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眼里,講到精神分裂的時候,總是聯想到電影中的某些情結:一個人可以分裂為多種人格,在不同的情況下呈現不一樣的性格特征,如電影《致命ID》呈現的。

在電影《致命ID》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漆黑的夜晚,在一個沒有邊際的沙漠荒原,因為一場暴風雨,其中的一座汽車旅館與外界通訊中斷,完全隔離。聚集了11個相互完全不了解的人,包括孩子、男人和女人。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和追求,在撲朔迷離的故事背后,其實這11個人都是麥肯·瑞夫的子人格,這些子人格交替控制著他的身體。
類似的電影還有《搏擊俱樂部》,講述了重壓之下的白領分裂出了一個強勢領導人格,《一級恐懼》則是一部雙重人格殺人片。但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所屬兩個不同范疇,分裂一詞容易讓二者產生混淆。
精神分裂是一種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是常見的精神疾病,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1名精神分裂患者。精神分裂主要癥狀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比如感覺出現幻聽幻視,思維方面障礙最常見的就是妄想,80%精分患者有被害妄想,情感表現出淡漠,有焦慮、抑郁情緒出現,意志活動減退,對各種活動興趣減退,且認知功能障礙成為精神分裂的突出表現。
精分患者總會認為自己聽到了某些聲音,而且都是對自己有敵意的聲音;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認知和理念,但是不能夠和正常人進行溝通交流;在日常中會夸大表現出個人情緒,如無緣由突然大笑、莫名其妙異常悲傷等,正常人無法和他們進行情感接觸,也不能進行交流。目前對精分研究發現,具有易感特質的人,在遭遇生活重大問題時容易發病。
文學題材中的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癥,嚴格來說為 “解離癥(Dissociative Disoders)”,主要表現為患者經歷一些痛苦事件,將一些不愉快的記憶從精神層面分離開來,即個體不再是作為整體存在。在個體發展心理學中,有“自我同一性”這一概念,即在青春期結束時明確自己作為獨立個體,將精神層面整合為一體。但人格分裂患者會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我認同和性格狀態,各對環境及自體有某種的知覺、關系、想法,各不相同,且不同時間由不同人格主導,不同人格間有些具有聯系,但有些則彼此不知道對方存,并且不同人格間差異巨大。
通過催眠等技術發現,這些子人格存在并非因為幻想導致,而是個體精神層面出現了不同的人格個體。人格分裂有兩個分類,一是心因性失憶癥,即因為心理上不愿意面對導致失憶,二是多重人格癥,即常說的人格分裂癥。
人格分裂案例非常少,首次記錄出現在1815年,由安德魯·埃利科考提出的有關瑪麗·雷諾爾茲身上出現的兩種人格的發現,還有安塞爾·伯恩身上出現了一個叫布朗的人格等,還有24個人格的比利。確切詳實的人格分裂案例有待考證,目前多具有修飾色彩。
精神分裂與人格分裂的區別
首先兩者發生率不同,精神分裂已成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發病率很高,而人格分裂發病率極低;其次個體心理機能受損不同,精神分裂患者個體認知功能受損,不能夠參與正常生活,而人格分裂患者每一子人格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認知功能相對完善;發病機制不同,精神分裂多具有生理基礎,而人格分裂多為心理因素導致;最后,治療方式不同,精神分裂多為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而人格分裂多以心理治療方式為主,如融合、催眠療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疾病中還有一個概念,即“分裂型人格障礙”,是一種表現為敏感多疑、妄自尊大、極易產生羞愧感和恥辱感的異常人格,需要借助心理治療和生物醫學治療方式,不同于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