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平面是沿著人的頭骨兩側,從耳道頂部到眼睛的下緣畫一條水平直線而形成的平面。這條線被稱為法蘭克福水平線(FHL),是醫學影像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參考點。平面本身被用作人體測量學-研究人體解剖學測量以描述人類特...
法蘭克福平面是沿著人的頭骨兩側,從耳道頂部到眼睛的下緣畫一條水平直線而形成的平面。這條線被稱為法蘭克福水平線(FHL),是醫學影像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參考點。平面本身被用作人體測量學-研究人體解剖學測量以描述人類特征變化的科學。

法蘭克福平面是從頂部畫一條水平直線形成的平面耳道沿著人類頭骨的兩側延伸到眼睛的底部邊緣。這個平面也被稱為耳眶平面,因為它穿過耳廓,耳朵,眼眶,或者眼窩1884年由世界人類學大會在德國法蘭克福建立,法蘭克福平面成為頭骨測量的主要標準,因為它也能識別頭部與地面平行的正常平面

顱骨測量是進行CT掃描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法蘭克福平面是制作顱骨的基準測量,也叫顱骨測量平面這只是顱骨或頭蓋骨上的一個點,可以從中進行測量。在顱骨外部進行的顱骨測量具有顱內等效物,即顱骨內與外部測量相對應的點頭顱測量是管理磁共振成像和CT掃描的一個重要因素。1962年,世界放射學聯合會將里德的基線(源自法蘭克福平面的一條線)定義為用于醫學成像的零平面。這條線將法蘭克福平面從下眼窩延伸到耳后,再向后腦勺延伸至枕骨中心頭骨。這條線可以用圖形顯示,頭部稍微向后傾斜,從水平法蘭克福平面向上傾斜約7度。但是,基本上,法蘭克福平面被設計成一個從人類學角度識別人體骨骼變化的參照系。該平面通過將這些變化與特定個體的已知測量值相匹配,建立了測量人體和比較種族差異的標準法蘭克福平面的路徑沿著外耳道中心下方0.827英寸(21mm)的一條線,隨著其向眼睛下緣的延伸,其變化范圍為0.20-3.82英寸(5-97毫米),這意味著這種變異可能是由于面部結構的差異,這種變異已經被發現是不同種族類型的特征,這些種族類型在側鼻竇上緣改變方向的點開始不同在這方面,不同的種族在特定的測量范圍內有著相對一致的變化。例如,英國人的測量結果集中在耳道下方0.15英寸(3.75毫米)的范圍內,而位于側竇改變方向的點下方0.10英寸(2.66毫米)。同樣,中國人的測量結果顯示在耳道以下0-0.20英寸(0-5毫米)和側竇改變方向點以下0.40英寸(10-0毫米)的范圍內,這些測量的意義尚未確定;然而,人類物種遺傳差異的進化影響可能會延伸到遙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