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黃河流域是地球上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從8000年到4000年前,原始人類發展了農業、動物馴養、等級社會組織、表意交流等社會基石,像尼羅河和印度河周圍的地區,是最有活力的文明中心,因為它們提供飲用水和灌溉用水,季節...
中國的黃河流域是地球上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從8000年到4000年前,原始人類發展了農業、動物馴養、等級社會組織、表意交流等社會基石,像尼羅河和印度河周圍的地區,是最有活力的文明中心,因為它們提供飲用水和灌溉用水,季節性洪水豐富了耕作的土壤,一條通航的貿易航線。

蠶繭。絲綢編織在黃河流域。
黃河,流經中國北方3400英里(5500公里),中部形成黃河流域。昆侖山夏季的強降水為河流的西部源頭注入了水和一種叫做黃土的表層土。黃土也是一種淤泥,也是種植莊稼的理想之地。被稱為"中國的悲哀"的黃河漫無邊際地泛濫在中部平原,幾百年來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然而,有利的洪水在黃河流域的低洼地帶沉積了營養豐富的黃土,形成了,平坦的黃土高原被稱為泰元,人類在這里建立了新石器時代的群落。

黃河流域就位于中國境內,由于當時黃禹流域的地理位置不好,為保護其長期聚居地而自詡為今日盤踞在黃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最好的保護地人類從狩獵和聚集的平均主義社會中遷移過來,但始終處于饑餓的邊緣,這種社會組織以促進其他進步的方式分配資源。

黃河流域出現季節性洪澇災害,這豐富了農業的土壤。
在黃河流域人民的諸多創新中,有原始的表意文字、灌溉水渠、祭祀貴族的墓葬,為了控制黃河的洪水,中國早期的殖民者種植了許多農作物,如小麥、大米、桃子、葡萄、蔥、姜等,他們甚至還馴養了豬。后來,大約3000年前,他們開始鑄造青銅,在陶輪上制陶,織絲綢,寫在紙上。近代以來,這個地區的人民繼續通過修建黃河上的大型水壩來抗洪。

葡萄是早期中國移民在黃河流域種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