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初,作家羅伯特·皮西格(Robert Pirsig)發表了一部哲學小說(許多人相信是半自傳體的)名為《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ZaMM)。表面上,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對父子騎著摩托車越野旅行,與一位名叫費德魯斯(Phaedrus)的導師團...
                    
                    
                        20世紀70年代初,作家羅伯特·皮西格(Robert Pirsig)發表了一部哲學小說(許多人相信是半自傳體的)名為《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ZaMM)。表面上,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對父子騎著摩托車越野旅行,與一位名叫費德魯斯(Phaedrus)的導師團聚,敘述者經常脫離情節,按照印度傳統,進行一系列哲學討論,他稱之為"查托夸斯"。這些討論構成了一種被稱為"質量形而上學"的哲學的基礎。
![]()
站在一摞書后面的女人——質量形而上學的概念開始了在皮爾西格和他的一些同事討論了"好"這個詞之后,有一個學派認為"好"實際上是可以量化的,即使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衡量。當我們說一幅畫是好的時,我們實際上是說這幅畫包含了一定量的"好"。作為一個社會,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被那些比其他事物包含更多~good~的東西和思想所吸引。皮爾西格認為~good~既是一個形容詞,也是一個名詞,導致了"質量"這一概念,它是對善的哲學衡量。質量哲學的形而上學認為,個人和社會都受到對質量的追求。例如,如果給一個小孩兩個三明治,一個是牛排,另一個是博洛尼亞三明治,孩子沒有理由選擇其中一個而不是另一個。兩個三明治的質量都是一樣的。然而,一個嘗過牛排的成年人幾乎總是會選擇牛排三明治,因為三明治的質量會更高。從更大的意義上說,文化和社會也受到對更高質量的追求的驅動,這解釋了像紐約和巴黎這樣充滿活力的城市是如何繼續發展壯大的質的形而上學也涉及文化的自然演化,一個人在一個偏僻的島上生活,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物質生存,如果再多幾個人加入這個人的行列,自然進化就是社會規范的實施。一旦所有這些人都建立了一個社會結構,那么一個更智能的結構自然就會出現。質量形而上學認為社會的三個層次——物質的,社會和智力——工作是一種制衡的形式。質量形而上學的另一個方面是對質量本身的審查。皮西格認為,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看到質量在工作中的作用,因為它是不斷或動態的。我們能看到的是這種動態質量的結果。例如,我們可以參觀一家博物館,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幅畫代表了一種靜態的質量形式,因為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物理檢查,并將其定為"好"。然而,質量的動態方面,幾百年前席卷了這位藝術家并激發了這幅畫的靈感。一些對質量形而上學的批評家認為皮爾西格大量借鑒了現有的哲學,他的原始概念與20世紀其他哲學家相去甚遠。在《禪宗》和《摩托車維修藝術》出版之后,皮西格自己花了很多時間來編纂他關于質量的形而上學。他的后續小說《莉拉》進一步擴展了他對質量的原始概念及其對道德選擇的影響。來自《贊姆》的敘述者費德魯斯遇到了一位名叫莉拉的麻煩女人,她的人生決定激勵他把質量作為對道德的探究來審視對于那些不熟悉先進哲學理論的人來說,質的形而上學是一個挑戰閱讀皮西格的這兩本哲學小說是理解基本概念的關鍵第一步。還有一些學習指南可以回答讀者可能會提出的許多問題。質量形而上學的支持者和批評家的文章也可能證明是有啟發性的。