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恐懼同性戀的人,是害怕自己也變成同性戀嗎?

    又到了6月同志驕傲月。

    比來,我陷溺于一部美食新番《昨日的美食》。一起頭,我是沖著美食去的,但逐漸地,我被劇中本家兒人公的溫馨愛情日常打動了。

    剃頭師矢吹賢二性格乍一看大大咧咧,毫無芥蒂地對客人出柜、透露本身是“攻”,但也會貼心地給男友籌辦禮品;律師筧史朗當真內斂,精打細算到幾乎摳門的境界,怒斥男友買的哈根達斯太貴,為了兩人攢養老金操碎了心,盡力用起碼的錢做出一頓頓甘旨摒擋。

    盡管總體基調輕松甜美,但劇中也戲謔地涉及了很多同性戀面臨的實際問題。好比始終無法從家人那獲得理解,好比若何贍養老去的怙恃,好比在日本要當作為伴侶的養子才能全數擔當財富,好比來自他人的沒有惡意卻令人啼笑皆非的曲解。

    (認為兩人都是同性戀便能做伴侶,就仿佛認為都是上海人便能做伴侶一樣)

    好在,非論遭遇了何種堅苦,賢二和史朗老是彼此撐持和理解,最終回到餐桌前,享用布滿愛意的晚餐。而我也在屏幕外歡愉地吃著兩人的狗糧。

    前兩天,有位男性網友想看日劇,我把這部劇保舉給了他,而他的評價透露出強烈的厭惡。他說每當看見同性情人互相表達愛意,就感應無法忍受的不適。而且發了幾千字的私信標的目的我詛咒同性戀有多惡心。

    我但愿他詮釋本身為什么如斯反感同性戀。在舉出了幾條對同性戀的錯誤熟悉并被我辯駁后,他坦言:“沒有任何來由,我就是厭惡他們。若是他們敢呈現在我面前,那我見一個打一個。”

    這讓我很好奇,為什么有的人會毫無來由地憎惡著同性戀呢?

    同性戀驚駭,或“恐同”,指的是對同性戀或其他性少數群體抱有強烈的負面情感,包羅憎惡、厭惡、仇恨、幸災樂禍等等。與一般反感同性戀的人們分歧,恐同者對同性戀群體的立場半斤八兩激烈,有些還會做出極端行為,如殺傷同性戀者、極端撐持歧視性政策、吶喊褫奪人權等等。

    除了受到宗教或社會文化影響外,恐同的背后也有小我身分:

    a. “恐同實深柜”,不是無稽之談

    提起恐同,很多人第一反映是“恐同即深柜”。確實,“概況上恐同,卻被發現其實是同/雙性戀”的新聞不足為奇。例如,多年來供給“治療同性戀”辦事的大夫Melvyn Iscove因為性損害兩名同性病人被告狀;美國最大反同性戀集體的本家兒席Alan Chambers出柜,頒布發表多年來仍愛著漢子;否決同性戀婚姻、倡導傳統家庭的共和黨人Steve Wiles被發現曾是變裝皇后,假名“莫娜·辛克萊爾蜜斯”。

    神氣嬌媚的Steve Wiles

    研究中也發現了恐同者受到同性性吸引的現象。1996年,Henry Adams博士和同僚們用問卷篩選出35名男性恐同者和29名男性非恐同者,兩組被試別離不雅看了同性和異性的色情錄像。成果發現:在不雅看同性色情影片時,恐同者生殖器的勃啟程度要大于非恐同者。(Adams, Wright & Lohr, 1996)

    對此,有一種詮釋認為,仇恨是內涵自我斗爭的反映,深柜恐同者驚駭的不是同性戀,而是本身會釀成同性戀。弗洛伊德將這種防御機制稱為“反標的目的形當作”(Formation Reaction),即當人們不接管某種感動和欲望,便會站到它們的對立面去,往返避心里沖突和外界威脅。深柜恐同者會排斥同性戀者,是因為對方的存在不竭地強逼他們直面真實的愿望。

    這也詮釋了為什么一些恐同者的負面立場尤為激烈。反標的目的形當作的特點之一是強制性,用反標的目的形當作來自我庇護的恐同者在表達本身的情感反映時不愿有任何偏移,Ta的仇恨和厭惡是僵化而生硬的,不克不及有任何轉變,仿佛只要Ta對同性戀者稍有善意,其竭力埋沒的一面就要表露出來。(Hall, 2016)

    另一項研究顯示,深柜恐同的呈現可能與嚴苛的家庭教化有關。與坦誠采取本身性標的目的的人比擬,埋沒自身性標的目的的人更有可能有一個威權的、恐同的父親。威權式的家長不允許孩子違反怙恃的設法,喜好強硬地標的目的孩子灌注貫注看法。久而久之,孩子形當作了前提自負(contingent self-esteem),將自我價值和外在事務聯系在一路:“若是父親不愛我,我就是壞孩子”。于是為了獲得家長的愛,孩子不得不埋沒真實的性標的目的。(Weinstein et al., 2012)

    當然,“恐同實深柜”只是部門現象,它不克不及詮釋所有恐同的原因。

    b. 厭女導致恐同

    厭女會導致男性厭惡(男)同性戀。厭女男蔑視女性價值,承認男高于女的差序,并經由過程對女性特質的貶低來鞏固本身的地位。而男男性行為的存在提醒著厭女男:男性也有可能會被插入、被支配,處于所謂“女性位置”上。

    本家兒體地位恍惚所帶來的威脅,使得厭女男更激烈地排斥男性同性戀,經由過程將對方貶低為“非漢子”,擯除出群體,來維護“真漢子”群體的“高檔地位”。

    這或許詮釋了為什么男性的恐同水平要遠高于女性。并且,比起女同婚姻,男性會加倍不接管男同婚姻。(Moskowitz, Rieger & Roloff, 2010) 也許因為女-女婚姻的存在并不會挑戰男性對本身地位的認知。有些厭女男性甚至不把女同的婚姻當一回事,將女性同性戀的連系視作“兩個寵物的小打小鬧”。

    c. 恐同可能是因為對惡心過于敏感

    研究發現,恐同者擁有更高的“惡心敏感度”(disgust sensitivity),他們比一般人更頻仍、更強烈地發生惡心的感觸感染。(Inbar et al., 2009)

    惡心是一種古老而根基的情感,它的感化是讓人們遠離或吐出有毒、有病的人事物。當人們感應惡心時,人們會更傾標的目的于遠離或隔斷“非我族類”,因為目生的外類群體(outgroup)意味著未知的傳染風險。盡管可能誤傷,但消弭風險帶來的收益要遠高于損掉。越是日常平凡不會接觸的外類群體,越無所謂將他們解除。

    情感的影響很壯大。即使是短暫的惡心,也會讓人們臨時變得更排斥同性戀者。在一項研究中,介入者們表露在難聞的氣息下,非論他們原本是保守派(方向于不撐持性少數權益)仍是自由派(方向于撐持性少數權益),他們都感覺對男同群體的暖和感下降了。(Inbar, Pizarro & Bloom, 2012)

    是以,也不奇異為什么惡心敏感度高會導致人們變得恐同。持久輕易感應惡心,使得人們形當作了不接待性少數群體(“異類”)的強烈傾標的目的。

    當然我們也要可以或許意識到,對于同性戀的惡心反映也并不是人們與生俱來,而是社會構建的二元性別話語有關——社會為了維持滋生的秩序,把男女兩性互相吸引設心猿意馬為不成質疑、無需證實的“前話語”。人們才會對不合適這一法則的事物感應惡心。

    恐同者時常會鼓吹他們對同性戀的錯誤熟悉,好比:

    迷思一:“同性戀是西方宿世界傳來的富貴病”

    事實上,同性戀現象并不獨屬于西方,它在多種期間、文明中都存在,包羅古代中國。

    同性戀也不是疾病,早在2001年4月,中華精力科學會常委會出書的《中國精力障礙診斷與分類尺度第三版》(CCMD-3)已將同性戀從“病態”中劃除,認為只有當一小我不接管本身的性傾標的目的而發生心理或行為障礙時,才需要被治療;治療的對象并非性傾標的目的,而是心里的疾苦。這些疾苦恰好是社會和家庭的恐同空氣造當作的。

    此外,同性戀也不是富人的特權。只是因為貧苦人群中的同性戀缺乏話語權,他們的需乞降糊口環境一向被忽略。

    迷思2:“同性戀可以經由過程扭轉治療,變回異性戀”

    事實是,宿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精力病學會等權勢巨子組織指出:任何試圖改變小我性傾標的目的的治療,不單被證實無效,還會導致介入者自我厭棄、焦炙和抑郁,“治療”不單嚴重威脅了介入者的身心健康,也加害了他們的莊嚴和根基人權。(PAHO/WHO, 201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那些顛末“治療”看似改變了性標的目的的人,或是埋沒了真實的本身,或是與異性伴侶共謀(如形婚),或是因為他們原本是雙性戀者且剛好碰到了心怡的異性。

    迷思3:“人會愛上同性是因為缺乏和異性的夸姣性體驗。只要讓他們和異性上床,就能治好他們”

    既然異性戀無法經由過程和同性上床變為同性戀,反之亦然。有些雙性戀者同時擁有與同性和異性的性體驗,也沒有釀成異性戀。

    迷思4:“媒體中呈現同性戀會教壞小孩,會鼓動勉勵孩子釀成同性戀”

    異性戀者不會因為看見同性戀信息就改變性標的目的。就像同性戀者從小到大看著新聞、電視、片子中的異性戀情節也沒有釀成異性戀一樣。愛慕同性的人看似變多,一方面是因為社會比曩昔開明,讓同性戀和雙性戀們更敢于標的目的他人出柜;另一方面是因為信息手藝的成長,讓更多人不再“目光如豆”。

    迷思5:“同性戀會性侵兒童,不克不及讓他們當教員”

    事實上,大大都性侵兒童的罪犯認為本身是異性戀,盡管他們中的一些人道侵了同性此外兒童。因為罪犯加害兒童的念頭并不是性欲,而是巴望節制和展示權力。(Kort, 2016) 他們作案時考慮的也不是兒童的性別,而是犯案能有多輕易,是以,親屬犯案占了兒童性侵案的本家兒流,而研究了兒童性凌虐的Carole Jenny傳授指出,孩子被異性戀親屬性侵的可能性,比被同性戀親屬性侵的可能性要超出跨越一百倍。(Jenny, Roesler & Poyer, 1994)

    公共之所以有“同性戀=兒童性侵罪犯”的印象,是來自媒體對同性戀群體的臭名化。心理學家Anna Salter指出,當一個漢子加害女孩時,報道中會將罪犯稱為“戀童癖”;但當一個漢子加害男孩時,報道就把他稱作“同性戀”。(Kort, 2016)

    迷思6:同性戀當不了好家長,他們會影響孩子的性傾標的目的

    事實上,在扶養孩子方面,同性戀家長和異性戀家長一樣好。

    在綜合了大量研究后,美國心理學會得出結論:在同性戀家庭中當作長起來的孩子,其心智成長、順應能力和總體健康程度與那些異性戀家庭中的孩子一樣。甚至一些研究表白,同性戀家長的教化技術更好。

    研究同樣發現:無論是由同性伴侶仍是異性伴侶扶養,孩子是同性戀的概率是一樣的;同性伴侶養大的孩子,也并沒有更多地履歷對性標的目的和性別認同的猜疑。(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Council, 2004)

    以上是恐同者常見的迷思與對它們的辯駁。然而,盡管指出迷思中不合理的處所,一部門恐同者仍然不會改變對同性戀的不雅感,這是為什么呢?

    把事實擺在恐同者面前,也未必能改變恐同者的立場,因為一些恐同者對同性戀的排斥,基于的是自身情感,而非推理和反思。情感會扭曲人們對待事實的體例,好比,驚駭情感會使人們厭惡潛在風險,并強調對象的風險水平。是以,在發急情感的影響下,恐同者很難遵照事實客不雅地對待同性戀群體,他們更傾標的目的于強調同性戀帶來的風險。

    并且,這些情感會繞過意識,使得人們很難察覺它的影響,熟悉不到本身的很多設法不是事實,而是對情感合理化的扭曲產品。在發急中,恐同者對想象出的風險深信不疑。

    一旦成見形當作,人們會下意識地用情感應對他人的回嘴。2004年的一項研究表白,當人們聽到與本身偏好相矛盾的描述時,他們會想一個古怪、夸張的來由合理化本身的成見,在此過程中,被激活的是大腦掌管情感的區域,而不是掌管推理(reasoning)的區域。所以,若是無法熟悉到情感影響,用思慮闡發替代情感反映,恐同者很難看到自身設法中的縫隙。

    此外,研究發現,越恐同的人在認知能力方面越差,這可能阻礙了恐同者的反思。認知能力指的是一小我獲得常識、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的能力,認知能力較差的人不肯意接觸新常識,也更樂于排斥其他社會群體,因為他們不擅利益理新信息帶來的沖擊。這導致了惡性輪回:越是回避新常識、越是不去和本身驚駭的同性戀群體接觸,恐同者就越缺乏機遇熟悉到原有不雅念的問題。(Perales, 2018)

    同性戀不是一種精力疾病,更不是一種“反常”。他們只是一群人群里占少數,剛好跟本家兒流有些許分歧的人類。他們和我們在人類這個緯度上沒有任何區別。

    若是你是一個性少數聯盟者(即便你本身是一名異性戀者)面臨極端恐同者,我們可以:

    1.盡量發聲,去辯駁恐同談吐,去表達對性少數群體的撐持。即使頒發談吐的人未必會改變,但你也許能影響到并不果斷恐同的傍觀者。并且,讓人們更多地接觸性少數群體的相關信息,可以削減因目生造當作的驚駭。

    2.測驗考試激發對方的同理心,指導恐同者熟悉到:換一個情況,他們同樣可能屬于“少數”、“邊緣”群體。一個常見的方式是,將恐同談吐替代當作種族歧視談吐,如“同性戀不要太聲張”替代當作“黃種人不要太聲張”,會讓一些人意識到本身話語中對性少數群體的壓制。

    3.這也是我認為最為主要的一點:我們要對峙以準確的體例去說準確的話。

    我們可以表達憤慨和否決,但不要發泄憤慨和否決。我曾在后臺看到一些撐持平權的伴侶,盡管很是可以或許理解他們的初志,但當他們也用成見、情感、欺侮甚至漫罵來維護自身的立場的時辰,我深深擔憂他們的行為早已偏離了自身的立場。

    恐同者的環境提醒著我們情感和成見的力量,也許在某個時刻,我們同樣受制于此,會因為情感去排斥和危險一個群體,并給本身制造來由。

    我們可以用理性、不做人身進犯的立場,果斷地表達我們的否決定見。我們作為撐持平權的一方,更應該時刻提醒本身,我否決的是ta的定見,但我仍然尊敬和誓死捍衛對方作為一小我類的權力。

    要知道,良多時辰說準確的話很輕易,對峙用準確處所式去說卻很難。

    最后,在這又一年的同志驕傲月里,祝愿所有人,無論性別性取標的目的,都能找到本身的所愛,找到本身抱負的關系模式,找到由本身界說的幸福。

    KY作者 / 隋真

    編纂 / KY本家兒創們

    Reference:

    Adams, H. E., Wright, L. W., & Lohr, B. A. (1996). Is homophobia associated with homosexual arousal?.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5(3), 440.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Therapies Focused on Attempts to Change Sexual Orientation (Reparative or Conversion Therapies): Position Statement.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Council (2004). Sexual Orientation, Parents, & Children. APA.org.

    Hall, C. S. (2016). A primer of Freudian psychology. Pickle Partners Publishing.

    Inbar, Y., Pizarro, D. A., & Bloom, P. (2012). Disgusting smells cause decreased liking of gay men. Emotion, 12(1), 23.

    Inbar, Y., Pizarro, D. A., Knobe, J., & Bloom, P. (2009). Disgust sensitivity predicts intuitive disapproval of gays. Emotion, 9(3), 435.

    Inbar, Y., Pizarro, D. A., & Bloom, P. (2009). Conservatives are more easily disgusted than liberals. Cognition and emotion, 23(4), 714-725.

    Jenny, C., Roesler, T. A., & Poyer, K. L. (1994). Are children at risk for sexual abuse by homosexuals? Pediatrics, 94(1), 41-44.

    Kort, J. (2016). Homosexuality and Pedophila: The False Link. Huffpost.

    Moskowitz, D. A., Rieger, G., & Roloff, M. E. (2010). Heterosexual attitudes toward same-sex marriage.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57(2), 325-336.

    PAHO/WHO. (2012). ‘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 Position Statement.

    Perales, F. (2018). The cognitive roots of prejudice towards same-sex couples: An analysis of an Australian national sample. Intelligence, 68, 117–127.

    Weinstein, N., Ryan, W. S., DeHaan, C. R., Przybylski, A. K., Legate, N., & Ryan, R. M. (2012).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discrepancies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xual identities: Dynamics of self-acceptance and defen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4), 815.

    • 發表于 2019-06-10 01:00
    • 閱讀 ( 121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