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嘭”、“啪啪”。這兩種聲音總是會出現在不同品牌的4S店中,時至今日很多消費者都認為關門聲音厚重與否,與車身鋼板厚度有關系,然而鋼板的薄厚,又能夠決定著車輛的安全性。總而言之,這種觀念就是:關門聲越厚重,車輛就越安全。
越“硬”越安全太片面!
和聽關門聲音一樣,受“敲擊鋼板、按壓機器蓋、查看車輛整備質量(和同級比越沉越安全)”這種觀念的消費者大有人在。他們一致認為車輛的鋼板越硬,車輛就越安全。網上“日系撞擊德系,日系粉碎”等不勝列舉的照片也好像能夠印證他們的“觀念”。殊不知,越“硬”越安全的理論早已過時,就連坦克,也在“輕量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著。
越“硬”越安全錯在哪里?
一款車的車身安全性到底好不好,不僅是用的鋼材有多少,也不僅是用的鋼材強度有多高,而是如何正確的使用。換句話說,同樣的一堆鋼材,用不同的安全車身技術,最終的安全性可能會有天壤之別。
以豐田GOA為代表的安全車身,其基礎原理現在已不再神秘。通俗化的理解,就是該硬的地方要足夠硬,該軟的地方則必須軟。但這個硬與軟,則是技術核心所在。首先,前方的潰縮區要經過嚴格的力學計算和設計,這需要建立在大量的事故數據和測試數據基礎之上,從而保證在碰撞時恰到好處地吸收碰撞能量,減小事故中人員的傷害。
試想,若堅固無比的引擎蓋在碰撞后不能做到有效潰縮,是否會直接插進車身內危及駕駛員及乘客生命?

衡量車輛安全性的指標是哪些?
汽車安全性一般分為主動安全性、被動安全性。
汽車主動安全性,是指汽車本身防止或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性能。主要取決于汽車的總體尺寸、制動性、行駛穩定性、操縱性、信息性以及駕駛員工作條件(操作元件人機特性、座椅舒適性、噪聲、溫度和通風、操縱輕便性等)。此外,汽車動力性(特別是超車的時間和距離)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汽車被動安全性,是指交通事故發生后,汽車減輕人員傷害程度或貨物損失的能力。可分為汽車內部被動安全性(減輕車內駕駛員、乘員受傷和貨物受損)以及外部被動安全性(減輕對事故所涉及的其它人員和車輛的損害)。
理論我不聽,來點兒干貨?!
簡單來說,具備如下配置(當然越多越好)的車輛安全性就相對更高一些:吸能車身、輕量化且高強度的鋼板、安全氣囊個數、主動安全系統裝配完善程度(ABS、EBD、ESP、TCS等)、上下坡輔助、安全帶、前后盤式制動、高位剎車燈、胎壓監測系統、兒童座椅接口、發動機電子防盜、車內中控鎖等等。
配置看不懂,有沒有評價車輛安全性的權威機構?
答案當然是有的。世界范圍內比較有代表性的車輛碰撞測試機構有歐洲的E-NCAP和美國的IIHS。二者碰撞測試側重略有不同,但均為獨立評測機構,避免與廠商、政府間有瓜葛而對結果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
車輛碰撞測試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看星級,星級越高代表車輛安全性更好。專業一點的看具體項目的分數。發燒友級別的專業人士,據可以基于自己對汽車知識的了解,從碰撞的視頻和照片自己判斷安全性。例如A、B柱的形變情況、車門的形變情況、中控臺的位置情況等來做出自己的判斷。

結語
世界上沒有最安全的車,養成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識,增強駕駛技能,保證車輛能夠良好運行,往往能夠避免很多交通事故的發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