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會學方法是一種看待病人治療的方法。運用這種醫學觀點的醫生把病人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狀況視為個人整體健康的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喬治·恩格爾(George Engel)發展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理論,他把它看作是主流生...
生物心理社會學方法是一種看待病人治療的方法。運用這種醫學觀點的醫生把病人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狀況視為個人整體健康的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喬治·恩格爾(George Engel)發展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理論,他把它看作是主流生物醫學方法的一個替代品,它完全集中在疾病的物理方面。最初,他的想法沒有得到那么多的支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一些理論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生物-心理-社會的方法通常不被認為是規范,但許多想法已經產生了影響醫學。

應用生物心理社會方法的醫生將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狀況視為患者整體健康的組成部分。
多年來的研究表明,當涉及到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時,會產生一些真正的生理后果。一個相當著名的例子就是安慰劑效應。病人可以被告知他們正在服用藥物,而事實上他們并沒有,他們可能會感到某種程度的緩解,只是因為他們相信這種藥是真的。其他研究表明,快樂的病人比抑郁的病人康復得更快,康復的機會也更大。這些數據基本上支持了生物-心理-社會方法背后的理念。

某人在進食時由于缺乏控制而生病,可能會被視為有心理問題,并直接導致身體后果
另一個有利于更廣泛治療患者的概念是,行為往往與疾病直接相關。例如,當人們在進食或使用有害物質時,往往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而生病。這可能會被視為一個心理問題,會產生直接的身體后果。遵循生物-心理-社會方法的醫生往往會將患者的方方面面視為整體健康的重要關鍵,他們通常會尋找可能使人更容易生病的心理傾向。

處方抗抑郁藥可能包括在治療心理狀況的生物心理社會方法中。
當人們確實生病時,有時生物-心理-社會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忍受疾病。即使治療患者的心理或社會生活沒有直接的生理后果,它仍然可以在患者的整體生活體驗中發揮作用,因此,影響患者對健康的認知。例如,如果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感到沮喪,并且總體上情緒不好,他的身體癥狀可能會有所改善,但不會真正改變他整體的負面看法。醫生采用生物-心理-社會方法可能會考慮到這一點,并可能通過提供咨詢師或抗抑郁藥物來幫助患者。

研究表明,抑郁的人比快樂的人治愈疾病的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