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被認為極罕見的臉盲癥實際上在全球范圍內較為普遍。令人困惑的是,他們無法記住別人的長相,甚至鏡中自己的模根據CNN報道,49歲的布拉德·皮特在科幻電影《世界大戰Z》中接受采訪的時候,他透漏,自己在記憶別人面孔時感覺困難,如果和人聊天,對方離開后,他就會忘記他們的模樣。在美劇《罪案第六感》中,則對臉盲癥做了更具體的解釋,受害人因為有臉盲癥,竟然認不清日夜相對的妻子,當另一個擁有與妻子同樣發型與體型的女人出現在家里時,他認為那就是妻子,而穿上仆人衣服的妻子在他眼里就真的變成了仆人。
那么,在生活中是否真的有這樣的臉盲癥患者?這類人又有哪些表現?臉盲癥又稱為“面孔遺忘癥”。最新研究發現,過去被認為極罕見的臉盲癥實際上在全球范圍內較為普遍。該癥狀表現一般分為兩種:患者看不清別人的臉;患者對別人的臉型失去辨認能力。“臉盲癥”患者并非記憶力差,他們能夠記住名字、電話號碼,甚至讀過的書籍。但令人困惑的是,他們無法記住別人的長相,甚至鏡中自己的模樣。即使他們經常對著鏡子看自己,但就是記不住自己的模樣。

臉盲癥是大腦中哪個區域出了問題?大腦中很多個部位都參與了對容貌影像的信息處理,不過影像學研究表明一個叫做“梭狀回面孔區”的部位尤其重要,這是大腦顳葉的一部分。大腦后部的枕葉面部區可能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負責分辨出看到的物體是不是人臉。同樣,顳葉里的顳葉上溝能夠對被觀察者的表情變化和視覺角度變化作出反應。
20世紀40年代,神經病學家博達默注意到,一些頭部受傷的病人中,盡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臉,卻認不出來是誰,最終得出結論:看到和認出人臉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大腦功能。在隨后的許多年里,醫生們在中風病人和其他患神經疾病的病人中,特別是在那些枕葉和顳葉之間的組織受損的病人中觀察到了這個現象。然而直到1976年,先天性的面容失認癥才出現在醫學文獻中。最新研究表明,臉盲癥是由一個基因突變引起的,并且可以遺傳。
臉盲癥能治愈嗎?神經學專家對大腦如何感知面容的過程了解得還不全面,只知道從事這一工作的能力從一出生便具備,涉及大腦不同區域的廣泛分布,或許反應面部對生存感知的重要性。同陌生人比起來,嬰兒更喜歡看母親的容貌,并能迅速學會如何區分男人和女人的臉。但在臉盲癥患者中,那一神經路線的某些通道似乎被切斷。大腦掃描顯示他們的顳葉和枕骨腦葉都有損傷,而大腦的這兩個區域就主要負責面部識別。 目前,臉盲癥仍屬于醫學難題,科學家稱還沒有任何治愈方法。
(作者:吳雪)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