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是起源于太空中與地球相撞或在大氣中爆炸的任何物體的總稱。它包括隕石、小行星和彗星。在天文學中,這個術語通常用來描述比4等星等還要亮的流星,大約和金星一樣明亮,并與“火球”同義在地質學中,bolide通常用于描述...
流星是起源于太空中與地球相撞或在大氣中爆炸的任何物體的總稱。它包括隕石、小行星和彗星。在天文學中,這個術語通常用來描述比4等星等還要亮的流星,大約和金星一樣明亮,并與“火球”同義在地質學中,bolide通常用于描述離開撞擊坑的隕石或小行星,在信息不足以進行更具體描述的情況下,bolide一詞通常用于描述隕石、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它們大多很小,在可以與地球軌道相交的軌道上。這些物體的成分各不相同。有些可以被描述為“臟雪球”(灰塵和小巖石碎片被冰松散地粘在一起),而有些可能是由高金屬含量的致密巖石組成,主要是鐵和鎳。它們的軌道運行速度高達26英里與地球每秒18英里(29公里/秒)相比,一顆明亮的流星可以被稱為流星團。根據它們接近的方向,它們可能以每秒44英里(71公里/秒)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與大氣的摩擦會迅速將物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使其發光。很小的物體會在大氣中完全燃燒,但較大的物體可能會根據大小和成分,撞擊地球表面或在低層大氣中爆炸。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大多數物體大約有一粒沙子大小。這些物體很快就會燃燒,但從表面上可以看到流星。到達地表的彈丸可能會留下撞擊坑在月球上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隕石坑;然而,在地球上,侵蝕和地質活動往往會以相對迅速的速度抹去證據,地球上只有少數幾個隕石坑保存得很好,因此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最好的例子是亞利桑那州的巴林格隕石坑,美國-一個大約圓形的隕石坑,寬度超過1000碼(1公里)。一次大范圍的撞擊會對地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除了對撞擊周圍區域造成直接影響外,大量的蒸發巖石會被推進到高層大氣中,在那里它會凝結成細粉塵。這可能會極大地在一個持續的時間內減少到達整個地球表面的陽光量,殺死綠色植物,并嚴重降低溫度。一次重大爆炸事件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發生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地質時期末期的那次。一個大隕石坑的證據,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Yucatan Peninsula,Chicxulub鎮附近)發現了直徑110英里(180公里)的天體。據認為,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可能是直徑約6英里(10公里)。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天體造成了當時發生的大滅絕事件,滅絕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動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同意奇克蘇魯布撞擊事件是這次滅絕事件的唯一原因,一些科學家認為可能是一系列的大規模撞擊。在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幾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有可能部分或全部其中最大的火球是1908年的通古斯卡事件,當時西伯利亞通古斯卡地區發生了巨大的爆炸,造成了廣泛的破壞幸運的是,這片區域無人居住,也沒有已知的人員傷亡,但物體的發光路徑和爆炸過程在一段距離外的村莊里被一些人目擊,根據破壞模式,計算機模擬計算出了物體的大小、接近角度和可能的成分,被認為是小行星或彗星碎片
-
發表于 2020-09-07 17:02
- 閱讀 ( 896 )
- 分類: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