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削弱了其貨幣的價值,從而使對美國等國的出口更具吸引力這種模式的根源在于中國依賴出口來推動經濟增長,而美國則不斷增加預算赤字。通過人為地保持本國貨幣相對于其他世界貨幣的弱勢,中國增加了其出口的價值。制造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種貨幣管制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1996年至2006年的巨大經濟增長中,為了防止通貨膨脹,中國以國庫券的形式購買了相當大一部分美國國債,這也促進了旨在緩沖中國經濟抵御未來金融災難的儲蓄和資本積累政策中國人為壓低利率而提供的信貸額度,鼓勵美國企業和公民進行投資而非儲蓄。這也導致了預算赤字的增加。從中國人那里借錢的利率很低,在減少赤字方面幾乎沒有什么政治或短期經濟利益或者償還國債隨著支出的增加和儲蓄被用于投資,世界各地的資產和資源價值急劇上升。在2007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幾年里,中美洲是一種共生關系,既使參與者受益,又推動了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中國為氣候變化提供了基本資金美國消費支出增加,導致美國買家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國為防止通脹而購買美國國債的策略也導致中國積累了大量美元儲備,這直接關系到中國公民的儲蓄,在2007年次貸危機之后,兩國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越來越疏遠。舒拉里克和弗格森認為,中美洲的動態人為地降低利率,鼓勵借貸人從事冒險行為,從而為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埋下了伏筆。中國的國債儲備損失了一部分隨著美元走弱和預算赤字的增長,經濟穩定。經濟衰退導致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因為美國的消費支出受到抑制。弗格森認為,2007年這一迅速增長的裂痕標志著奇美主義時代的結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