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免疫系統正常工作時,機體會對自身的蛋白質產生一種耐受狀態。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一種自身免疫狀態,即免疫系統識別并對身體的一種或多種蛋白質作出反應。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
當免疫系統正常工作時,機體會對自身的蛋白質產生一種耐受狀態。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一種自身免疫狀態,即免疫系統識別并對身體的一種或多種蛋白質作出反應。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已經進化成一種高度專業化的反應,能夠識別和破壞外來的蛋白質和生物體。在這方面,免疫系統只區分"自我"和"非自我"。身體產生的蛋白質是
自我,并觸發免疫耐受狀態;蛋白質來自病毒、細菌、寄生蟲、植物、動物和其他人類,是非自我的,可能會引發免疫反應。

對于1型糖尿病,免疫細胞破壞胰腺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免疫耐受是一種對自身蛋白質的免疫反應被積極抑制的狀態。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人體可以對一種或多種自身蛋白產生免疫反應,而不是耐受,這種自我導向的免疫反應稱為自身免疫最著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多發性硬化癥和狼瘡。在每一種情況下,當免疫系統攻擊自身蛋白質時,會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癥狀。由此產生的免疫反應可導致組織破壞、慢性炎癥,以1型糖尿病為例,免疫細胞會破壞胰腺的胰島素分泌細胞,從而需要一種外部的胰島素來源。相比之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關節組織的細胞免疫反應導致慢性疼痛和炎癥的結果。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生在身體產生自身免疫抗體,這種抗體對體內幾乎所有細胞中都存在的一種蛋白質有反應。這種疾病特別危險,具有影響器官、關節、肌肉和血液的能力。雖然自身免疫的一般原因還不清楚,一系列的理論試圖解釋人群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展模式。一種理論建立在這樣一個事實上,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懷孕會增加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根據這一理論,這種風險增加是因為女性在懷孕期間暴露在胎盤屏障上的胎兒蛋白,這可能會破壞自身的蛋白質耐受性另一種理論試圖解釋為什么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西方許多國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了。衛生假說解釋了對衛生的日益重視導致了對非自身蛋白質的接觸減少,免疫系統"學習"如何區分自我和非自我的機會也減少了。這一理論有一些證據表明,在西方世界,自體免疫比在一種或多種傳染病流行的國家流行得多

一些腹部器官,包括胰腺,與糖尿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