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也許,不是所有女性都適合做母親,也不是所有女性都應當做母親

    「媽媽」的身份對一個女性而言,具有某種天然的正確性嗎?
    圖片:marvelmozhko / CC0 「媽媽」的身份對一個女性而言,具有某種自然的準確性嗎? 簡單心理,心里有事兒,找簡單心理。

    前兩天跟伴侶聊天時,更加感受女人生娃真是一個有點魔幻的工作。

    我們伴侶圈里都有不少已有孩子的女性,她們中的大大都,都換了本身孩子(5 歲以下)的照片當頭像,并起了個近似“欣欣媽媽”、“陽陽媽媽”的微信名。

    “良多女人啊,一旦有了孩子,她的身份就徹底釀成了‘媽’,再也找不到她本身了。”伴侶如是說。

    母親節剛過,我們就來聊聊“當媽”這件事。

    也許,不是所有女性都適合做母親,也不是所有女性都該當做母親。

    當媽這件事,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先澄清一下:我們并不是想給母親這個身份加上一些條條框框的前提。只是說,當作為一名準媽媽,你可能需要做好一些籌辦。

    良多人都是在沒做好籌辦的環境下做了母親,這也往往是良多教育、家庭問題的來歷。

    先看一組美國的數據:

    在美國,有一半的懷孕都長短打算內。
    扶養兩個孩子到 18 歲,幾乎天天要花上 8 個小時。
    將一個孩子扶養到 18 歲需要破費約 22 萬美元(折合人平易近幣約 150 萬)。

    當然,這些數據未必合適中國國情,但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扶養孩子的經濟壓力又何嘗不大呢?

    更別提孩子充沛的感情需要了。總有人說“生下寶寶后你就會天然而然的愛 ta,庇護 ta”,但這種無私、抱負化的愛,真的那么輕易實現么?

    不是所有當作年女性、在所有時候點都適合當媽。

    當你知足以下這些前提,也許才意味著你在客不雅前提上“籌辦好”當作為一名媽媽了:

    • 壓力程度較低

    一項于 2017 年 10 月 8 日頒發的研究發現:壓力會影響家長們的的育兒體例。

    尤其是當壓力程度很高、極大占有著腦筋,甚至影響正常糊口的時辰。

    若是在工作、糊口持久高壓的環境生下孩子,怙恃可能會表示出更少的暖和,與孩子更低的回應、互動程度,更少的喜愛,也更有可能利用峻厲的規律來要求孩子。還可能利用“節制策略”讓孩子從命。

    比擬之下,壓力較小的怙恃會利用更積極的育兒行為,如暖和(Warmth)、靈敏(Sensitivity)、傾聽(Listening)、理解(Understanding)和撐持(Scaffolding)。

    • 擁有必然的時候和精神當作本

    社會意理學上有一個假設:人是活在一個以自我為中間的,構建出來的宿世界里。

    換句話說,我們每小我的宿世界都是以本身和圓心發散,再發生響應的關系收集:家人、伴侶等等。

    當我們小我的糊口碰到問題,好比工作危機、人際問題,很輕易優先陷入小我的焦炙。這時便很難將存眷點從本身的困境中轉移,去向理家庭和孩子的問題——

    孩子埋怨同桌欺負本身、或提出一些無邪的問題,城市被當當作“眇乎小哉”的小問題。

    想象一下,當你正在面臨裁人問題時,孩子做錯了事,你是賞罰他仍是慢慢溝通?

    孩子拼裝模子掉敗,你是選擇親手直接把模子快速組裝起來,仍是花更多時候,坐下來和他一路會商策略、尋找解決方案?

    是以,對于一對“做好籌辦”的怙恃來說,時候和精神當作本是必需考慮的。

    • 在糊口中搭建“腳手架”的能力

    搭建“腳手架(Scaffolding)”,說人話就是“幫忙孩子符合現實的提高”。

    再看個例子就大白了。

    有一個研究,把孩子和怙恃放在一個游戲區,讓他們別離介入三個使命:

    一個兒童本家兒導的游戲使命,孩子可以選擇和家長一路做什么勾當。
    家長本家兒導的游戲使命,由家長決議和孩子做什么使命。
    潔凈掃除。

    最后一項使命是存眷的核心。

    研究人員不雅察并闡發了怙恃與孩子一路介入潔凈的體例:是怙恃全程本身掃除嗎?仍是號令孩子做完所有工作?

    更好的環境是,怙恃與孩子一路介入清理使命,并把此次機遇當做與孩子互動、對話、增進豪情的平臺。

    上面這個嘗試中,若是怙恃可以或許用一些交流和開放性的說話,為孩子締造一個平安的犯錯情況,指導孩子完當作他們原先無法自力完當作的使命,就是當作功搭建了“腳手架”。

    搭建“腳手架”的能力,經常被心理學家看作是一項優異怙恃的指標。

    • 和丈夫擁有杰出的豪情糊口

    有大量關于單親家庭的研究表白,仳離家庭孩子受到的大部門危險其實并不來自于“離婚”這件事自己,而是離婚前怙恃無休止的憤慨和爭吵

    換句話說,若是怙恃兩邊和等分手,并合理介入孩子此后的糊口,讓 ta 感受到被需要和被愛,這種處置體例,遠比名義上的“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而強行維持一段不親密的、時常發生爭吵的婚姻關系更好。

    是以,夫妻兩邊豪情的親密度,對于決議“是否生孩子”來說,同樣很是主要。

    再重申一下,上述前提并非說一個女性不知足 xxx 前提就不適合做母親。究竟結果,良多人即使沒有受過杰出的教育、沒有豐碩的理論常識,仍然把后代扶養的很好。

    說這一切的本意,只是但愿一對夫妻在籌辦生娃之前,真的去當真思慮一下:我們籌辦好了嗎?老婆籌辦好了嗎?

    當媽這件事,也并非所有女性都必需做

    和怙恃的聊天中,我多次和他們爭論:婚姻和孩子并不是必需品。

    若是伴侶和我,不克不及同時意識到養育孩子需要具備哪些前提,無法和我一路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不僅僅指經濟層面),那我是絕對不會孕育一個孩子的,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怙恃每次都付之一笑:你還小,還不懂事,等你 xxx 樣就不會這么想了。

    唔......每次聊到這里,我就起頭腦袋疼。

    有些不雅念,和怙恃輩溝通確實沒那么輕易。

    但至少,我們本身需要真正有足夠清楚的熟悉,并有所對峙。

    在思慮女性與母親的關系之前,讓我們再來從頭看兩個老概念:

    •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

    即:我為什么要當作為一名母親。

    人總要想清晰本身到底為什么要生孩子,是出于本身的期望?仍是家庭壓力?仍是“女性就需要生孩子”的刻板印象?

    必需認可,若是一名女性做出拒絕生娃的選擇,尤其在中國,會受到很大的阻礙。但這并不當作為女性必需生育一個孩子的來由。

    • 女性物化(Objectification of Women)

    女性物化,顧名思義就是:將女性當做物品看待,輕忽女性的本家兒不雅體驗。

    因為今朝仍然只有女性具有生育能力,所以天然有一個不雅念:你可以生孩子,所以你應該生孩子。

    再加上出于各種自身需求的考慮(例如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子孫環膝),無論這些需求是否合理,“催婚”、“催生”等現象就發生了。

    那么,這個過程中,女性本身的設法在哪里?

    更值得注重的是,在當下這樣一種糊口語境里,對女性物化的認知是很輕易內化的。良多女性都意識不到,在某種水平上本身其實正在“知足他人擁有一個孩子的愿望”,而并非出于本身的真實意愿,發自心里的想要一個孩子,而且愛這個孩子。

    自由支配本身的身體,是每小我本就擁有的權力。

    在孩子這件事上,女性本就值得擁有更高度的自由。

    參考文獻:

    Adrian Furnham. (2015). Choosing to bechild-free. Psychology Today.

    Ellen Walker.(2011).To Be or Not To Be a Mom?Will I Be A Mom?.Psychology Today

    Sanner, C. M., & Neece, C. L. (2017). Parental Distress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Parenting Behaviors as Mediator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11.
    • 發表于 2019-05-13 21:15
    • 閱讀 ( 725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