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面描述過這樣一段話,"有一堆葡萄,樂觀主義者,必是從最壞的一個葡萄開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個葡萄,把希望永遠留在前頭;悲觀主義則相反,越吃葡萄越壞,吃到絕望為止。"
那么,吃葡萄這件事真的跟樂觀、悲觀相關嗎?人們又為什么喜歡把好吃的留到最后?

一、峰終定律:高峰與結束決定一切
當安娜·卡列尼娜臥軌而死的那一刻,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的整顆心都在顫抖?《螢火之森》中,阿金在螢的懷里逐漸消失,觸不到的戀人化為點點螢火,消散風中,那一瞬間你是否會感慨這個故事悲劇到極點?事實上,在這兩個故事的發展過程中,都不乏甜蜜與歡笑,但一個悲情的結局足以奠定我們整體的情感基調。
我們去超市購物,商品布局合理,貨架擺放整齊,燈光柔和,又剛好趕上打折活動,一切都讓人如此心情舒暢。然而當我們準備結賬走人時,收銀員的惡劣服務卻能輕易將之前的種種美好摧毀。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經過深入研究,發現我們對體驗的記憶取決于兩個因素:高峰時與結束時的感覺。我們在體驗過一項事物之后,真正能記住的只是高峰與終點時的感受,而在過程中間,好與不好體驗的比重及其時間的長短,對記憶幾乎沒有影響。這就是傳說中的峰終定律(Peak-End Rule)。 峰終定律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不動聲色地影響著我們的各類情感體驗。
二、先苦后甜,滋味更甜
感覺對比是一個狡猾的魔法師,它會將世間的一切味道推向極致,好的更好,壞的更壞。把好吃的留到最后,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魔術。經過感覺對比,美味值翻倍,人們會品嘗到更好的滋味。此時,一顆甜葡萄不再僅僅是葡萄,更是之前一連串酸澀記憶的疊加。這些記憶刺激著味蕾,使人們更為切實地體會到眼前的甘甜。于是,一顆甜葡萄化身為整座香甜的葡萄園。
三、這是一種延遲滿足,與家庭教養方式有關
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自控力。這通常與人們在童年時所接受到的家庭教養方式有關。民主型的家庭既非一味地克制孩子的欲望,也非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教會他們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暫時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當這些孩子長大,他們會傾向于將好吃的留到最后。
社會心理學家米歇爾博士(Walter Mischel)也用實驗證明,延遲滿足是伴隨個人終生的一種基本的、積極的人格因素,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四、樂觀還是悲觀?這不是個問題
從一個角度來看,將好吃的留到最后,那么永遠都有希望;將好吃的搶先吃掉,便悲哀的只剩下回憶。前者看似樂觀,后者看似悲觀。
但是,等等,先別急。換一個視角來看,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將好吃的留到最后,就譬如是將寶物鎖進了保險柜,因為擔憂未知的風險,所以遲遲不敢去動;將好吃的搶先吃掉,卻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把握當下,也及時行樂。
所以,拋開見鬼的標簽吧!別用"樂觀"、"悲觀"來限定自己。你喜歡把好吃的留到最后?這更多的與你的成長經歷及個人體驗有關,從中無法窺知你的悲觀或者樂觀。只能說,你是一個更為審慎自律的人,你有始終捍衛并堅守的原則,不會輕易動搖。
學習回顧
總結一下,為什么你喜歡把好吃的留到最后?
第一,由于峰終定律的影響,你對于事件中高峰與結束的體驗奠定了情感的主要基調。
第二,因為先苦后甜,滋味更甜,這使你的味覺享受到極大的愉悅,你會傾向于去重復這種行為。
第三,你從小時候的家庭教育中學會了延遲滿足,你明白,延遲滿足的種子經過孕育,能煥發出更大的生機。
第四,你是一個審慎自律的人,你有你始終捍衛并堅守的原則。但這無涉于你的樂觀或者悲觀。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