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道的空氣起源于27億年前發生的氧災難,也被稱為大氧化。在此之前,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大約是百分之一的50。這與火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相似,大約是百分之一的五分之一。像現代的火星一樣,早期地球的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
我們所知道的空氣起源于27億年前發生的氧災難,也被稱為大氧化。在此之前,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大約是百分之一的50。這與火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相似,大約是百分之一的五分之一。像現代的火星一樣,早期地球的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今天,大氣中含有20%的氧氣,只有0.038%的二氧化碳,這使得空氣對于像我們這樣依賴氧氣的有機體來說是完全可以呼吸的。

今天,空氣中含有大約20%的元素氧。隨著微生物中有氧光合作用的出現,這種二氧化碳逐漸被消耗掉,產生元素氧的"廢物"。在地質記錄中,由于大量含氧鐵(鐵銹)的引入,氧災難被明確界定。這些遺跡被稱為帶狀鐵建造。這一事件被稱為"災難",因為氧氣對厭氧生物有毒,在第一批產氧生物的進化和全面的氧氣災難發生之前,有大約3億年的時間滯后。在隨后的數十億年里,氧合合成生物蓬勃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元素氧。空氣的歷史,從幾乎為零的氧氣到20%的氧氣,持續了超過20億年的時間。在大約2.5億年前的石炭紀時期,當植物茁壯成長時,含氧量甚至比今天還要高。這就允許了非常大的昆蟲的存在,包括一種翼展兩英尺的蜻蜓今天的空氣對巨怪來說是無法呼吸的,因為它相對缺乏氧氣目前仍在尋找空氣與地球相似的外星行星,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成功。通過仔細觀察行星體的光譜,天文學家可以確定其化學成分,即使該天體非常遙遠。這與確定遙遠恒星的化學組成所用的技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