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歷 | 《清明上河圖》局部
河南,14億中國人的老家。
01
河南人的一天,從一碗胡辣湯起頭。
胡辣湯有四大標配:肉湯、噴鼻料、面筋和配菜。
牛羊骨血湯熬足八小時,放八角、胡椒、肉蔻等十幾種噴鼻料,倒入獨門搓洗的面筋,放入肉片,紅薯粉條、黃花菜、木耳、豆腐皮、海帶、花生等配菜,一大鍋糊糊涂涂的湯熬當作。
咋一看,胡辣湯黑不拉幾,按《舌尖上的中國》的說法:
“無論怎么拍,都是稀糊糊的不上相,慘不忍睹。”
圖片來歷 | 記載片《舌尖上的中國3》
第一次見的人,還沒用勺子伸進碗里劃拉幾下,看看個中真諦,就扭頭走開了。
事實味道若何呢?喝過的人天然懂,內有乾坤。
朝晨,街角的胡辣湯攤子早已坐滿了人,門口也排起了長隊。
老蒼生上一秒睡眼惺忪,下一秒就火眼金睛,緊盯著攤子即將騰出的座位。
“老糝兒(教員),胡辣湯,油饃頭!”
取到湯后,他們看塑料凳一空著,頓時補位。
趁著熱氣,往湯里淋噴鼻油、陳醋,放一撮噴鼻菜、一勺榨菜。
然后,捧著碗,“刺—溜”一聲,一口下肚,麻辣鮮噴鼻味上頭,額頭滲出汗,全身暖洋洋,慰貼!提神!
這還沒完,胡辣湯還得配著噴鼻脆油饃頭、水煎包、雞蛋布袋、肉盒或油餅喝,濃湯配炸物,那人世可太值得了,得勁兒!知足!
“早上一碗胡辣湯,給個仙人都不妥。”
在河南,胡辣湯沒有獨一正宗的,有西華逍遙鎮、漯河海說神聊舞渡、淮陽朱家、開封素胡辣湯等多個門戶。
辣、咸、稠、淡任君遴選,只要你喝到最愛的那一碗,它就是最正宗的胡辣湯。
盡管胡辣湯長得不精美,但它有炊火味,陪著河南人走了1059年,大寫的河南之光。
四方食事,不外一碗人世炊火,懂它的人天然會懂。
河南人也像胡辣湯,盡管被外界曲解,但,實其實在接觸過他們的人,天然會懂。
02
海說神聊宋期間,活著界第一座生齒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會——汴京(河南開封),全宿世界也沒想到徽宗皇帝會迷上一條目神奇的湯。
那時徽宗最得寵的小寺人看皇帝經常沒精打采,那狀況就跟咱們周一上班的狀況一模一樣。
小寺人剛休完年假回來,旅途中剛好珍藏了兩張方劑,一張是少林寺“醒酒湯”,喝完神清氣爽;另一張是武當山“消食湯”,通秘排毒。
為了哄皇帝高興,小寺人讓御膳房將這兩張方劑合二為一,炮制了一條目新湯。
固然樣子看上去不咋地,但皇上喝完后,開胃健脾,精力矍鑠,龍顏大悅,將這條目湯賜為御湯,還賜名為“延年益壽湯”。
這條目湯,就是此刻河南人的“第一條命”——胡辣湯。
圖片來歷 |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微博
因為是御湯,可想而知,少少河南蒼生能喝。
不外皇恩浩大,徽宗將胡辣湯賜給了兵人們,此湯冬御寒,夏避暑,兵人們喝完不再傷風發燒,將湯奉為神湯。
宋朝最鼎盛時,就是胡辣湯最輝煌時,于是它被畫進了《清明上河圖》里。
圖片來歷 |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一畫完,靖康之難發生了,黑龍江的金朝一舉拿下海說神聊宋,河南戰火焚燒,起頭了汗青上最大一次遷移。
河南起頭斷崖式覆滅,一跌落就是800多年。
遷移途中,小寺人為了餬口,開小攤賣胡辣湯,無數河南人平易近愛上了這種暖胃驅寒、提振精力的滋味,靠著這碗胡辣湯活了下來。
流離失所中,故里的湯最能果腹,也最能暖心。
現在的河南人平易近,無論在哪個城市餬口活,下班后,必然會去本地的河南鋪子喝碗胡辣湯,跟老鄉們吹吹水。
“我的老鄉要吃飯啊。”只要有老鄉在這座城市里糊口著,胡辣湯老板娘那鍋粘稠的黃湯,就會一向熬下去。
圖片來歷 | 記載片《舌尖上的中國3》
在大農業時代,河南是六合之中,是5000年的華夏文明高地,是5000年的中華糧倉,更是風云驟變的古疆場,住在這個“一把洛陽鏟下去滿是祖宗”的河南人,見證了太多皇朝的海市蜃樓。
但你要問河南是什么?河南人的謎底從來不是那些汗青高光時刻,而是:
“河南就是一碗五味雜陳、苦辣酸甜的胡辣湯。”
他們,將所有的汗青和災難都揉進了一碗湯里,地道務實。
03
早晨胡辣湯,午時燴面,是河南的性格。
胡辣湯,河南人的“第一條命”;燴面,則是“第二條命”。
燴面的汗青只有60年,比不上胡辣湯的上千年,憑什么能當作為河南人的第二條命呢?
抗戰期間,日軍飛機經常空襲河南。
那時有一位良庖叫趙榮光,出格喜好吃面食。飛機來了,趙師傅就去躲飛機,回來后,看碰頭條坨了,就加點羊肉湯燴燴再吃。
久而久之,趙師傅發現從頭燴過的面也很好吃,就潛心研究,當作了抗戰的河南人平易近填飽肚子的來歷。
圖片來歷 | @更河南
無數的戰亂、饑瑾,培養了河南人的立場:在世是第一要務,在世就要務實。
60年的燴面,就是務實和知足的象征。
吃燴面是務實,做燴面是“海納百川”,沒有同一尺度。
在家里,無論有無噴鼻料,不管有無牛羊肉高湯,
只要有湯、有面、有菜,只要燴統一鍋,就是河南燴面。
面可所以手扯寬面、刀切寬面,也可以用刀削面;
噴鼻料也沒有同一尺度,憑您口胃抉擇,只要不袒護湯味就可以。
在燴面館里,廚師對燴面的高尺度就是高湯噴鼻料。
您別看這高湯邊幅平平,里面的噴鼻料可是有八角、花椒、玉果、小茴噴鼻、白芷、丁噴鼻、噴鼻葉、桂皮、噴鼻沙、草扣、畢卜、草果、陳皮、厚樸、干姜、辛義花、干松、枝子、沙仁等。
跟廣東藥材式的老火靚湯可有得一比,一熬就是5小時。
圖片來歷 | @更河南
可以這么說,燴面的做法只有60年,可燴面的河南高湯可有上千年。
所以,吃河南燴面,垂青的是湯,每碗湯的配方,都是廚師的獨家秘方,也難怪河南群眾午時都要吃碗河南燴面,早上精氣神耗損太多,得補補。
對于在外打拼的河南人平易近,吃上一碗燴面,最后必然會把湯喝完,每一口都是額外噴鼻濃的上千年河南故土味道,吃了心安。
就像河南網友溫翔龍所說:
“豫菜見證著自夏商以來,華農歷史的歲月滄桑;孕育著黃老思惟、不偏不倚;傳承著程朱理學。
喝其湯,染指華夏、八百諸侯會孟津的汗青典故訴說著這片地盤的血與淚。
但這片地盤上的兒女,逆轉了“巧配偶難為無米之炊”的任天由命,而是以其儉樸的食材做出了美酒玉液搬的湯。”
圖片來歷 | @更河南
04
河南,華夏大地,中國之中,得華夏者得全國。
除了會熬湯,河南還有一股霸氣。
仗著這股霸氣,河南人平易近練當作了“兩摻兒”“三摻兒”的做飯特技。
“兩摻兒”,就是把兩份食物摻到一路吃,實現食物界的大同。
咸辣胡辣湯摻滑嫩豆腐腦;土豆粉摻刀削面;羊肉燴面摻萬物......
在河南飯桌上,葷的素的,咸的淡的,軟的硬的,全拿一碗摻了。
山里珍饈,海里甘旨,陸上好菜摻當作一碗融飯、菜、湯于一體的“N摻兒”,色噴鼻味俱全。
這就是華夏人士的包含萬象,實現了河南老鄉老子的胡想:無為而無所不為。
華夏人士這種包涵心態,還表現在“萬物皆恁”和“萬物皆中”的河南話。
夸人,說“恁”!(何等!)
“這妮兒長得真富態,大臉盤恁都雅,排場!(有面兒)”
“咦,恁(你)對象咋恁帥哎!”
打罵,說個恁,氣焰猛增!
“說你咋恁牛掰?!”
夸人,打罵,萬物皆可“中”!
“妮兒,咱去吃燴面,中不中?”“中!”
“你看我這衣裳中不中?”“中中中!排場!”
“你幫我個忙,中不中?”“中中中!放置!”
你要1分鐘內學好河南話,這宋朝的尺度通俗話,是有訣竅的:
用通俗話念“一把舊傘”,你就學會了河南話的“1893”;
用通俗話念“1893”,你就學會了山東話的“一把舊傘”。
學好1893,河南話山東話兩不誤。
河南人一邊大氣包涵,一邊謙善低調,見誰都喊老糝兒(教員)。
打車時,“教員兒,火車站走不走?”
買工具時,“教員兒,拿包煙。”
華夏的“中”,是中間,中心,中庸,是不偏不依,方才好,河南將這份不偏不依的富有心態活在了糊口方方面面。
05
中華5000多年汗青,河南占了3000多年朝代國都史;
中華24個朝代,422個皇帝,河南實地見證了20多個朝代興替,300多個帝王更替。
所以,江湖傳說風聞,河南人手一把“洛陽鏟”,在蓋新房前,都要拿洛陽鏟挖一挖土,自行辨別一下,土下有沒有千年陵墓。
河南,一鏟子下去滿是祖宗。
一旦辨別有墓,那就再找一處新地蓋房,省得竹籃吊水一場空,也省得驚了祖宗的千年好夢。
老話說得好:“若問古今榮枯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盛產古墓,見識多了,洛陽人平易近也就發現了洛陽鏟,供全國的考古學家利用,也供河南地鐵局利用。
究竟結果,作為千年古都,河南和西安一樣,哪里有地鐵和地產,哪里就有考古隊。
一邊修地鐵,一邊考古;一邊建房,一邊考古,這都是古都綁縛在一路的三大天團。
更況且,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占了四座:
洛陽,十三朝古都;
開封,八朝古都;
安陽,七朝古都;
鄭州,夏商古都。
看來,河南三大天團的工作難度要比西安天團更難些。
現在,這把鏟不僅能挖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也在互聯網普遍利用,好比,現在一個小影迷喜好一個演員,那么就籌辦用洛陽鏟挖偶像的“千年資料。”
圖片來歷 | @最甜輔助 @1lios @碧live
宿世間萬物,都有蝴蝶效應,要不是華夏文明的第一任老邁——黃帝的口頭禪“中中中”,傳給了兒女子孫,那么河南地底下就不會藏有那么多寶貝:
黃帝一句“中中中”,華夏文明在河南沖積平原飛必沖天,降生了;
中華缺文字,黃帝一句“中中中”,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在河南安陽出土;
中華缺經濟,商朝王帝一聲“中”,商人、商品、貿易的第一次開蒙,開在河南;
中華缺科技,河南科學家們一聲“中”,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在全宿世界沸騰,中華四大發現,河南占了三個。
“河南并不是中漢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但它是最主要的孵化器。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一把洛陽鏟,足以證實這個孵化器的神奇之處。中漢文明恰是經由過程它的孵化,造山造水造中華。
圖片來歷 | @大洛陽的人
06
河南是中華的長者,當之無愧,但時代不饒人,驟然間,它當作了令人唏噓的長者,受盡各式曲解。
1938年,為了阻礙日本戎行南下,國平易近黨扒開了黃河大堤,萬萬河南人平易近陷于洪澇饑饉中。
1942年,河南大旱,萬萬人受災。
河南流離失所了800多年,來到近代,依舊躲不外戰爭和洪災。
但這位看盡榮辱興衰的長者,正以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追趕時代的節拍,默默地回復著,正如那碗五味雜陳的胡辣湯,越熬越有味。
這個百年來被饑餓困擾的省份,現在產糧1300億斤以上,蛻釀成了中國人的大糧倉,實現了“河南熟、全國足”。
河南每10碗中國糧,有一碗產自河南;每4個饅頭,有一個用的是河南面粉。
河南以一省之力出產了全國85%速凍水餃,75%湯圓、50%火腿腸以及33%便利面。
華夏的“中”,被河南演釀成了中國的中心糧倉、中心廚房以及中國勞動力資本的中心倉庫,合稱中心大倉。
中國有姓氏共11969個,此中三分之一的姓氏出于河南;中國前100生齒大姓里,有83個出于河南。也就是說,大都中國人,其實都是河南人。
所以,河南不只是一個處所,而是代表著華夏文明。
河南文明像蒲公英種子,生根抽芽的處所,就是華夏文明繁衍生息的處所。
仍是那句老話,當經濟海潮撤退時,城市文化的力量便會浮出水面。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節拍,有它的性格,不該該陳舊見解。
在期待著文化力量浮出水面的過程,這些蒲公英種子,正在以固執的生命力,在大江南海說神聊扶植著,然后下班到館子里喝一碗熱騰騰的胡辣湯,便已知足。
當然,除了胡辣湯和燴面,這片華夏大地還有更多好吃的,如下圖:
圖片來歷 | @河南-百度
最后,豫見中國,老家河南,華夏必將崛起。
參考資料:
劉震云:《溫故一九四二》
鳳凰網:《劉震云:河南人最詼諧,詼諧是人的最高境界》
虎嗅網:《中國靠什么養活14億人?》
誰最中國:《老家河南》
CCTV7農業節目:《農安全國的河南擔任》
河南省統計局、國度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河南六十年》
陳琳:《論《一句頂一萬句》中“河南人”的性格特征》
記載片:《舌尖上的中國3》第二集:噴鼻 聞著就讓你垂涎的小吃
央視記載片:《考古中華》·河南篇
BBC記載片《Amazing Henan-Where China Began 》
星球研究所:《什么是河南?》、《河南將去往何方?》
地道風景:《河南人的酸甜苦辣都燴在了這碗面里》
Feekr觀光:《這一碗胡辣湯跟河南人一樣,被人曲解太多,吃過的人才曉得它的甘旨》
/今日作者/
圖片來歷于收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注明
封面來歷 | 《清明上河圖》局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