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總覺得自己是對的?

    生活中讓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求而不得,得而不惜。當你詢問“我怎樣才能讓他喜歡上我”的時候,眾多網友會金字良言的勸誡你“不要去試圖改變別人,要先改變自己”,可是卻從沒有一個人會大大方方的告訴你,為什么人們總是想著去改變別人,而不是改變自己。

    一、他怎么會這樣做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際關系心理學》中,從通俗心理學(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該理論主要解決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認為人有兩種強烈的動機:一是形成對周圍環境一貫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環境的需要。而要滿足這兩個需求,人們必須有能力預測他人將如何行動。因此海德指出,每個人(不只是心理學家)都試圖解釋別人的行為,并都具有針對他人行為的理論。

    海德認為事件的原因無外乎有兩種:一是內因,比如情緒、態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壓力、天氣、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傾向于性格歸因;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傾向于情景歸因。

    也就是說,當我們與別人互動的某件事情不能按照你預期效果順利進行的時候,我們就會第一時間去關注別人的行為,會不自覺地問“他怎么會這樣做?”而換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時候,會大多數歸咎于“運氣”。

    二、我是對的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在《社會心理學》中提到,人們都有保持良好自我感覺的需要,希望維持合理的高自尊。即認為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高尚的。人們看待世界有其獨特的方式,其原因可以追溯到這種想維持有利的自我形象的潛在需要。如果讓人們在扭曲真實世界以滿足維持良好自我感覺的需要和真實地反映世界之間做選擇,人們常選擇前者。

    比如,一對情侶正在鬧分手,分手的原因是男友占有欲太強,分分鐘怕女孩逃脫了他的掌控,而男友卻將分手的理由歸罪于女朋友沒有充分滿足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去承認自己的嫉妒心和占有欲把女孩趕走這一事實。他這樣理解的目的是可以讓自己好受一些。坦白承認自己重大的缺點是非常困難的,即便要付出錯誤看待世界的代價。當然,這種扭曲的后果就是永遠不會從經驗中吸取教訓,他可能在另一段感情里重復同樣的問題。

    所以,在事情發生之后,當你篤定認為自己是對的時候,最好再捫心自問一下,是不是真的沒有為了維護自我的自尊取向而自欺欺人?

    三、人人都有控制欲

    有研究證明,人們必須要覺得自己能夠控制環境。當人們感到自己失去控制力時,譬如認為對周圍所發生的好事或壞事無能為力時,將會導致許多重要的后果。

    那么什么是控制欲呢?掌握住對象,不使之任意活動或超出范圍;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動。比如,當你看到辦公室里的男同事正在抽煙的時候,你要是覺得很難聞,會不會希望對方不要抽煙了,因為厭惡,所以想去制止。而制止本身就是一種控制行為。而導致人們產生控制欲的原因是害怕和恐懼,害怕失去掌握,所以造就了人類的控制欲。

    綜上所述,為什么人們總是想去改變別人,而不是改變自己?因為人們都試圖去解釋別人的行為,而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主要將問題歸因于個人的性格等原因,同時,為了滿足保持良好自我感覺的需要,不好的事情發生時,總是愿意相信自己是對的。又因為害怕失去掌握環境的能力,所以拼命想要去改變對方,以使對方進入自己可掌控的范圍內。

    (作者:肇小楠)

    • 發表于 2014-11-29 00:00
    • 閱讀 ( 81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