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何評價鄧超導演新片子《銀河補習班》?
劉博洋,天體物理學博士生
承蒙片方供給不雅看點映的機遇,很歡快看到在《流離地球》橫空出生避世的中國科幻元年,這么快就又有了一部包含太空科幻元素的中國片子問宿世。
下文有潛在劇通風險(盡管透的不多),建議不雅影后閱讀。
這部片子中航天員太空自救這部門情節,在航天角度來看,有頗多值得一說的細節。
要還原片中的整個太空變亂,需要解答三個疑問:
航天員在太空到底出了什么事?有多危險?他們是怎么回來的?
(1)出事的時候點。
我們要從片中“曙光十六號”的使命規劃說起。
變亂發生前,臺詞說“顛末漫長的57天……圓滿完當作使命,三天之后即將返航”,也就是說,這是一次在軌駐留長達60天的飛翔使命。
在軌駐留60天什么概念?
2016年發射升空的神舟十一號,是中國今朝為止,持續時候最長的一次載人飛翔使命,在軌駐留時候是30天。

30天,是國際公認的中期在軌駐留的時候門檻。
片子中,2019年發射的“曙光十六號”,在軌60天,則是在神舟十一號根本上,破記載地當作倍晉升了使命方針和使命難度。
60天時候,航天員始終處于掉重、狹小密閉情況,可能導致一系列心理功能下降和心理問題,加上持久密閉情況的空氣和水質污染、空間電離輻射風險,在這個階段,航天員處在一個不允許丁點不測的高危險情況中。

就在這即將“勝利返回”的時刻,飛船出事了。
航天員馬飛說,“最糟糕的是,這一切都發生在飛船方才起頭制動的返回階段。”
這個“最糟糕的階段”是個什么階段?
起頭制動,是飛船起頭返回的第一個階段:制動離軌段。
策動機開機,發生與飛船飛翔偏向相反的感化力,飛翔速度降低,飛船離開本來的軌道,逐漸過渡進入地球大氣的返回軌道。這個過程,近似于“剎車”。

也就是說,按照使命規劃,此時的飛船已經處于返回流程,留給航天員應對告急狀況的時候已經不多了。
(2)發生了什么狀況?
“萬惡的太空碎片,打傷了返回艙的隔熱瓦,還打壞了中繼天線,我們和地面徹底掉去聯系了。”
指令長這句話,有3個主要信息:
a)飛船遭遇太空碎片襲擊。
太空碎片又叫太空垃圾,可以說是各大科幻/太空災難片的老伴侶了。

太空碎片小到粉塵、大到整個飛船殘骸,環抱地球軌道飛翔,在軌道傾角下,一旦與飛翔器碰撞,相對速度最高可達每秒10公里以上,具有龐大粉碎力。
好萊塢片子《地心引力》里,宇航員出艙勾當,遭遇數目和體積龐大的太空碎片襲擊,直接導致了整個空間站損毀。

實際中,太空碎片的粉碎性也受到高度正視。2014年,NASA就曾在3周內持續兩次調整空間站軌道,以遁藏太空碎片襲擊。
片子對太空碎片撞擊造當作后果的表示現實上比力禁止,實際環境很可能更糟。
b)碎片襲擊造當作了返回艙隔熱瓦的毀傷。
隔熱瓦是什么?
當返回艙進入大氣層與大氣猛烈摩擦時,艙體頭部的艙表溫度高達幾千攝氏度。若是不解決防熱問題,飛船還沒落地就會燒當作灰燼。為了防止被銷毀,返回艙的艙體外部需要籠蓋一層特別的燒蝕材料。


這層材料就是隔熱瓦。遇高溫,它的概況部門會熔融蒸發、分化氣化,經由過程材料的燃燒把熱量帶走,使返回艙內部溫度能節制在30度擺布。
隔熱瓦材料特別,外層受損,在太空中幾乎是無法修補的。
它的毀傷會造當作什么后果?后面說。
c)碎片撞擊同時造當作中繼天線受損,導致飛船與地面掉聯。
中繼天線是什么?就是飛船艙體上能看到的“最大的那口鍋”。

簡單地說,飛船與地面的通信并不是直連的,而是經由過程這個“大鍋狀”的中繼天線作為中心設備,進行飛船與地面節制中間的數據傳輸。
中繼天線受損,飛船與地面掉去了中轉站,造當作了兩方的掉聯。
掉聯意味著什么?會發生什么后果和危險?
制動階段之后,飛船將進入返回的下一個階段:自由下降段。
自由下降段是這樣一個階段:飛船從分開原運行軌道到進入大氣層之前這段過程,飛船受到的空氣阻力很小,本家兒要就在地球引力的感化下,呈自由飛翔狀況。
按打算,在這個飛翔階段,飛船要完當作推進艙分手(從片子畫面看,還包羅軌道艙分手),成立再入姿態等主要飛翔事務。

此時,返回艙成立準確的“再入姿態角”,也就是飛船進入大氣層時飛翔偏向與本地程度面的夾角,是飛船平安返回地面的關頭。
再入姿態角必需切確地節制在必然的規模內:若是角度太小,飛船將從大氣層邊緣擦過,飛標的目的太空不克不及返回;若是角度太大,飛船返回速渡過快,就會像流星一樣在大氣層中被銷毀。

而這個精準的節制,需要經由過程地面節制中間進行大量及時計較,再將計較數據發到飛船來實現。
馬飛說“錯過了再入點”,意味著原本的返回數據已經不合用于突發的新環境了。
與地面掉聯,則導致飛船無法從頭獲得精確計較的返回軌道。飛船無法獲得精確的再入角數據,將面對完全掉控滑標的目的太空、或者在大氣層被銷毀的致命危險。
就沒有此外法子了嗎?
也不是。
出于平安考慮,飛船設計有一個原則,各個環節至少是三套冗余系統。
什么叫冗余系統?就是三套系統同時運行,即使兩套都壞了,只要還有一套沒壞就能正常運行。
所以航天員馬飛提到了,“自立返回和手動返回”。

可以這么理解,就算呈現了飛船與地面完全掉聯的求助緊急狀況,飛船仍然有兩個可以實現順遂返回的備份方案:
飛船可以依靠一套自立返回系統,在平安的再入姿態角完當作返回;
或者,最極端的環境下,航天員還可以本身手動判定、節制飛船,以平安的再入姿態角完當作返回。
但這又呈現了新問題。
自立返回和手動返回都屬于“彈道式返回”。
什么是彈道式返回?
彈道式返回是國際航天汗青上最早實現、也被大量應用的一種返回體例。
簡單說,就是飛船在再入大氣層的飛翔過程中,受到的空氣動力只有阻力,沒有升力。
再簡單說,就像你在空中看準了地面一個規模,把飛船一扔,讓它完全自由落體,全速沖標的目的地面。
彈道式返回有什么問題呢?
彈道式返回因為速度完全不受節制,飛船受到的過載龐大,艙體與空氣猛烈摩擦,熱流密度高,艙體溫度上升極快。
于是問題來了。
片中,返回艙的隔熱瓦遭遇碎片撞擊,已經受損。
而這個受損處很可能導致在進行彈道式返回時,艙體猛烈升溫,受熱不均,造當作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燒裂損毀。
“返回艙,還有我們,嘭,一個大火球。”

那么,自立返回和手動返回兩個方案都不成行了。
沒有此外法子了嗎?
彈道式返回的方案不成行,就只剩下一個法子。
馬飛說:“隔熱瓦損壞的前提下,我們獨一的法子,就是采納升力式返回。”
什么是升力式返回?
簡單說,就是在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發生必然可節制的升力,操縱升力節制下降的速度,大大減小返回艙承受的過載。
再簡單說,就是鄙人降過程中,節制返回艙發生升力,減速。
慢點兒著陸。

升力式返回有什么特點?
因為速度可控,返回時的彈道航程長,艙體承受的過載更小,溫升低。在可接管的溫度規模內,有可能讓返回艙在隔熱瓦毀傷的環境下平安返回。
問題又來了。
升力式返回需要發生必然“可節制的升力”,這意味著,要實現升力式返回,必需經由過程地面的大型計較機從頭計較飛船新的及時軌道數據,生當作返回程序注入飛船來完當作。
換句話說,要升力式返回,必需和地面恢復聯系。
怎么恢復聯系?
修天線。
要修好中繼天線,就必需航天員出艙。
片中,指令長提到出艙服的殘剩氧氣量顯示只夠四分鐘,在實際環境下,氧氣殘剩含量若是僅剩這么點,出艙長短常危險的,幾乎就是送死。
這也是指令長果斷拒絕航天員馬飛出艙申請的原因。

但馬飛仍是出艙了。必需吐槽一下,氧氣殘剩四分鐘其實是太……少了。這可能是這類片子的配合問題,像《火星救援》最后扎破航天服當空氣動力,在實際中這幾乎都是必死的行為。只能理解這些迫近實際極限的藝術夸張,確其實理論可及的實際規模內幫忙片子加倍嚴重刺激。
馬飛出艙太空行走這個段落,片子用了幾乎豪侈的大篇幅,死力襯著了從出艙口到中繼天線位置一路摸爬滾打,路途之艱難。
不外數米的直線距離,爬曩昔就行了,有需要這么堅苦驚險嗎?
有。
在實際的航天出艙勾當實踐中,難度只會更大。

在實際環境下,馬飛出艙的這個行為有多危險?
航天員手松開把手,一不小心就會飄走。出艙服一旦掛到艙體什么工具掛破了,泄露的氣體就會發生一個推力,飛遠就回不來了。

片子里,航天員馬飛幾回在飛船艙體上以長距離跳躍(以至最后解開平安繩跳躍)的體例和時候競走,這是近似于《地心引力》里宇航員在空間站龐大殘骸上激烈摔打、艱難抓住艙體進入艙內,《火星救援》里宇航員扎破航天服以發生推力、最終獲救,等等片子的處置手法。
這些片子中的動作,在太空勾當的實際實踐中,以今朝人類的科技和生命保障程度,都是不被鼓動勉勵和許可的。一名當作熟的航天員,需要整個國度以數千數萬小時的時候當作原本培育,航天員在太空的任何行為,都需要有滿有把握的保障。所以這個部門,屬于是片子這門藝術基于實際的合抱負象和藝術夸張。
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個問題了。
馬飛修晴天線,還有時候和機遇返回艙內嗎?

航天員馬飛達到中繼天線位置后,片中呈現了一個主要的細節。指令長在通信頻段提醒馬飛“趕緊修晴天線,你還有充沛的氧氣含量可以回艙。”
什么意思?為什么會還有“充沛的氧氣含量”?
冗余設計。
前面提到了,出于平安考慮,飛船設計的原則各個環節是至少三套冗余系統。此時,指令長設心猿意馬的三分鐘倒計時已經到了,他為什么會對馬飛說“還有充沛的氧氣含量”?
只有一種詮釋。氧氣含量在數值顯示的規模之外,是還有設計余量的。簡單說,就是還有備份的氧氣。指令長發現了這一點。
原本已經扔失落平安繩的馬飛,可否當作功原路返回艙內,最大的障礙,是時候。
時候越少,航天員越輕易忙中犯錯。而茫茫太空,航天員幾乎沒有任何可犯錯的空間。一個動作掉誤,就會致命。
可以說,是無數在地面上、奮斗在航天事業一線的航天科學家和手藝人員,以他們無數次的預演、無數種平安方案試驗,在最不成能的絕境中,為馬飛爭奪到了貴重的時候,給了馬飛一個返回艙內的機遇。
若是你深知自上個宿世紀五六十年月以來,幾代中國航天人的艱辛支出、勤勉不易,就會對片子里涉及的所有這些細節,生發出更多更多更多的感到。
我相信導演確其實航天專業方面做了功課,設計出這些情節和細節。一個有影響力的片子,樸拙地標的目的不雅眾宣傳和稱頌了載人航天事業。這是我對它布滿敬意的原因。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