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是一種劇烈的爆炸,發生在一些恒星的發展階段。超新星持續數周至數月,在此期間釋放的能量可能超過太陽在100億年內所釋放的能量。超新星能夠使它們的宿主星系黯然失色。在銀河系大小的星系中,超新星大約每五十年發...
超新星是一種劇烈的爆炸,發生在一些恒星的發展階段。超新星持續數周至數月,在此期間釋放的能量可能超過太陽在100億年內所釋放的能量。超新星能夠使它們的宿主星系黯然失色。在銀河系大小的星系中,超新星大約每五十年發生一次。

超新星釋放的能量可以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探測到。如果一顆超新星發生在距離地球26光年的地方,它會炸掉我們一半的臭氧層。一些古生物學家將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歸咎于附近的超新星,這一事件導致了發生在大約4.44億年前,其中60%的海洋生物死亡。1006年,歐亞大陸的人們觀測到了人類歷史上最明亮的超新星,其中最詳細的記錄來自中國。亮度在滿月的四分之一到一半之間,這顆超新星是如此明亮以至于投下陰影。

一顆超新星可以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超新星以兩種方式之一發生,它們相應地分成I型超新星和II型超新星。I型超新星發生在碳氧白矮星,一個地球大小的恒星殘余物,經過數百萬年的氫和氦的燃燒,積累了足夠的質量,使其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也就是說,對于一顆不旋轉的恒星來說,太陽質量是1.44倍。超過這個極限,構成矮星的原子中的電子殼層就不再互相排斥了,恒星崩塌,在一個與地球相等的空間里,一個包含太陽質量的恒星變得更小,直到達到碳點火所需的溫度和密度在幾秒鐘內,恒星中大部分的碳元素會融合成氧、鎂和氖,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0.29億噸TNT。這足以以大約3%的光速將恒星炸開。II型超新星也被稱為核心塌陷超新星。它發生在一顆超過9個太陽質量的超巨星將其核心的元素熔合到鐵的時候,它不再通過核聚變獲得凈能量。如果沒有凈能量產生,就不會發生核連鎖反應,而一個鐵心會不斷積聚,直到達到前面提到的錢德拉塞卡極限。在這一點上,它崩塌形成一顆中子星,一種包含太陽質量的物體,其直徑約為30公里(18.6英里),相當于一個大城市的大小。核心以外的大部分恒星也開始崩塌,但又反彈到中子星的超高密度物質上,迅速熔化所有剩余的輕核,并產生類似于I型的爆炸超新星。由于I型超新星具有相對可預測的能量釋放,它們有時被用作天文學中測量距離的標準燭光。由于它們的絕對震級已知,因此絕對震級和視在星等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來確定超新星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