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種不同類型的小行星分類系統正在使用中,這使得分類和參考資料有點混亂,甚至對天文學家來說也是如此。所有這些分類系統共有的基本輪廓包括三類:碳質,即C型,占已知小行星的85%,硅質或石質,S型,在已知的小行星中,有17%是金屬...
有幾種不同類型的小行星分類系統正在使用中,這使得分類和參考資料有點混亂,甚至對天文學家來說也是如此。所有這些分類系統共有的基本輪廓包括三類:碳質,即C型,占已知小行星的85%,硅質或石質,S型,在已知的小行星中,有17%是金屬的,稱為L型或X型,其余的占已知小行星的8%。這些類型通常根據光譜分類、反照率和對其成分的猜測而分成不同的細分。一些特殊的分類類型,如Q型、R型和V型,非常罕見大多數小行星都是含碳的,這意味著它們是以碳為基礎的。截至2007年6月4日,已經登記了376537顆小行星和小行星,發現率約為5,據估計,太陽系中有110萬至190萬顆直徑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還有數十億顆直徑大于10米的小行星。盡管有虛構的描述,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并不是非常密集,它只是包含了比太陽系任何其他部分都多的小行星密度。想象一下,一個只有地球1/1000大小的天體分裂成小塊,散布在一個比火星軌道稍大的大面積區域內。這就是小行星帶由于太陽系天體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這一區域是碎片最終進入的"最佳地點"。由于火星的軌道靠近小行星帶,理論上認為其衛星火衛一和德伊莫斯是被捕獲的小行星彗星,盡管被譽為發光體,但實際上是太陽系中最黑暗的天體之一,只反射入射光的3%-5%。相比之下,瀝青反射7%的光。這種黑色源于彗星由長鏈含碳分子組成的有機化合物,比如碳氫化合物。想象一下一個類似石油或煤炭的物質球。彗星也含有大量的冰和塵埃。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彗星都是漆黑的——只有當它們靠近太陽時,它們華麗的離子尾才會展開。大多數彗星的軌道都是高度橢圓形的,接近太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在太陽系的深處呆上幾百年或幾千年。

彗星的表面是冰的,而小行星主要是由巖石構成的。小行星和彗星的高碳含量可能對未來的太空殖民努力很有幫助。在未來,小行星可以但是,氮仍然需要來自行星或衛星。

彗星含有塵埃和冰,它們蒸發后形成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