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療法幫助患者將悲觀的解釋風格轉變為更積極的解釋風格現代心理學已經明確指出了這一屬性的三個關鍵方面:個人的、永久的和普遍的。個人因素涉及個人如何看待某一事件的起因;他可能會把事件看作完全是他自己做的事情,或者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在自我的解釋性方面,完全解釋了個人的外在原因;他可以把它看作是固定的和永久的,或是暫時的,是偶然事件的產物。普遍性的成分意味著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向自己解釋情況的影響;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貫穿他生活中所有問題的問題,或者他可能把它看作是一個巧合原因的短暫結果
悲觀主義者可能會采取破壞性行為來應對日常會話語言中包含了無數解釋風格的例子,諸如"這都是我的錯"和"沒有任何事情會走我的路"等語句是悲觀主義解釋風格的主要例子,"這也會過去的"和"來得容易,去得快"是樂觀解釋風格的例證有證據表明,悲觀解釋風格在壓力、精神疾病甚至身體疾病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認知療法的實踐試圖通過改變患者的消極思維方式來糾正心理問題,經常直面病人的悲觀解釋風格。如果不加以控制,悲觀主義會導致習得性的無助感,一種心理學理論,在這種理論中,一個人覺得自己無法控制某一情況的結果,從而導致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相反,具有樂觀解釋風格的個體可以培養習得的樂觀主義,這就要求個體挑戰自己給出的任何負面解釋。解釋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個體控制源的產物,一種社會心理學術語,意指一個人對影響自己的事件有多徹底的控制力。控制源強的人將生活中的事件視為自己思想或行為的產物。控制源較低的人認為自己在生活中沒有權力,是生活事件的受害者環境
日常會話語言包含了無數解釋風格的例子。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