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以來,「偉大導師馬克思窮困潦倒」的敘事深切人心。
很多人腦海里都浮現過這樣一個場景:一位窮苦的德意志常識分子,帶著一家長幼在嚴寒凄苦的倫敦窮戶窟里,靠有錢的伴侶救濟茍延殘喘,在廉價紙張上用鵝毛筆奮筆疾書。
這個場景極具代表性,可以看作今世小市平易近對19宿世紀幻想的典型。

·馬克思、恩格斯和馬克思的三個女兒(1864年5月)
馬克思真的處在他那個時代的社會底層嗎?恩格斯對他的救濟是地位較高者的施舍嗎?
俾斯麥的校友
關于馬克思的社會地位,有兩個地位需要弄清晰:
一、在19宿世紀的社會金字塔里,馬克思事實處在一個什么位置上?這個位置意味著什么?
二、基于馬克思的身份和地位,他和恩格斯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要弄清晰這兩個問題,起首要領會19宿世紀的社會金字塔,因為一小我的身份,起首取決于他所處的時代。
馬克思出生于1818年,1848年革命爆發的時辰整30歲。
不妨比力1848年歐洲汗青舞臺上的其他巨星:法國的社會王子路易-拿破侖那一年40歲;普魯士的霰彈王子威廉51歲;刺刀反革命俾斯麥33歲;奧地利的弗朗茨·約瑟夫皇帝18歲。
革命者中,職業革命家米哈伊爾·巴枯寧34歲,薩克森王國歌劇院的批示瓦格納師長教師35歲,瓦格納的同事、負責舞臺布景的戈特弗里德·森帕爾那年45歲。
我們可以發現,在這群人中心,霰彈王子(也就是將來的威廉一宿世皇帝)無疑是太老了,而瓦格納、俾斯麥、巴枯寧、馬克思和28歲的恩格斯,則均屬統一代人,他們都是1848年那一代人的代表。這是我們理解馬克思社會地位的起點。

· 威廉一宿世皇帝比奧匈帝國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他爸的歲數還大,可是繼位卻比弗朗茨·約瑟夫還晚,他這小我一如他在汗青上留給我們的印象一樣是一個白叟
別的,馬克思出生的時辰,維也納最后議心猿意馬書尚未簽訂,德意志邦聯議會則已于1816年召開。他的整個青年時代都將在復辟期間渡過,對德意志來說,這是梅特涅期間,也是普魯士和奧地利二元制的期間。
也就是說,這個時代的人們在精力上巴望高歌大進,但因為政治成長纏足不前,大師也就只能在一些出書審查官無法理解的范疇里高歌大進了。
此外,馬克思來自普魯士王國所屬的萊茵省,位于德意志的最西端,歷來是法國軍事或者文化入侵德意志的必經之路。
所以,萊茵地域的人先是受法國發蒙活動影響,后來又受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影響,固然按照1815年維也納合約被劃歸普魯士王國,可是從文化到社會布局,萊茵地域都和農業王國普魯士格格不入。

·萊茵省在普魯士王國的位置(紅色部門)
馬克思的身世還有另一個更主要的身分:他出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
在德意志西部,對猶太人的歧視政策是被進軍德意志的法國人拔除的,法國大革命自己也拔除了對猶太人的歧視政策。所以,拿破侖時代的另一個猶太少年海因里希·海涅,平生都無法健忘騎在父親背上不雅看拿破侖騎馬入城的排場。
是以,作為德意志猶太人,馬克思的父親沒有從事傳統的工貿易,反而選擇了做律師,在拿破侖戰爭以前是不可思議的。此外,他還皈依了基督教。
在復辟期間,一個猶太人作出這樣的職業和崇奉選擇,申明他正籌算為本身的政治生活生計攤平道路。

· 畫家大衛·李維·埃爾坎于1836年時為馬克思做的石版畫肖像
綜合上述事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馬克思的社會形象:他屬于1848年的德意志市平易近階層。
那時的市平易近階層,跟21宿世紀的市平易近階層毫無可比性,因為1840年月前工業化的柏林還只有30多萬生齒,那時市平易近階層現實上并不比貴族多出幾多,與今天毫無特權階層色彩的市平易近階層大不不異,不太會被地位下滑的焦炙所熬煎。
在工業凋敝的德意志,市平易近階層現實上是特權階級,其上層更是布衣和貴族的交匯點。他們若是當作為軍官、法官或者行政官員,最終成果就是受封為貴族,與貴族階層通婚更是平常事。
馬克思的父親皈依基督教,事實上已經邁開了受封貴族的第一步。卡爾·馬克思身世于這樣的家庭,與一位權要貴族家庭的女兒成婚,也完全合適他作為上層市平易近的身份。

· 馬克思的老婆燕妮的畫像
馬克思的早年生活生計,也是沿著這條社會地位進級的必由之路進步的。
他被父親送進波恩大學學法令,當作為了俾斯麥和日后威廉二宿世皇帝的校友,過的是典型復辟期間大學生的糊口,本家兒要精神用來打斗、決戰趁便進修,最后也和俾斯麥一樣,沒能在波恩大學拿到文憑。

·波恩大學
復辟期間的大學生也是一個布滿任務感的階級,因為列國君本家兒無期限地棄捐了憲法和同一的允諾,所以這些青年學生便經由過程大學生集體、廣泛德意志的大學生結合會結合了起來。
這一期間,德意志學生的體操活動、火炬游行、平易近族節日聚會都當作了德意志的同一之聲。
并且,這些大學生在結業今后,也沒有放松彼此之間的聯系。公開辟行的協會期刊,以及大學生組織的通信和小集體,把這些社會地位不竭標的目的上流動的人慎密地連合在了一路。
一個1850年月大學生活動里的風云人物,即使是在當作為了大臣的校友面前,對方在私家場所也仍是會畢恭畢敬。好比一位大學時代決戰掉去一只手的德意志小邦交際官,就是以而在各邦交際部通順無阻,被學弟們奉若神明。

· 1861年的馬克思(43歲)
那個時代的大學生認為,德意志人追求同一的根本就是男人氣概,而最能表現男人氣概的就是戰爭,沒有戰爭的環境下就要用決戰取代;對于法國人決戰利用的佩劍或者火槍,德國大學生也持鄙棄立場,而是以馬刀互搏。
馬克思、俾斯麥等人也都是決戰的里手,固然兩人均全須全從頭至尾,但大學時代都是赴湯蹈火的人物。
領會過以上事實之后,我們就可以設想,一個思惟上不背叛、安分守紀的卡爾·馬克思,會渡過如何的平生。
他的父親已經是基督徒了,并且那時的德意志人把猶太人看作是德意志人的一部門,把意第緒語看作是德語的方言;馬克思本人是波恩大學的學生,若是拿到法令文憑,便可在法院練習獲得普魯士公事員測驗資格,再經由過程毫無手藝含量的測驗進入普魯士當局。
因為沒什么錢,馬克思必定進不了交際部(普魯士交際官需要財富性收入證實)。作為權要貴族的女婿,他比力可能的道路是進入行政辦理工作,再步步升遷至省長或者議員,不外考慮到他不是貴族,哪怕思惟足夠保守,1863年也仍是當不上大臣。
最后,在漫長的俾斯麥時代里,保守版馬克思可能會是一個不太得志的普魯士公事員,但仍有可能敕封貴族,究竟結果他有一個好岳父。
這樣的一個安分守紀的馬克思,大要會以馮·馬克思的名字被汗青遺忘。
當然,真實汗青中的馬克思沒有選擇這樣的人生。我們由此進入了第二個問題:在他和恩格斯的友情里,兩人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
亡命者卡爾·馬克思
以21宿世紀的尺度看,馬克思和恩格斯貧富差距懸殊,尤其是倫敦期間,前者仿佛完滿是一個仰仗后者糊口的清客。
可是,這樣理解他們的關系是很有問題的。
19宿世紀是一個講究身份地位的時代,馬克思固然窮,但他的社會地位并不低。
作為1848年革命的風云人物、德意志大學活動里的名人,馬克思之所以會陷入貧苦,是因為他不肯意俯就他出自的那個階級,因而處于亡命海外的狀況。
馬克思若是愿意跟他的伴侶們息爭,回到德國去老誠懇實的教書,弄一個大學傳授的教席、甚至被選議員,混當作另一個馬克斯·韋伯,也并非天方夜譚。

· 20歲出頭的恩格斯
比擬之下,恩格斯固然有錢,但社會地位并不高,他只是一個工場本家兒的兒子,從身世上就比馬克思低了一點,屬于市平易近階層里的中層。恩格斯的父親也沒有供他上大學,是以他沒有踏進德意志精英階級,不屬于那個封鎖的小集體。
所以,在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兩人的身份并不因為財富的差距而顯得懸殊,他們的關系是對等的。
這種環境在19宿世紀不足為奇,尤其是巴黎和倫敦這兩個全宿世界亡命者和冒險家堆積的大都會。

· 1855年的巴黎
在「19宿世紀的首都」巴黎,往本身家門上貼奇奇異怪的招牌,說本身要為了全人類而工作,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形形色色的亡命者和冒險家都堆積在這里,如匈牙利平易近族本家兒義者、茜茜公本家兒的緋聞男友安德拉希伯爵,1848年今后便在巴黎給小報撰稿、當包探問度日,成果1867年就當作為了帝國的交際大臣。
俄國的冒險家巴枯寧,法國的暴亂快樂喜愛者布朗基,成天用德語罵德國、用法語罵法國的毒舌詩人海涅,氣死親爹后跑到巴黎風流快活的英國王子阿爾伯特(也就是將來的愛德華七宿世),都堆積在巴黎。

·法國報紙漫畫,描畫了英王愛德華七宿世在巴黎的歡愉糊口
在他們頭上,還有一位眼下正高踞寶座的頂級亡命者,那就是第二帝國的皇帝拿破侖三宿世,他在瑞士、意大利渡過了青年時代,在倫敦靠密斯救濟才能維持面子糊口,四十歲那年作為政壇黑馬被選共和國總統,然后策動政釀成為帝國皇帝。
對亡命者來說,這就是咸魚翻身的表率和樣本。

·拿破侖三宿世回巴黎
倫敦的亡命者也是如斯,俄國亡命者赫爾岑和奧加遼夫佳耦在倫敦同居七年,三人總計生下五個孩子,這個奇奧的大師庭每年給富二代作家屠格涅夫寫信請求打錢,后者也會回信詮釋本身手緊或者「充公到信」。
亡命意味著一小我離開了本身的故國,掉去了本身的身份和布景,可是他們的「地位」并不是以而改變,只是臨時身處困境罷了。
固然除了安德拉希伯爵之外,真正咸魚翻身的例子鳳毛麟角,可是亡命者身上的這種可能性,仍是讓他們的伴侶和仇敵都認可他們的地位。

·安德拉希伯爵
同樣的,若是亡命者傍邊有個把闊佬,其他人吃他的喝他的也屬理所當然。
好比拉斐爾前派的詩人兼畫家羅塞蒂兄弟,父親就是一位有錢的希臘亡命者,在倫敦擁有面子的室第和面子的糊口。
成果,他們的家當然也不成能只屬于本身,其他命運欠好的希臘亡命者不單吃在他家喝在他家,并且還要找他爸爸要錢養家。在亡命者中心,這種事是理所當然的。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以另一種視角去對待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偉大友情。

·1875年的馬克思(57歲)
他們都是亡命者,互相幫忙是應該的,馬克思就算不熟悉恩格斯,也能從別人那邊拿到錢;而在那個時代,身份地位的不雅念即使在革命者中心都起感化,恩格斯要跟形形色色的革命者和冒險家打交道,馬克思的威望也能當作為主要的撐持。
是以,把今世市平易近階級的認知簡單粗暴地套用到十九宿世紀的歐洲,并不克不及認清馬克思生前的社會地位。反過來,這種套用也許倒可以用來理解今世人的焦炙。
文|高林
大象公會 | 常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知道分子的進修基地。微信搜刮「大象公會」(idxgh2013),領受更多好玩內容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