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真的勇士, 敢于直面慘淡的 warning 、 敢于正視淋漓的 error !
有人喜歡創造世界,他們做了開發者;有的人喜歡開發者,他們做了測試員。什么是軟件測試?軟件測試就是一場本該在用戶面前發生的災難提前在自己面前發生了,這會讓他們生出一種救世主的感覺,拯救了用戶,也就拯救者這個軟件,避免了他們被卸載的命運。
做個自我介紹吧,花名Carvin,時間很快已經是8年測試的老兵了,走過5家公司,從測試菜鳥到經理,帶著測試團隊負責公司的整個產品體系。專注測試職業探索、測試管理、項目管理、面試技巧;分享自己的測試觀點、測試經驗;希望能讓你的職業道路少一些彎路!
1.《軟件測試》
適合軟件測試人員及希望未來從事軟件測試的其他專業人員閱讀,也適合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及教師參考。
是一本軟件測試的入門書,內容全面實用,講述淺顯易懂,既可作為高等院校軟件測試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軟件測試愛好者的自學用書。對于那些希望增強軟件測試方面知識的程序員、軟件項目經理和軟件開發團隊的其他人員,《計算機科學叢書:軟件測試(原書第2版)》也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2.《Selenium自動化測試》
使用Python和Selenium進行Web自動化測試的實戰指南,掌握用Python語言通過調用Selenium 接口,搭建Web應用自動化測試框架 使用Selenium、Appium實現在iOS、Android端在內的移動設備上的自動化測試。
Python unittest模塊創建WebDriver測試用例,WebDriver跨瀏覽器測試,隱式和顯式建立可靠和健壯的測試。 在移動平臺,如iOS和Android使用Appium測試Web應用程序,捕獲測試執行的截圖和視頻
3.《Google軟件測試之道》
軟件測試泰斗傳道解惑,Google軟件測試精髓完美呈現;淘寶測試技術專家翻譯,測試界知名專家鼎力推薦。
從內部視角告訴你這個世界上知名的互聯網公司是如何應對21世紀軟件測試的獨特挑戰的。《Google軟件測試之道》抓住了Google做測試的本質,抓住了Google測試這個時代復雜軟件的精華。如果對軟件測試、接口測試、自動化測試、性能測試、LR腳本開發、面試經驗交流。感興趣可以,內會有不定期的發放免費的資料鏈接,這些資料都是從各個技術網站搜集、整理出來的,如果你有好的學習資料可以私聊發我,我會注明出處之后分享給大家。
4.《軟件自動化測試開發》
適讀人群:軟件測試從業人員、軟件開發從業人員、學校軟件測試專業學生、軟件項目管理人員等。
快速學習能力已成為當前職場必備技能,而自動化測試開發也逐漸成為軟件測試行業中一門必備技能或職業。本書為軟件測試行業的快速學習提供了一種可能。對初學者而言,可以照葫蘆畫瓢,在實踐中激發興趣和信心;對有基礎的讀者而言,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動化測試,并直接應用到工作當中,本書的內容將起到一個實用指南的作用。
5.《軟件測試的藝術》
適合軟件開發人員、IT項目經理等相關讀者閱讀,還可以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軟件測試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
從第1版付梓到現在已經30余年,是軟件測試領域的經典著作。本書結構清晰、講解生動活潑,簡明扼要地展示了久經考驗的軟件測試方法和智慧。
6.《軟件測試技術實戰》
這本書的特色在于將大量的技術賦予了實際的應用場景,讓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把握如何將測試技術應用于具體實踐的同時,為測試團隊實施相關技術方案帶來信心。本書的技術內容和流程方法傾注了作者多年的從業經驗,讀者可以基于該書的內容為模板,迅速展開合理、規范和有序的測試工作。
7.《測試架構師修煉之道》
資深軟件測試架構師10年測試經驗結晶,幫你系統梳理測試技術,建立自己的測試體系,輕松轉型測試架構師!
深度解密四步測試策略制定法、四步測試設計制定法、軟件質量評估模型、測試方法車輪圖,用通俗的語言和取自一線的案例闡述各種測試技術的細節、方法和實踐。
8.《敏捷軟件測試》
測試是敏捷開發的關鍵組成部分。敏捷方法的廣泛應用使人們開始關注如何有效測試,同時敏捷項目改變了測試人員的角色。
測試人員的許多職責還是得到了不少誤解,測試人員的真正職能是什么?敏捷團隊真的需要具有QA背景的成員嗎?“敏捷測試人員”到底意味著什么?
業界經驗豐富的兩位敏捷測試實踐者和顧問Lisa Crispin和Janet Gregory在書中給出了這些問題和更多問題的答案。Crispin和Gregory定義了敏捷測試的概念,并通過來自現實敏捷團隊的示例闡述測試人員的職責。她們講述如何利用敏捷測試象限來識別需要哪些測試,誰來做,以及哪些工具有幫助。這本書從測試人員的角度記錄了敏捷軟件開發迭代的一個完整周期,并解釋了敏捷測試的七大關鍵成功要素。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軟件外包就是企業為了專注核心競爭力業務和降低軟件項目成本,將軟件項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發包給提供外包服務的企業完成的軟件需求活動。現在業務流程外包(BPO)已經成為外包服務新的發展趨勢,在未來幾年內將成為外包的主要內容。BPO包括人力資源、采購、財會、客戶中心、后勤、研發、營銷、工廠運作、培訓,這些大類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不僅IT行業需要BPO,而且BPO的每項業務都離不開IT業務的支持,從而產生IT外包機會。 一個軟件開發項目通常要經歷需求分析、設計、編程、測試等幾個大的階段。其中設計又包括整體設計、系統設計(把整體架構變成一塊塊系統)、詳細設計幾個環節。詳細設計之后軟件就變成了一塊塊模塊,這以后才進入編程。到了編程階段時,最后就剩下軟件藍領為模塊的Coding工作,在印度通常由受過一兩年訓練的高職畢業生擔任。 軟件最后的測試又是一個復雜過程——有單元測試(小模塊測試)、系統測試(塊與塊的聯系整合)、總體功能測試。期間由測試編程工程師編寫測試工具,制定測試規則,其難度不亞于系統框架的制定。最后才由測試工程師完成測試的任務。 外包軟件測試有望成為小作坊軟件業業務增長點 企業若想把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業務做強做大,必須與國際軟件市場接軌——包括英語的理解與溝通能力,技術接軌、管理接軌、做事方法接軌、知識產權接軌。還有質量保障、信譽度保障、風險控制能力以及知識產權保障等方面。以上條件顯然國內大多數小作坊式軟件企業還做不到。但這也未必表示小作坊軟件企業就沒有機會承接軟件外包服務。因為軟件外包項目中,軟件測試項目最適合中國現階段小作坊軟件企業的行業特色。 軟件測試是保證軟件質量的最重要的手段 使用低質量的軟件,在運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可能為使用單位帶來造成延誤工作或者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而軟件測試是為保證軟件用戶免于遭受損失的最重要的手段。 什么是軟件測試?1983年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定義為:使用人工或自動手段來運行或測定某個系統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檢驗它是否滿足規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別。 現代的軟件開發工程是將整個軟件開發過程明確的劃分為幾個階段(參見下圖),將復雜問題具體按階段加以解決。這樣,在軟件的整個開發過程中,可以對每一階段提出若干明確的監控點,作為各階段目標實現的檢驗標準,從而提高開發過程的可見度和保證開發過程的正確性。 經驗證明,軟件的質量不僅是體現在程序的正確性上,它和開始編碼以前所做的系統需求分析,軟件設計密切相關。許多軟件使用中出現的錯誤,未必是編程人員在編碼階段造成的,反而在程序設計,甚致在需求分析時就埋下了禍因。這時,對軟件工程的錯誤糾正,就必須追溯到軟件開發的最初階段。如果是這樣又增大了軟件的開發費用。 為了保證軟件的質量,專案管理就應該著眼于整個軟件生存期,特別是在開發階段的系統分析。所以軟件測試的概念和實施范圍必須包括在整個開發各階段的復查、評估和檢測。 中國軟件外包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一、中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發展速度很快,但發展質量還有待提高 1、從宏觀的產業層面來看,發展速度很快。 增長速度很快。盡管中國與印度一樣,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開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項目,但印度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快速發展,而中國直到2003年前后才開始出現快速發展的局面。根據咨詢機構IDC(國際數據公司)發布的最新報告《中國軟件外包市場:十大主要軟件外包公司介紹》顯示,在求過于供的市場狀況下,2004年中國軟件外包市場以49.9%的速度增長,達到了5.9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在未來五年內將會保持50.9%的高速增長率,到 200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6.96億美元。 軟件出口以日本市場為主。目前中國的軟件外包市場主要集中于亞洲,其中日本市場是中國目前軟件外包服務的主要發包市場,在6.33億美元的外包服務市場總量中,日本市場需求額達到4.02億美元,所占比例為63.5%,美國、中國香港和歐洲市場分別占據了13.7%、10.3%和3.3%。由于日本企業自身管理上的特點,很少有最終項目整體發包到中國,發包的一般都是其作為總承包方進行系統設計、架構分析之后分解出來的子模塊,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加工貿易的性質比較明顯,這也是造成目前國內各界對軟件外包有所詬病的重要原因。但是已經看到的是,最早進入日本市場的骨干企業已經開始與日本的總承包商一起面對用戶,從需求開始介入項目、參與設計承接詳細設計和開發及測試工作,并承擔后繼服務,對日本市場的基于IT的業務流程外包也已經開始。 軟件外包企業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大連、武漢、西安等大城市。這幾個地區的共同特點是擁有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配套基礎,擁有當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一大批通曉外語的軟件人才、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軟件企業在此形成了群體優勢,并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軟件產業鏈。近年來國家在促進軟件出口方面的扶持力度有所增強。經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信息產業部批準,建立了北京、深圳、上海、天津、大連和西安等國家軟件出口基地,為其創造良好的政策、人才、技術、資金、市場和出口條件,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和規模優勢,形成了以國家軟件出口基地中的國際化軟件企業為龍頭,輻射周邊地區,帶動全國軟件出口的產業格局。 2、從微觀的企業層面來看,發展質量有待提高。 本土軟件企業規模還比較小。微軟、IBM、Oracle等跨國軟件企業由于資金實力雄厚,發展速度十分迅速,研發人員規模基本都在3000-5000人左右。但是本土的研發型軟件企業一般都只處于1000人以下,很難開展戰略性的長期基礎研發項目。即便是企業規模發展十分迅猛的純粹軟件外包企業中,出現中訊、文思、博彥等一批員工達到3000人左右、出口超過千萬美元的企業,但是相對印度的TCS、Infosys等員工超過5萬人、經營規模達到5億美元的大型外包企業而言,中國外包企業規模還是比較小,難以承接到大型軟件外包項目。 CMM、ISO等各類認證沒有達到真正提升企業管理能力的目的。各類認證是企業能夠提供相應產品質量的基礎保證,是軟件企業開拓離岸外包市場的敲門磚。但是目前一方面通過高等級認證的軟件企業比較少,另一方面即便是通過高等級認證的軟件企業,也難以被認為具備管理大型軟件外包項目能力的企業。原因是許多軟件外包企業本末倒置,一昧地參加各類認證,而不是將認證視為提升企業研發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這樣的結果是即便在初期發包企業基于高等級的認證發包一些項目,但在實際合作中會逐漸認識到企業的真正能力而終止長期的合作。 二、中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主要經營模式分析 根據對大量從事國際軟件外包企業的調研可以歸納出,目前中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企業經營模式有以下四種,其主要特點如下: 1、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軟件研發機構 (1)成本中心型。看重的是中國優秀的研發人員和低廉的人工成本,可以在實現提高研發效率和產品研發質量的基礎上降低成本。 (2)主要承接母公司的軟件開發項目,一般不在本土承接業務,業務技術層級比較高。這類企業一種是母公司內部發包的以軟件產品研發為主的項目,按照跨國公司內部水平分工的模式,主要從事公司核心軟件產品的開發和研究工作,其中有許多研究項目關系到未來軟件的發展方向,是提升公司整體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舉措;一種是母公司以總承包商的形式承接海外其它最終客戶的軟件服務訂單,而將訂單中具體研發任務發包到中國,較為典型的有日本軟件巨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技術示范效應十分明顯。 (3)結算基本上都是跨國公司內部定價,在稅收等方面的經濟收益不明顯,但是可以通過人才培養、技術示范獲得間接收益。 (4)就業人數穩定增長,不會像專門從事外包業務的軟件企業增長那么迅速。 (5)企業類型比較復雜,其中既有服務業企業,也有制造業企業,更多的是跨國軟件企業。 由于中國具備大量優秀、成本相對較低的軟件研發人員,這對人才缺乏的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般而言這類企業承接的項目技術含量較高,大多進入到中上流工程,對中國自主軟件研發能力的提升有比較大的幫助,比較吻合中國的資源條件和發展定位。 2、跨國軟件公司在中國設立的市場開拓機構 (1)利潤中心型。目的很明確,就是市場驅動,為了開拓中國本土巨大的軟件市場,是純粹的利潤中心。這類企業對國民經濟的稅收貢獻和就業貢獻較大,資源消耗少,有利于中國提升產業結構。 (2)競爭能力比較強大。一是具備成熟的軟件中間件和高效的軟件研發能力,二是具備對金融、電信、制造、政務等特定行業專業知識的深入理解,通過二者的結合形成核心競爭力來開拓中國本土的軟件開發業務。 (3)短期內對傳統的中國軟件企業有一定擠出效應,但長期看來競爭效應和示范效應會更為明顯,在這種競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中國軟件企業一定具備比較強大的國際競爭能力。 (4)軟件的技術含量較高,項目的技術示范效應比較明顯,對軟件應用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有著明顯效果。如中國建設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通過應用IBM等跨國軟件公司的系統,大大提升了服務效率和水平。 (5)這類公司基本上在中國同時會設立軟件研發機構和市場開拓機構。大部分情況下,軟件研發機構和市場開拓機構的業務并沒有關聯,一般都同時隸屬于總部管理。市場開拓機構中也會有一定的技術支持人員以方便市場開拓之用,只有當在中國的業務開拓過程中,確實需要研發機構提供技術支持時,彼此之間才會有業務上的聯系。 3、中國本土純粹的國際軟件外包企業 (1)是純粹的利潤中心,主要承接來自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軟件外包業務,以此獲得規模經濟上的收益。 (2)公司創始人一般都與跨國軟件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大多數企業的領導人或技術骨干具有海外留學或軟件開發經歷。往往是這些創始人在跨國公司工作中看到外包業務機會,開始創立這樣的企業。也就是說,外包業務開展之前企業并不存在。 (3)發包企業看重的主要的人力成本的優勢,承接的項目加工性質比較明顯。從全球分工的角度看,這類業務一般處在軟件研發中垂直分工中產業鏈比較低端的部分,技術含量不高,增值空間較小。 (4)企業增長速度十分迅速。以承接跨國公司離岸研發中心、跨國軟件企業分包業務為主。對藍領軟件工人有著強大需求,許多企業在幾年內就能達到3000人左右的規模,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業務再轉移的風險較大。由于這類企業主要依靠成本優勢生存,比較少地擁有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一旦出現新的人力資本較低、合適人才數量充足的新興市場,發包方很容易為了降低成本而將業務轉移出去。 由于軟件外包首先出現在跨國公司進入較多、本地軟件人才充足的地區,所以這類企業首先在北京、上海得到快速發展。但由于這類模式的成本敏感特性和北京、上海成本較高的影響,已經出現向西安、成都等二線城市轉移的現象。從發展趨勢看,這類企業可能出現企業總部和核心研發團隊在北京和上海、大量低層次的編碼和測試人員在其他城市的局面。 4、中國本土研發型的軟件外包企業 (1)擁有較強的軟件研發能力。一般都是依托過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在承接外包業務以前就已經存在。發包企業看中的不是人力成本的優勢,而主要是開發經驗和開發效率。 (2)企業可以通過承接外包業務中獲得的經驗為自身的軟件產品開發和本土企業服務,技術效應比較明顯。 (3)從全球分工角度看,這類企業承接的一般都是水平分工業務,提供的是端到端服務 (end-to-end services),技術含量比較高,增值空間比較大,項目研發性質比較明顯。 (4)容易成為發包企業的戰略性合作伙伴,長期合作的可能性較大,發包企業將業務再轉移的風險較小。 (5)服務合同持續時間長。這類合同一般需要進行長期的合作,軟件外包提供商和發包商之間需要經過長期的合作,才能開發出知識含量高、具有前瞻性的軟件產品。 這類企業是中國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突破的重要所在,這些企業本身就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現在又可以承接到國際上技術先進的軟件研發項目。政府如果給予相應的資金、人才方面的支持,很容易促使這些企業將在國際軟件外包中學習到的先進技術應用到國內市場,需要政府給予高度關注。 三、中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貢獻和需求要素分析 1、直接經濟貢獻。近3年來,軟件的出口增速基本上高于同期貨物出口增速,在服務貿易總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成為外貿出口的新增長點。2004年外資(含港澳臺)軟件企業數量盡管只占11.9%,但是資產總額占23.1%,就業占25.3%,營業收入占35.1%,這說明外資軟件企業的資本含量和單位人員產出效率都比較高。 2、創造就業機會。由于跨國公司十分看好中國的軟件人才素質和市場機會,紛紛加大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和市場開拓機構的力度。以微軟亞洲工程院為例,從2003年設立之初的20人發展到2006年的400人,間接受益于微軟亞洲工程院項目的國內合作伙伴員工從2004年的300名上升到2006年的2000多人。與此同時,純粹以承接軟件外包的本土企業發展速度更快,以北京文思公司為例,1995年成立時只有5人,到2006年9月份已經達到2400人。其中本科畢業的占70%,有研究生以及具有海外背景的達到30%,能夠熟練使用英語的技術人員達到90%。 3、產生技術外溢效應。由于大量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軟件研發機構承接的研發項目都是全球水平分工上的高技術項目,本土軟件企業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承接的軟件外包項目層級也在不斷提升。通過這些項目的合作開發、跨國公司的人員回流和企業間的學習模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將國際上先進的軟件研發技術和軟件項目研發管理經驗帶到本土的軟件企業中,促進本土軟件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 4、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的形成可以發揮行業的規模效應,有效降低軟件外包企業的外部成本。許多城市在軟件外包發展初期,企業散落在全市各處。自軟件園區開始建設以來,集中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大型軟件外包企業,產業集聚度明顯提高。以中關村軟件園為例,到2004年底,軟件園入區企業217家,僅占全市軟件企業數5713家的3.8%;就業1.36萬人,僅占全市軟件產業就業12.79萬人的10.6%;但是營業收入達到91.8億元,占全市325.4億元的28.2%,出口0.35億美元,占全市2.38億美元的14.7%。這充分說明軟件園區的企業在軟件產業的價值鏈上所處的位置較高,人均產值較大,產品國際化程度較高。軟件外包企業在園區內集聚之后,圍繞軟件外包形成了包括咨詢、培訓、咨詢、開發、分包、風險投資為一體的產業鏈,通過園區的基礎設施、品牌效應、風險投資、人才匯集等方面的資源共享,促進企業之間的技術學習交流和市場競爭,使園區的整體效益大于各組成部分的效益總和。 5、培育國內軟件市場等外部性效應。過去很長時間國內各界只重視硬件,對軟件的價值認識不足。Oracle、IBM等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初期,不得不將硬件價格提得很高,將軟件價格報低,甚至白送,而從硬件價格中將軟件價值進行回收。在長期的競爭合作中,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對軟件在提升競爭力方面的認識日益加深,這對國內軟件市場的培育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此外,跨國軟件企業的進入還在客觀上促使政府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改善電信、電力等基礎設施條件和管理服務水平,提高其他行業的生產效率。 應該注意到的是,由于不同外包模式的目的不同,其對承接國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有所不同,有的在就業方面貢獻很大,有的在稅收方面貢獻很大,有的在技術引進吸收方面的貢獻很大。具體見下表: 不同類型外包模式的貢獻效果分析 外包企業模式 跨國公司設立的軟件研發機構 跨國公司設立的市場開拓機構 本土純粹軟件外包企業 本土研發型軟件外包企業 典型企業 Microsoft亞洲研究院、Oracle、野村綜研、路透集團 IBM中國公司、SAP、SUN、Unisys、TCS 文思創新;博彥科技;軟通動力 用友軟件工程、方正國際、中科開元 企業特點 性質 附屬機構 子公司 獨立公司 依托高校、科研機構的獨立公司 項目來源 母公司 中國市場 國外市場 國外市場 項目技術含量 高 高 低 高 合作雙方關系 緊密 緊密 松散 戰略性合作伙伴 轉移風險 小 小 大 小 增長速度 穩定 快速 快速 穩定 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稅收 很少 很高 一般 高 出口 很大 少 大 大 就業 一般 多 大 一般 技術 可以帶來國際最為先進的軟件技術 行業間的后向技術效應明顯 管理示范效應明顯 可以接觸到國際最先進的技術 環境 產業發展號召力強,對形成良好的軟件發展環境十分重要 培育國內軟件市場;短期有擠出效應,長期有競爭和示范效應 進行產業鏈配套 利于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聲譽 所需要素 人才 大量技術素質高、成本低的高端人才 大量行業專業人才;軟件二次開發和技術支持人員 大量軟件藍領工人 大量高素質技術人才 技術 對技術交流的氛圍要求高 要求有專業知識,并了解中國企業的技術特點 對企業管理技術要求高 要求有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 資金 主要依靠母公司劃撥 需要大規模并購時的大量資金 市場 依賴母公司業務,對市場要求不高 要求有龐大的國內市場 主要面向國際市場 面向國際市場,提高為國內服務能力 其他 對人力成本和房租、電信等商務成本比較敏感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研分析整理所得。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開展國際軟件外包不僅可以帶來經濟、就業上的貢獻,還會帶來很大的技術外溢。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外包模式產生的貢獻和需求的資源條件不一樣,與此同時不同城市的資源稟賦也是不一樣的,二者必須實現良性對接,才可能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北京、上海有大量總部性公司,高端人力資源較為豐富,但是人力成本和房租、水電、電信等商務成本較高,這樣的資源條件決定這兩個城市可以作為中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龍頭城市,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重心應定位在兩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環節:軟件研發和軟件市場開拓。而西安、大連、成都等城市擁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商務成本相對較低,人員流動性小,適合開展簡單的、對成本比較敏感的軟件編碼、測試、本地化和BPO業務中的數據處理、文檔管理等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業務。 四、制約中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因素分析 企業是市場主體,許多關系到企業競爭力的問題需要企業自身去做,但是一些涉及到外部制度環境的問題需要政府著力加以解決。從調研中發現,中國要大力承接國際軟件外包業務,政府在提供支持、創造環境方面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政府財稅支持政策定位不明確。 目前中國對軟件產品研發和CMM認證、軟件出口、出國參展、軟件人員的稅收返還等都有一定優惠,但是在承接軟件外包的定位上還不明確,尤其是目前發展較好的幾個主要城市,認為只要是外包就符合城市發展特點,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外包企業都給予支持,而沒有看到不同的承接模式要求不同,城市間存在比較明顯的惡性競爭,不利于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中國外包”的良好形象。 在軟件企業的認定上只認定軟件產品企業,大量符合國際發展潮流的軟件服務外包企業難以享受到這些政策。 2、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還有欠缺。研發型軟件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十分重視,尤其是在企業還沒有獲得知識產權之前的商業機密保護,BPO型的軟件企業對商業機密的保護要求很高。盡管國內有完整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商業機密和數據信息等方面的保護上只有當違法造成損失之后才能進行懲罰,而且懲罰力度較小。曾經有一個日本高端研發項目發包到北京,由于接包企業的一個員工對企業管理不滿,聲言要在網上公布企業的研發進度和成果,引起日本企業高層的高度關注。事后由于制度上的缺失,認為該員工沒有產生實際的損害后果,沒有承擔任何民事和刑事責任,致使日本發包企業不再將項目發包到中國。因為他們認為一旦造成泄漏,將會給自己造成巨大損失,這也是許多高質量的外包項目難以發包到中國的重要原因。 3、高端人才依然比較緊缺。 盡管中國的軟件人才較多,但是真正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端人才依然缺乏,尤其是既懂行業專業知識、又懂軟件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嚴重不足。留學歸國人員以及在跨國公司工作的高層人員對母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中國盡管在留學生數量、吸引留學生歸國創業的吸引力方面有很大優勢,但目前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4、行業協會發展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盡管目前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將行業發展困境與政府溝通、規范和引導人員合理流動、推介中國承接軟件外包的特點環境方面與印度的NASSCOM相比還有很大不足。 5、融資環境需要改善。軟件外包企業融資困難。融資問題對于軟件企業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由于中國傳統的銀行貸款需要固定資產抵押,而軟件企業作為一個服務業企業往往只有比較少的固定資產。 五、中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政策建議 1、有針對性地提供財稅支持。 國家有關部門應研究中國促進國際軟件外包發展的宏觀政策,加大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對城市的發展定位加以引導。 改革現行軟件企業認定辦法,將從事軟件服務業務的企業認定為軟件企業,享受軟件企業相關支持政策。 改革對企業CMM、ISO等認證的支持方法。提供支持的政府部門需要進行考核,企業是否確實通過認證而提高了企業管理能力。促進企業改變觀念,通過認證切實達到提高企業管理能力的目的,而不是為認證而認證。 政府可以通過完善信用體系,解決銀行貸款的后顧之憂。打通出口信用保險、擔保、風險投資等多種融資渠道,改善軟件外包企業融資環境。 2、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盡可能制定法規,降低侵犯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的打擊門檻,加大打擊力度,加強知識產權、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保護。 3、進一步加大人才儲備。主要要解決高端人才的問題。中國有大量高素質人才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學習,有許多直接留在當地跨國公司就職,他們了解國際上先進的軟件技術、項目管理經驗和行業專業知識,通過制定一定的政策導向(從調研中反映出來,主要是要解決好他們的子女就學),加強宣傳推廣,吸引留學人員回國發展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儲備途徑。此外,可以建立多層次的軟件人才培訓體系,培養既懂英語、軟件專業知識,還具備行業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4、提高行業協會服務能力。借鑒印度NASSCOM的發展經驗,維護正當的市場競爭秩序,一方面促進軟件需求方了解軟件價值,培育并規范國內軟件市場,另一方面規范軟件外包企業的經營行為,尤其是在國際競爭中避免打價格戰等惡性競爭。聯合大中小型會員,以共同品牌開拓國際市場。推廣中國的軟件發展環境,使全球軟件發包企業了解中國的軟件研發實力和不同城市的發展定位。 5、創造條件協助企業開拓軟件外包市場。國際外包市場開發和國內軟件市場發展并重。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內軟件市場是國際軟件市場的重要構成,這從國際軟件企業大量進入中國就可以得到證實。與印度相比中國存在巨大的國內軟件外包市場,這是中國軟件企業開展外包業務的一個重要領域。要在目前日本市場的基礎上,力爭使承接的項目往價值鏈的高端爬升,同時要重視開拓歐美市場。發揮中國制造業發達的優勢,大力開展嵌入式軟件開發,做到單體軟件開發和嵌入式軟件開發并重。簡化出國簽證手續和外籍人員在中國工作簽證的手續,為人才的國際流動創造條件。
···································^^····································
軟件測試分類很多種,有白盒、黑盒、性能、安全性等,知識很多,留下郵箱,給你基本測試電子書看看; 第二個問題,行業待遇,和地市有關,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起薪都在3000以上,另外,還和你的測試水平和經驗有關,一般的測試工程師也就2000-3000元,高級一點的5000左右,如果你做到了性能測試工程師,7000到8000都不在話下。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2019年10月19日下午,中汽中心檢測認證事業部軟件測評中心(簡稱:軟件測評中心)成功承辦天津市軟件協會企業家周末下午茶活動,此次下午茶活動共有18位企業家參與會議由天津市軟件協會王森秘書長主持,軟件測評中心王偉副總工程師參與此次活動。
活動尾聲,“天津軟件協會企業家周末下午茶活動”承辦交接儀式舉行,本次活動主辦方中汽中心檢測認證事業部軟件測評中心與下期承辦方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承辦交接。
軟件測評中心以“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積極搭建行業合作交流平臺,推動汽車行業和軟件行業的跨界融合,助力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軟件測評中心隸屬于中汽中心檢測認證事業部。檢測認證事業部業務全面覆蓋檢測認證兩大業務板塊,下設運營管理中心、市場營銷中心、規劃發展中心三大職能中心及天津汽車檢測中心、武漢汽車檢測中心、寧波汽車檢測中心、廣州汽車檢測中心、昆明汽車檢測中心、華誠認證中心、鹽城汽車試驗場、上海卡達克公司、軟件測評中心、極限環境測試中心、上海卡壹公司等十一個業務部門,致力于為汽車客戶提供產品檢測、產品及體系認證、產品研發、委托測試、場地服務、品牌推廣、公開培訓等一站式綜合技術服務。
掃碼關注我們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