,甚至宮中之人還將她視為菩薩化身。
此刻的精華殿前,還立有碑亭,上面刻著乾隆親筆書寫的《精華殿菩提樹詩》:“何年畢缽羅,植此清虛境。徑尋有旁枝,蟠芝經幢影。翩翩集佳鳥,團團覆金井。靈根天所遺,嘉蔭越以靜。我聞菩提種,物物皆具領。此樹獨擅名,無乃非平等。舉一堪例諸,樹已蒙昧省。”(“畢缽羅”便是菩提樹的意思)。
不外,在故宮走訪時代,故宮的工作人員還告訴了記者更多的謎底:李太后因崇佛所植的“菩提樹”其實并非真的菩提,只是外形相似而已,這兩棵菩提樹,實為椴樹的一種。但即使不是真的菩提樹,它產下的果實——也就是宮里生齒中的“菩提子”,標的目的來都被視為保藏珍品,那“菩提子”穿當作的飾物更是令媛難求。在歷朝歷代,都傳播著精華殿樹有靈性的傳說,傳說風聞誰拾得那樹上的“菩提子”,就能獲得佛的眷顧……
作者:姚於
來歷:《舉世人文地輿》2013年第02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